运动医学红日初升,将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新贵?

作者: 国金证券 2020-04-07 10:26:57
2018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4.1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9.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药研选”,作者:袁维。

主要内容

运动普及、人口老龄化、医疗科技发展驱动运动医学方兴未艾。1)全民健身背景下,群众健身运动参与度提高,运动损伤发病难免提升;2)老龄化人口损伤发病率高且复杂多样,促进激发潜在市场需求及3)微创关节镜技术、手术自动化、3D打印技术应用赋能运动医学欣欣向荣。

运动医学是具高成长潜力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全球医疗器械以5%-6%的年复合增速稳健增长,骨科作为医疗器械的第四大细分市场占据约9.8%市场份额。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约占亚太地区的 1/4,且增速快于亚太地区平均增速。尽管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尚小,但随着运动医学在中国的不断渗透、发展和普及,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2018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约59.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92.5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6%。美国运动医学发展成熟且增长温和,在运动医学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美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8.3亿美元,约占全球1/2 市场份额。中国运动医学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全球运动医学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2018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4.1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3%,未来市场扩容及增速想象空间大。

国产企业纷纷布局产业链中游进入运动医学领域。运动医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各类耗材,掌握高值耗材生产加工工艺是上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中游多指产品及耗材制造商,产品中关节镜系统为基础设备,修复重建耗材种类繁多且基数大。制造商以外企为主,国产企业积极布局。产业链下游主要指运动医学产品流通领域及终端医院,成本管控优良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我国运动医学市场目前以海外巨头为主导,国产企业积极布局。以Arthrex、Smith & Nephew等为代表的海外巨头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份额,产品布局全面;以凯利泰为代表的国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及并购等多种方式纷纷布局运动医疗产品线,推动进口替代加速,未来可期。

01 运动普及、人口老龄化、医疗科技发展驱动运动医学方兴未艾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性应用的医学学科,主要诊治与运动有关或影响运动的骨与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滑膜等损伤,与骨科、康复医学、运动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内镜微创技术等关系密切。运动医学面向对象广泛,包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专业、业余及普通人群。

20世纪中叶,世界运动医学迅速普及并发展。欧美国家开始广泛建立运动医学研究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也相继组织运动医学相关研究。以此为标志和助推力,世界运动医学欣欣向荣,中国运动医学发展至今已有近65年历史。

运动损伤主要影响筋膜、肌肉、韧带、神经等软组织,且产生的急性损伤多于慢性损伤,与其他创伤类、关节类、脊柱类等骨科疾病有差异。

运动损伤根据受伤部位可划分为:肩部损伤、膝关节损伤、髋关节损伤、肘部和腕部损伤、脚部和踝部损伤等。

群众健身运动参与度提高,运动损伤发病难免提升

健身人群不断扩容,但相比美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为全民健身开启了全方位、多层面的保驾护航模式。自1995年国务院首次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历时25年,全民健身工程的两阶段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民众的健康意识,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要达到32%以上,比2007年提高3.8%。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首次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随后相继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到2022年和2030年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增强,体育设施覆盖率提升,我国健身人群将持续扩容。201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约为4.1亿人,预计2020年将增加至4.35亿人。2017年,我国共有健身房约5,500家,会员数约900万人,预计未来会员数仍将保持稳健增长。
目前我国群众运动参与水平仍远低于美国,未来有望继续提升。以2017年数据为例,美国体育运动参与率为72.7%,远高于中国的29.4%。此外,美国参加积极的高热量运动人群比例也大于中国总体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的比率,中国体育运动的参与率和高强度运动占比提升空间大。

我国运动损伤率高,运动医学发展滞后于运动人群增长。

根据中国医药报,2014年,我国运动损伤发生率为0.513%,美国、英国分别为0.456%、0.373%,我国运动损伤率高于美国和英国。

老龄化人口损伤发病率高且复杂多样,促进激发潜在市场需求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随着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广泛开展,相应的运动损伤数持续增加。

