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Q1实现开门红,何为小米(01810)持续扩张的核心逻辑?

公司当前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之间相互发力,成为小米提升行业渗透率、客户粘性及实现业绩增长的动力所在。

每个财报发布季,都是上市公司宣发部门最为忙碌的时候,小米(01810)近两次的财报发布尤其如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着两期财报的发布,小米公司迎来的是美国国防部解除限制的好消息。

2021年1月14日,美国国防部将公司认定为“中国军方公司”,要求美国投资者从2021年3月15日起停止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3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批准了小米临时禁令的申请,临时冻结美国国防部将小米列为“中共涉军企业”的军事禁令。5月25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颁发了最终判决,正式撤销了美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公司证券的全部限制。

对此,雷军曾在社交媒体上作出简短而有力的评论:“我们赢了!”,也有媒体将小米此次胜美案称作全球化中国企业的样板。投资限制的撤销,标志着小米上半年股票交易层面风险得以消除。

与禁令解除同样受到市场关注的,则是小米一季度全面超预期的业绩表现。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1年一季度,小米实现营业收入769亿元,同比增长54.7%,为上市以来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高达61亿元,同比增长163.8%,也创下单季历史新高。据花旗研报称,公司首季业绩表现强劲,经调整纯利较该行及市场预期高出53%及54%。

禁令风险解除估值逻辑回归基本面后,公司2021“开门红”如何实现?未来又应如何看待小米的增长逻辑?

2021 Q1各业务分部全面提升

2021年一季度,小米总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公司整体毛利率达18.4%,也远高出市场预期的15.3%;经调整净利润率达7.89%,同比增长3.27个百分点。

image.png

拆分来看,公司高质量的业绩表现来自于各业务分部的全面提升。其中,公司实现智能手机收入人民币515亿元,同比增长69.8%;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人民币182亿元,同比增长40.5%;互联网服务收入人民币66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他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17.2%。

与此同时,公司各业务毛利率全面提升。其中,手机业务毛利率站稳双位数达12.88%,同比提升4.80个百分点;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毛利率提升1.13个百分点至14.54%;互联网服务毛利率再创新高达72.36%,同比提升15.22个百分点;其他业务毛利率由负转正达20.86%。

一直以来,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最重要的核心业务。2021年一季度,公司手机业务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和高端化上。

全球化方面,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1Q1,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稳居第三。与行业第二苹果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缩小至仅差1%,达到14.1%。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74.6%,市占率稳居行业第四位达15%。

海外市场方面,按照智能手机出货量计,2021年Q1,小米在62个国家和地区智能手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一。其中欧洲市场实现突破,首次超过苹果,排名第二。大摩研报指出,近日市场数据反映小米在欧洲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将成为今年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高端化上,自2020年2月于米10发布会宣布全面冲击高端市场以来,公司推出多款售价4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其中MIXFOLD小米折叠屏手机、小米11Ultra和小米11Pro等机型销售成绩喜人。2021Q1,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定价在人民币4000元至6000元区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5.5%提升至16.1%,体现小米高端手机获得市场认可。同时,智能手机ASP也提升至每台人民币1042.1元。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方面,公司已成为全球最领先的智能家居平台,在智能音箱、电视、空调、手环、扫地机器人、TWS耳机等领域形成多款爆款。目前,公司在智能家居众多品类中保持市场份额前三地位。据奥维云网数据,小米智能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九个季度稳居第一,全球智能电视出货量稳居前五。

其中,截至2021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达到3.51亿。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680万,同比增长48.9%。2021年3月,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9300万;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22.8%,达到4920万,保持长期领先优势。

受疫情消散后游戏收入增速放缓及金融科技业务加强风控影响,公司互联网服务营收增速为2021Q1增长表现相对较弱的板块。不过,得益于海外和中国市场均取得增长,2021年3月,全球MIUI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28.6%至4.25亿,带动了广告收入持续的高水平增长。

2021Q1,公司广告收入同比大增46.3%,实现连续5个季度增长,再创单季历史新高。在在手机×AIoT基本盘打造的高用户粘性保证下,公司广告业务增长体现出较高的持续性,利润率水平也进一步升高。

一直以来,小米主要围绕“硬件获客,软件变现”的商业模式实现增长,这一逻辑如今在2021一季度再度得到验证。然而,在Q1业绩增长的背后,支撑其持续扩张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其中的小米价值又是什么?

