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之下市场退烧!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何影响?

作者: JIC投资观察 2021-06-23 19:10:23
目前全球经济和实体经济需求并没有恢复到疫前水平,但是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前所未有,尤其是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的美元贬值,使大宗商品价格的金融属性愈加凸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全球经济运行的固有节奏,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导致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好似过山车。在经历了去年4月份悬崖式下跌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逐步企稳并开始走出一波震荡上行的行情。

2020年4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并已高于疫情前水平,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都很明显。目前全球经济和实体经济需求并没有恢复到疫前水平,但是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前所未有,尤其是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的美元贬值,使大宗商品价格的金融属性愈加凸显。

1.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创几年新高

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甚至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有加重趋势,而全球大宗商品价却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上涨。2021年以来,主要工业原材料螺纹、热卷、铜等自年初均已上涨约30%。

追踪23种原材料价格的彭博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该指数已经从2020年3月的4年低点上涨超过70%。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我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这轮大宗商品上涨与股市有明显联动特征。据Wind数据,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逼近每桶70美元,5月以来累计上涨近5%。LME铜、LME铝、LME镍、LME铅等有色金属市场期货价格5月延续4月的涨势。

港股市场上,有色金属板块在5月的前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6.77%。美股市场上,美国钢铁5月前2个交易日累计涨15.73%。美股市场上,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等能源股在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均上涨较大。

恒生能源板块5月份的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3.35%。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同期分别上涨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近年来随着商品金融化的深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金融因素影响日益增大。当资金在各品种之间频繁进出时,大宗商品市场就表现为不同品种的轮番上涨或下跌。

从市场流动性方面来看,当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恢复经济而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时,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往往是其商品属性的“放大镜”,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助长”、“助跌”的影响。

2. 大宗商品价格为何上涨?

1)全球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

首先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疫情发生之后,全球各国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当前美国、英国、欧元区的六个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化增长仍维持在10%的高位。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英国、欧元区货币量的增加,有70-80%是由央行收购资产贡献的。

牛津经济研究院专家测算,如今年美国、英国、欧元区货币供应量全年平均增长8%-10%,GDP增长6%-7%,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将与央行目标基本一致。

但是,一旦货币流通速度升高哪怕是几个百分点,这些国家的通胀可能会冲到5%的水平。

2)全球疫情制约了大宗商品的供给

其次是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制约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供给。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原材料生产领域的投资都在下降,供给相对受限导致商品价格易涨难跌。

2012年以后,主要大宗商品的生产端投资都在持续下降,部分商品供给端的寡头垄断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供给相对受限的情况下价格对需求变化会更敏感,同等幅度的需求增加将带来更多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寡头垄断特征导致价格对供给的调节作用失效,即价格上涨很难带来供给的增加。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甚至有长期化的趋势,大宗商品供给难以在短时间内增加,这样就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了易涨难跌的局面。

3)经济复苏预示对大宗商品需求趋旺

再次是中、美等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大宗商品需求趋于旺盛。2020年中国成功防控新馆疫情,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入2021年,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美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开始复苏。

此前,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将在5月底前提供足够的疫苗供美国成年人接种;英国政府承诺,在7月底前向所有有意愿接种的英国成年人提供第一剂疫苗;加拿大、德国等也表示,疫苗供应逐步充足,接种率有望不断提高。

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随着疫苗接种的不断推进,疫情相关限制措施将逐步取消,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6%左右。全球经济复苏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支撑力。

4)美元贬值被动推高商品的价格

最后是美联储宽松导致美元贬值,被动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虽然上世纪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但随后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美元依然主导着全球货币体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自然以美元作为主要计价货币。

因此,即使实体经济供需层面没有变化,但美元币值的波动,也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相反的影响,即美元相对其他货币贬值,则大宗商品价格被动上涨,反之则被动降低。

从 2020 年4月-2021 年4月期间,美联储史无前例无限“量化宽松”导致美元指数下降 8.2%,也是推高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3. 正确看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1)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需要大量工业原材料,其中原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大。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时间内过快上涨,严重偏离产业价格链,会使实体企业成本上升,对经济复苏造成冲击。

正因为如此,政府对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非常关注。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三项措施:

一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

二要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适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三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5 月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五个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钢铁工业协会、有色金属协会参加。

会议明确,下一步,有关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从目前情况看,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没有传导到CPI的迹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CPI至少要经过“四重门”,即“大宗商品-采掘业PPI-生产资料PPI-生活资料PPI-CPI”。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

实际上,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货币基础。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适时微调。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搞急转弯,要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新风险的底线。

一旦出现通胀预期快速升温的现象,政府应加强政策沟通,各方面的政策要协调配合。要特别注重通胀预期管理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防止金融市场发生动荡。

2)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碳达峰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我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低碳转型意味着碳价格会体现在更多的商品价格中。

要实现低碳转型,就必须让碳排放的成本显性化,让碳排放企业承担实际的社会成本。这意味着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将体现出碳价格的影响,特别是高碳商品的价格反映会更明显。

如果这部分成本增加不能比较顺畅地传导到终端,下游行业利润就会间接承担这部分成本压力,长期来看是不可行的。如果这部分成本可以传导,那就意味着碳价格要在更多的商品价格中得到体现。

实际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形成推动绿色转型的市场机制。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大宗商品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促使下游需求方通过技术投资节省相关原材料的使用,或者通过成本机制淘汰掉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实现原材料的供需再平衡。

比如,高油价就非常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运用。因此,我们也应正确看待大宗商品价格合理波动,不要给予过多的人为和行政干预。

主要还是要通过加强市场法治建设和监管,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本文选编自“JIC投资观察”,作者:张志前;智通财经编辑:庄礼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