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00700)的战略态势,比最新一期财报体现的还要好

作者: 互联网怪盗团 2020-05-13 19:50:06
腾讯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Non-GAAP净利润指标超出了市场预期,各项业务的增速都不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作者:裴培。

腾讯(00700)刚刚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从各个角度看,都非常良好——营业收入和Non-GAAP净利润指标超出了市场预期,各项业务的增速都不错。从同比的角度看,游戏业务甚至比大家想象的还强劲;广告业务在微信的推动下恢复了不错的增速;大家担心的金融支付业务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是有限的。市场已经预料到了腾讯上个季度的业绩会不错,但是没有想到会是如此全方位的不错。

然而,如果仔细看看财报细节,再看看最近几个月在产品、用户端的变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腾讯的战略态势比财报数字体现的还要好。如果我们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就应该承认:这家公司处于2017年以来战略地位最好的时候,而且很可能是国内几家互联网巨头里面相对优势最明显、相对薄弱环节最少的一家。投资者既不用担心未来几个季度的短期业绩,也不用担心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可持续性。

下面让我们稍微详细地说明,为何腾讯的战略态势比财报显示的还要好:

游戏业务非常强大,而且后劲十足

2020年一季度,腾讯游戏收入同比增长31%,其中手游收入同比增长64%;当然,这里有Supercell并表的因素。不过,腾讯还谨慎地“截留”了更多的收入——递延收入(主要是已充值、未消费的游戏流水)环比增长了230亿人民币,达到837亿元的历史最高点!显然,腾讯报告的游戏收入数字是偏保守的。

在上个季度,腾讯并未发行什么重量级新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继续叱咤排行榜,并创下历史性的流水纪录。所有关于《王者荣耀》即将过气的说法都已经不攻自破;而在经历半年多的商业运营之后,《和平精英》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下一个超级爆款肯定是预定今年暑期上线的DNF手游,然后是更晚一些上线的LOL手游。除此之外,《天涯明月刀》《一人之下》也有一定的潜力。

现在,腾讯在游戏产品研发和持续运营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国内竞争对手;通过不停的并购和投资,它在海外也取得了足够的研发和发行能力。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无论是起步较晚的字节跳动游戏、专注海外市场的网易游戏还是聚焦于二次元的B站游戏,皆不太可能对腾讯的统治地位构成实质性挑战。当然,在垂直品类,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公司涌现出来,但是它们也不会对腾讯构成什么战略上的威胁。

市场担心的无非是两个问题:首先,腾讯对游戏导流的效率会不会随着时间下降——根据我的了解,这一趋势确实存在,但是被产品和运营环节的提升所弥补了;横向对比看,腾讯对重度游戏的导流能力仍然是全市场最强。其次,云游戏是否会彻底改变当前的游戏发行与渠道模式——就算改变了,腾讯仍然会是最强大的发行方兼渠道方之一,许多竞争对手在这方面的准备还不如它充足。

既然上述两个问题没有什么希望担心的,我完全无法想象腾讯在游戏市场的优势还能有什么争议。现在它需要考虑的是加强对海外、独立游戏、互动影像乃至VR等新兴市场的覆盖了。

金融科技业务就算在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仍然很好

在财报披露之前,我估计金融科技(主要是微信支付及相关衍生服务)会面临很大压力,因为微信的大部分支付是线下小额支付(无论按笔数还是GMV计算),在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会受到很大影响。事实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的收入仅环比下降12%,同比仍然增长22%,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腾讯对金融科技业务的信息披露一贯很少,但是仍然有如下珍贵信息:截止4月最后一周,微信支付的日均商业性GMV已经恢复到2019年底的水平(这意味着二季度金融科技业务收入会有很大的环比增长);理财产品保有量取得了同比和环比增长(尽管不知道增速如何)。根据此前披露的微众银行财报,微粒贷已经累计拥有2800万用户、累计放款3.7万亿元,尽管我们还不知道目前的余额和活跃用户。

腾讯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是2013-15年,通过微信群红包等社交玩法,微信支付培养了用户习惯、说服了用户绑卡;第二是2016-18年,通过发展线下扫码支付,微信支付实现了用户下沉,在小额支付领域确立了牢固优势;第三是2019年以来,腾讯不紧不慢地发展理财、贷款等高利润业务,逐渐扩大业务和合作伙伴范围。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竞争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看上去两家达成了共识,即不再依靠激进的补贴策略获取用户,重点要放在开拓利润上。在高利润业务领域,腾讯仍然远远落后于蚂蚁金服,但是要实现盈利已经是绰绰有余。如果至今还有人担心“腾讯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那么答案是肯定的——未来3-5年是金融科技,更长的时间可能是云计算和企业服务。

