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印发 推动储能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作者: 华创证券 2022-03-22 11:16:57
华创证券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储能装机年均复合增速40%-50%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达5000-7000亿元。

智通财经APP获悉,华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3 月21日,为了推动国内“十四五”期间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在内的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实现由商业化发展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并于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技术的全面市场化发展。此次事件推动储能相关产业建设和提振储能装机需求。该行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储能装机年均复合增速40%-50%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达5000-7000亿元。建议关注:1)储能电池: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300014.SZ)、鹏辉能源(300438.SZ)等;2)储能变流器:阳光电源(300274.SZ)、锦浪科技(300763.SZ)、科士达(002518.SZ)、盛弘股份(300693.SZ)等;3)储能消防:国安达(300902.SZ)、英维克(002837.SZ)等。

华创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新型储能技术方案类型多样,降本效果卓著是规模化运用保证。

根据《方案》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的系统成本将降低30%以上。据CNESA统计,2021年国内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高达1.9GW,同比增长58.3%。累计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5.79GW。电化学储能成本进入下降通道之后,其装机量预计将实现进一步增长。此外,《方案》同样要求,到2025年火电和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和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实现工程化运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电池安全技术和智慧调控技术亟待攻克。

在安全技术方面,《方案》要求突破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多级防护结构及关键材料、高效灭火及防复燃、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运行。此外,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术,研发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相关技术也是需要攻克的难关。在创新智慧调控技术方面,《方案》要求集中攻关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聚合研究,着力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控制难题。

推动多场景储能运用试点范围,发挥储能功效。

《方案》指出,要开展不同应用场景试点示范。聚焦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类应用场景,遴选一批新型储能示范试点项目。具体到储能不同的应用场景是,在电源侧加大发展力度,保障高比例开再生能源基地外送和沙漠戈壁等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电网侧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使储能能够提高电网安全运营水平和增强电网薄弱地区供电保障能力;用户侧实现灵活多样应用,支撑包括数据中心、5G基站等在内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建设和提升用户灵活调节的能力。此外,还要开展储能多元化运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

完善商业模式,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

《方案》中提出合理疏导新型储能的成本。在不同应用端的模式包括有,在电源侧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在电网侧建立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在用户侧,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同时,积极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

风险提示:储能商业模式形成不及预期;储能电池成本下降不及预期。

本文来源于华创证券电力设备行业报告,作者:彭广春,智通财经编辑:杨万林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