老年人运动损伤具有多发性、复杂性、严重性、个体特殊性、部位集中性的特点。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健康运动老龄化成为必由之路,而老年人运动是把双刃剑,在减少疾病、改善健康的同时,亦会诱发诸多运动损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老龄化直接相关的骨质疏松、骨关节类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

中国骨关节疾病及损伤患者以老年人为主。2018年,骨密度和骨结构疾病患者中,45岁以上患者占比约93.5%,其中,60岁以上占比约82.5%;炎性多关节炎疾病患者中,45岁以上病患占比约82.1%,其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约49%。

2018年,我国骨关节疾病及损伤转归人数为285.99万例,医药费用支出总计为327.29亿元。2010-2018年转归人数复合增长率为11.8%,医药费用支出复合增长率为16.4%;2013-2018年转归人数复合增长率为20.5%,医药费用支出复合增长率为24.1%。转归人数的不断攀升导致总医药费用支出增加,而人均医药费用保持相对稳定,波动不大。

2018年,美国膝关节炎、髋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总病例数分别为2,268万例、1,327万例、184万例,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2,398万例、1,371万例、200万例,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1.7%、1.9%。

我国总人口数约为美国的4倍,而骨关节疾病治疗病例数远不及美国,疾病治疗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

微创关节镜技术、手术自动化、3D打印技术应用赋能运动医学

微创手术及关节镜普及率提升,运动损伤治疗数日益增加。

微创关节镜手术较传统的切开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关节镜是一套精密的光学影像系统,利用微细的内视镜,只需很小的手术切口就可以进入关节腔内,观察内部病变并加以治疗。

与美国相比,中国关节镜保有量和关节镜治疗渗透率提升空间大。2018年,我国关节镜保有量约8,000台,每年以8.5%左右的速度增加。就关节镜手术台数开展而言,美国2018年约600万台,而中国仅有85万台。

骨科手术机器人可延伸骨科医师的视觉、触觉范围,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国外应用较多,国内引入较晚,生产商以海外企业为主。根据天智航招股说明书,骨科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有8家,其中取得骨科手术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主要有3家海外企业Mazor Robotics公司、MEDTECH公司、MAKO Surgical公司和1家国产企业天智航。

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有效助力医学教育、术前规划及辅助手术等方面,显著提高了手术整体效率。

国产自主研发技术不断增强,与国外差距逐渐缩小。目前,医疗3D打印行业涉及的技术主要有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SLS)、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SLA)以及选择性激光熔融(SLM)。

北美地区3D打印市占率最高,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受益于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的增加,全球医疗3D打印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根据SmartTech Market的统计数据及预测,2022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2%。

02 运动医学是具高成长潜力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

运动医学如日初升

全球医疗器械以5%-6%的年复合增速稳健增长。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版》披露,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为4,050 亿美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24 年销售额有望达到5,945 亿美元,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5.6%。

从细分领域看,IVD行业以年销售额526亿美元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中占比约13%,位列第一。占比第2-5位依次是心血管领域、影像领域、骨科和眼科。其中,骨科以365亿美元的销售额占据医疗器械约9.8%市场份额,是医疗器械第四大领域。

运动医学领域保持快速增长

2018年,全球骨科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610亿美元,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3.6%。

从骨科细分领域占比结构看,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占比均为17%左右,是最大的细分骨科领域。运动医学占比约11%,是骨科第5大细分领域。

从骨科细分领域增速来看,2015-2018年小关节以7.5%的年复合增速位居第一,运动医学以5.8%的年复合增速位居第二。

运动医学是具高增长潜力的医疗器械细分新兴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美国运动医学发展成熟,约占全球1/2 市场份额

2018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59.9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92.5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64%。

美国在运动医学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系其拥有成熟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运动医学巨头企业云集、运动医学新产品采用率高、全国健身参与率高等。

2018年美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8.3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一半。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38.7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1%。

中国运动医学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可期

中国运动医学起步较晚,但对全球运动医学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得益于政府全民健身方案的实施,中国成功举办多项国际知名体育赛事,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不断成长扩容等,中国运动医学产业正蓄势待发,未来增长想象空间大。