何为持续扩张的核心逻辑?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小米已成为中国科网中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复杂的全球化公司。围绕“手机×AIoT”策略,公司产品形成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空调、扫地机器人、灯具、传感器、网关、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等AIoT产品的硬件生态,并衍生出广告、游戏、金融、电商等互联网服务及新零售业态。

早在上市之初,小米曾在招股书中提到“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型,分别由硬件(手机及IoT)、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组成。其中,“铁人三项”模式在三个支柱紧密相连且相互协同下形成网络效应。

如今,小米各项业务的增长逻辑则仍均是围绕公司三年前提出的“铁人三项”骨架下的发展和延续。其正在打造的,是一个以手机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协同操控技术为媒介,手机、智能设备、互联网服务共通的生态。

不久前,大摩曾在其研报中给出了与市场不一致的观点,对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估值较低,对AIoT和互联网服务的估值反而较高,并相信长期而言,囊括智能手机、AIoT和互联网的整体商业模式盈利和竞争力都较高。

其认为,小米凭借其产品组合将能够在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AIoT可利用小米可靠的手机专营权实现快速增长,并与其互联网服务业务一起创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中,在能够快速响应庞大用户群的需求、削减成本、对OEM/ODM快速改进并扩大规模等竞争优势下,AIoT将有望超过智能手机增长,成为小米在2021至2030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大摩的观点,目前市场只关注公司短期盈利表现,而非行业的长期范式转移。然而,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基础上的发展,其物联网和互联网业务具有巨大增长潜力。这三大业务支柱相结合,小米的生态系统很可能在持续的积极循环中扩展,从长远来看会触发行业范式的转变,而这则是小米所存在的“隐藏价值”。

若公司的智能手机+AIoT+互联网生态系统成为引人注目的商业模型,其估值很容易达到30-40倍远期市盈率或更高。也就是说,小米将更关注市场份额增长、行业渗透率和客户粘性,这对于其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无独有偶,在小米手机九周年和MIUI十周年生日之际,雷军向全体小米员工发布公开信,宣布小米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相比于手机+AIoT双管齐下的双线发展,手机×AIoT将两条主线并为一条,更加强调的是乘法效应。

其中,手机更强调核心力,AIoT更强调生态力,核心战略的升级则意味着两条主线并为一条后将上升为具有生态存量效应的增长,对用户和流量商业模式进行重构。

目前,在一直以来坚持的以效率为核心打造用户极致体验的互联网方法论下,小米成功从手机扩张到其他行业,并打造出了多款爆品。由此而向外发散,公司当前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之间的相互发力,则成为小米提升行业渗透率、客户粘性及实现业绩增长的动力所在。

image.png

可以看到,公司自2019年推出的双品牌策略,并于2020年伴随米10发布而宣布小米手机全面冲击高端,并于今年一季度已4000-6000元区间智能手机16.1%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初步站稳脚跟,是其在品牌力上的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小米在和代工厂合作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制造业,目前已自研大量高端装备,并已设计完成了全自动化的高端手机生产线。此外,公司已投资超过300家生态链企业,小米产业基金已投资超过70家半导体和智能制造公司,布局“制造的制造”。2021Q1,小米推出米家新风空调尊享版、小米笔记本Pro15、小米路由器AX9000,进一步加强产品之间互联互通,包括宣布造车,均是在产品力上的进一步深耕。

而在渠道力打造上,公司于2021年显著加强线下渠道扩张,智通财经APP曾在《第5000家小米之家后,小米(01810)将如何做线下?》一文中对其拓店逻辑进行过详细阐述。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4月底,小米之家线下门店数突破5500家,较2020年底新增超过2300家,并计划于2021年底突破10000家。境外渠道方面,截至2021年3月31日,小米也已与全球超过150个运营商渠道(包括运营商子网)建立合作。

总结而言,以高效率带来性价比为纲,小米在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打造上均追求商业模式的极致高效,则是小米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凸显其价值的核心利器。短期内,公司在新渠道模型中打通的高周转优势,将有望放大硬件销售收入规模效应、降低OPEX费用率从而驱动净利润抬升。而公司在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的三力齐发,则是大摩所提到的公司有望实现行业范式转变的长期逻辑。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