广告业务:只要微信出手,那么就是好的

2018-19年,腾讯的广告业务比较疲软,一直是市场最担心的薄弱环节。腾讯广告业务的弱势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第一,以长视频、新闻资讯为主的媒体广告需求被字节跳动等新兴竞争对手分流,甚至出现了连续几个季度的下滑;第二,微信的广告位、广告形式一直没有充分展开,广告效果也不太稳定,这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自我克制;第三,在历史上,广告销售在腾讯内部分散在多个部门,经过2018年10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之后,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整合。

在上述三个因素中,来自字节跳动的竞争一直是很剧烈的,迄今仍在分走本来应该属于腾讯的广告主预算;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调整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是,微信要增加广告位供给、提升广告效果,还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做到的。2018年以来,微信朋友圈已经两次增加广告位;微信公众号增加了视频贴片和商品返佣广告位;小程序卡片可以直接投放到朋友圈;在微信广告当中,视频素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2020年一季度,腾讯社交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7%,毫无疑问应主要归功于微信。微信还有大量广告位没有释放,例如:看一看信息流;搜一搜关键词;公众号信息流;视频号信息流及贴片;新设立的微信圈子(原好物圈),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采取更灵活的交互形式、提高转化率,这也正是百度(BIDU.US)、字节跳动的优势所在。小程序内部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小程序电商闭环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商广告主的需求。

无论如何,张小龙对于用户隐私、用户体验和产品极简主义的坚持是不会有所让步的。我们不太可能看到微信像百度或抖音那样大规模扩充广告位。归根结底,微信手里还有很多底牌;只要把过去的软肋修补好、慢慢释放广告位、逐渐探索交互形式,就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较快增长。

微信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演变

投资者总是担心微信的用户流量和黏性已经见顶。市场上年复一年地出现“微信用户时长下降”“朋友圈PV下降”“公众号打开率下降”之类的说法,但是从未得到官方证实。然而,微信(包括海外版WeChat)的MAU仍然在增长,上个季度末已经突破12亿。微信生态系统仍然在演变,通过小程序和新设立的视频号取得新的活力。

2020年一季度,微信小程序的DAU突破了4亿,这意味着33%的总体用户渗透率;QQ小程序也已经推出。对于开发者和商户来说,小程序+公众号+微信群+微信支付,构成了“四位一体”的产品及传播闭环,适用于资讯、游戏、电商、本地生活等各类产品。2019年上线的微信直播功能也加强了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变现潜力。不过,张小龙对用户体验的极端重视、对诱导分享的持续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程序商家积极性;为了可持续发展,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视频号目前仍处在灰度测试阶段,我估计其DAU可能仅有1000万量级。但是,已经有大量网红、KOL及MCN入驻。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视频号+微信群/朋友圈,可以带来极高的传播效率;视频号也可以通过附带链接,导流到公众号。目前,视频号产品在各方面仍然很不成熟,根据微信团队一贯的作风,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粗具规模。

无论如何,视频号与腾讯此前发布的微视、Yoo视频等短视频产品不同——它是由微信团队主导、赋予重要流量位、与微信社交功能结合相当紧密的产品。在发布初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CP接受了这一平台。在最低限度上,视频号能够占据用户时长、大幅度提升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存在;是否要开辟更多的功能以及直接变现,则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话题。

简短的结论

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腾讯的战略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它的用户基数、用户黏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仍然是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最高的。尽管它在某些领域(例如短视频、信息流媒体)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是得益于微信这一定海神针,它仍然能保持在总量上的巨大优势。通过战略投资和并购获得的新兴业务(例如音乐、文学)也正在融入其庞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是它对用户体验比较重视、对短期变现比较克制,从而保留了很多底牌——在广告和金融科技两方面尤其如此。在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经济尚未复苏的时期,握有较多的底牌就意味着较大的回旋空间。

第三是在文化内容产品,尤其是游戏方面,它的自研、孵化实力已经非常强大。虽然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在进军内容领域,但是腾讯的根基最深厚。不过,它在游戏之外的内容领域的统治力尚未与竞争对手拉开代差。

第四是它拥有大批可以整合、甚至乐意被整合的战略投资和联营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完成整合不仅可以促进财务业绩,也可以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性。今后几年的腾讯,可能会跟过去几年的阿里一样,逐渐扩大并表范围、增强控制力;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

腾讯的投资者和员工,以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成员,可以在今晚睡个好觉,并且在未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安心。那些迄今仍在怀疑腾讯的未来的人,也不会那么容易被说服——争议将一直持续下去。

(编辑:张金亮)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