国内单独开设运动医学科室的医院以传统知名骨科医院为主,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湘雅医院等,大部分医院仅将运动医学设立在骨科科室之下。201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根据其公布的数据,目前该运动医学科有101 张床位,年门诊量达12万余人次,年手术量已达7,200 余例,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8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4.1亿美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9.3%。

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约占亚太地区的1/4,且增速快于亚太地区平均增速。尽管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尚小,但随着运动医学在中国的不断渗透、发展和普及,中国运动医学市场将持续受益。

03 运动医学产业链:国产企业纷纷布局产业链中游进入运动医学领域

运动医学产业链上游包括植入类与非植入类耗材,中游指运动医学产品及耗材制造商,以海外医疗器械厂商为主,下游主要指运动医学产品流通领域及终端医院。

产业链上游:掌握高值耗材生产加工工艺是核心竞争力。

植入人体的运动医学高值耗材需具备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较强的可加工性等特点。临床中使用的运动医学医用高值耗材大体经历了医用钛材、无机非金属材料(羟基磷灰石等)、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缝线用)和可吸收材料聚乳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高值耗材的更新换代将永不停步。

产业链中游:外企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国产企业积极布局。

关节镜系统为基础设备,修复重建耗材种类繁多且基数大。关节镜系统(包括主镜系统和动力刨削系统等)、重建系统(界面钉、带袢板)和修复类(半月板修复系统等)是运动医学的主要核心设备和耗材。

产业链下游:成本管控优良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运动医疗药械流通企业和各级运动医学医疗服务机构。药械流通行业集中度高、强者恒强,随着“两票制”和“器械集采试点”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对药械流通企业的降本增效能力提出较大挑战,未来成本管控集约化优秀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03 竞争格局:海外巨头占据先发优势,国产企业积极开拓

全球领先的运动医学企业主要来自于欧美地区

2017年,全球运动医学排名前5的企业合计占据80%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Arthrex,Inc.(锐适)独家占据全球约1/3销售额,紧随其后分别是 Stryker Corporation (史塞克)、Depuy Synthes(强生子公司)、Smith and Nephew(施乐辉)、Zimmer Biomet     Holdings, INC.(捷迈邦美)。排名前五的公司中仅施乐辉总部位于英国,其余4家均位于美国。

Arthrex,Inc.(锐适):全球运动医学行业绝对龙头。

Stryker Corporation (史塞克):国际综合骨科医疗器械巨头,运动医学锦上添花。

Depuy Synthes(强生子公司):从事运动医学的强生医疗子公司。

Zimmer Biomet Holdings, INC.(捷迈邦美):肌肉骨骼保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运动医学领域

凯利泰:脊柱微创医疗龙头,国产运动医学的先行者

凯利泰是国产脊柱微创龙头企业,公司于2018 年出售易生科技,收购美国脊柱微创产品提供商Elliquence后聚焦大骨科领域公司营收构成中约38% 来源于椎体成形产品,脊柱和创伤类产品占比约18%。

凯利泰是国产运动医学企业的先行者,通过自主研发和投资,对运动医学各类产品均有涉足。凯利泰投资涉及的运动医学相关公司包括利格泰、博进凯利泰、动之医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逸动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

春立医疗(01858):国产关节龙头,正式进入运动医学领域

大博医疗:国产创伤龙头,全领域布局增长可期

04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产品研发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存在研发方向偏离、研发进程缓慢或停滞、研发投入过大等风险。

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取具有不确定性:新产品注册前置程序较多、周期较长,存在产品注册证获取时间拖延甚至无法获取注册证的风险。

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国内医疗器械销售以经销模式为主,运动医学产品在国内属于较新型产品,经销商渠道建设、终端医院学术推广都将影响产品销售。

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我国运动医学处于起步阶段,若国产企业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进程缓慢,则存在海外企业凭借先发优势长期占据国内运动医学市场,国产替代推进迟缓的可能。

海外巨头企业改变竞争策略:若海外巨头企业通过并购手段、降价策略等改变市场竞争规则,则国产企业将面临产品及市场策略调整的挑战及风险。

(编辑:张金亮)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