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混肴视听!来看看“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币”都是啥?

本文浅谈下作者理解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币”这些高大尚专业的东西。

本文源自“付鹏的财经世界”微信公众号。

本人不是专业的IT技术男,所以我对于背后的技术应用,代码这些可不是专业的,因此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浅谈谈我理解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币”,这些高大尚专业的东西;

先说说我理解的“区块链”

几年前曾经参加过几次“区块链”的专业会议,也有过一些应用场景的真实经历,所以对于“区块链”有一些粗浅的理解,我理解的“区块”其实就是数据包或文件包,就像是我们打开的电脑里的压缩文件,里面蕴含着信息片段,而所谓的“链”我理解就是一种记录方式,当然专业的人说是分散式记录,我理解就像是一个万人复印机,只要有一个人写下一个数据,那么在这个“链”上面的所有人(节点)都会同时复制和记录,最这应该是直接的特点,“链”的数据分布式保存和管理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也就是它最大的特点;

这个叫“去中心化”从IT男嘴中演变出来的词语,或多或少都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给可以的曲解其本身的含义,最终多用于了不太好的事情上面,这个我们按下稍后再去聊;

“去中心化”其实也别整的那么复杂,我想大家都下载过各种各样的软件吧,一个链接下载的文件,很难保证他们是纯净的,什么植入个病毒啊,植入个广告啊,被人篡改后的安装文件,就是它的缺点,简单总结的说就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是存在造假的可能的,那么就放在一万个节点上,下载的时候每个人的每一块文件抓取,相互应证彼此的数据,来做对比,进而避免有人篡改,有人恶意添加病毒等,这就是最初IT端的“去中心化”的应用场景之一;

简单说就是“区块”数据集中在中心节点保存,可以造假,放到一个“链”(无数个节点上同时记录存在)上面就无法篡改和造假;

虽然说理论上计算机运算能力足够大,这样的修改所有的节点信息也并不是不可能,只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很小,几乎是忽略的;

对于我们金融的理解,所谓的“去中心化”就是一个理论上完美的上帝化的天然的信用机制,核心就是数据的不可篡改,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信用起点和信用背书,至于是成本是不是最低的,从物理属性上面去算帐这是一般技术发烧友喜欢去讨论的事情,对于我的理解这其实是个相对问题:如果用信用风险作为评估等级的话,成本和它就是相对的,理论上信用风险越低,成本越低,等级越高成本越高;

其实“区块链”正经的应用确实在现实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好的场景;我之前接触最多的就是在大宗商品贸易物流仓储交割中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那个时代信用风险可以说无处不在,货物在运输中的问题,货物在仓储保管中的问题,被人掉包了,重复质押了,一旦资金链断了,各家金融机构跑去仓库抢货的,谁先抢到归谁这种搞笑的事情,其实在大宗商品供应链上面,并不稀奇;

清算结算中,假的银行承兑汇票时代,合同伪造骗贷等等这些,不但成本巨大,效率极低,也造成了非常多的信用性风险;

其实之前参加过的“区块链”应用的很多会议都是和大宗商品有关的,最后也有了自己专属的名词“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管理和应用”,好吧至少可能自己在大宗领域涉足比较深,所以这样的会议至少还是属于听得懂的部分;

现在很多大宗商品的第三方解决方案公司也都开始逐步的转向这方面,比如很多仓储管理系统已经开始用海康威视的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去锁定仓库的货物,所有的单证票据和合同都已经开始了区块链的应用,来保证其信用的公平公正真实性,通过利用区块链的最大的优势“去中心化”“创造天然绝对的信用”供应链金融应用上;

比如采购企业以前的abcd供应商,本身各自通过合同去银行贷款,现在通过一个私有区块链(用于记录这几家人的信息)应用,银行就规避了一些信用风险,比如对合同真假的审核,假合同骗贷等等;

还需要说说“数字货币”和“数字币”

当然在谈一些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去理解另外两个其实跟“区块链”没有啥直接关系的词汇“数字货币”和“数字币”,这两个概念很多人混为一谈,当然普通老百姓或许真的不懂,但是搞金融工作和研究的人如果混为一谈的话,或许就有别的原因了吧。

以前的“货币”最早从形态上去进行划分两大类:一是实物货币值得例如历史中充当货币职能的那些商品,例如贝壳,黄金,白银等这些物品因为各种原因充当了信用承载的媒介。二是虚拟货币也就是信用货币开始就是指的我们的纸币系统(信用货币体系);

现在由于信心技术应用时代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数字货币”是“数字”和“货币”的综合体,“数字”只是一种IT信息技术状态下的形态描述,“数字”就是信息代码和数据包这些具备互联网特点的东西替代了传统货币的形态,如果观察整个货币形态的发展历史,其实你不难发现不同的形态具备有时代发展的特点,并且形态本身并不重要,真正能够成为货币的称号,必须具备货币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用;

关于这个信用的功能我想我也做一点点补充,一种是发行信用,一种是流通信用,这两点我想很多人并不会特别的去做说明,但是这对于货币而言,确实要区分一下:

我们可以将货币信用可以分为发行阶段信用(发行)和流通阶段信用(支付,结算,计价,储备);发行信用简单说凭什么大家都相信它,流通信用简单说就是凭什么大家都去用它;

我粗浅的做了一个表格,从信用,形态,性质,三个大的维度简单的将主权货币、数字货币、黄金、比特币、数字币做了一个分类对比:

blob.png

首先先简单聊聊黄金

关于黄金的历史我想就不用多说了,以前我培养年轻的贵金属分析师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就可以高度的概括它——“黄金,一个最接近于货币的商品”;

是的,黄金曾在人类历史里作为货币存在了非常长的时间,甚至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黄金也曾作为信用之锚存在到了1973年;

现在的体系时代,黄金虽然不在作为货币而是一个商品存在,但是仍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我给它的称号,它仍具备天生的发行信用,只是之前作为货币的年代,黄金是同时具备流通信用,而现在不具备流通信用,也不会回到流通信用时代作为商品和信用货币来进行支付、清算、结算、计价功能,但这并不等于它真的就丧失了发行信用;
所以在上面的表格中,黄金=天生发行信用+无流通信用+实物+商品 ;

再简单聊聊比特币

比特币的诞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它属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时代,不是实物形态,从开始大家对于它的分歧非常的大,从设计上来说,比特币设计曾经试图把它包装成具备货币的所有的核心要素的超主权媒介,信用的诞生靠的是本身的设计上“挖矿“来创造其本身的稀缺性和独一无二性,这两点来赋予其信用,当然时至今日比特币确实也在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比特币单列出来而不跟“数字币”混为一起的原因;

比特币现在还不具备完整的流通信用(具备一部分流通信用,例如储藏),在地下王国里的流通信用是有的,可以作为商品和信用货币体系发生清算、计价、结算等功能还不完善,虽然比特币初期也尽力的试图去创造让大家接受比特币的流通信用,但是时至今日这方面只能说有一点很局限;

所以严格意义上仍将比特币定义为了一种商品,这也是之前CME上比特币期货的时候做出了很明确的定义;

所以在上面的表格中,比特币=有限的非主权发行信用+有限流通信用+数字+商品 ;

主权货币、“数字货币” 和 “数字币”

当然关于主权货币是最不需要多谈的,政府发行的货币,政府的发行信用,具备完整流通信用,完整的清算、结算、计价、储备的功能,关于主权货币体系目前的缺点:就各国而言,存在政府信用超发滥用的风险;就全球而言,存在全球货币体系霸权造成失衡的问题;全球体系治理中,各国曾经讨论和使用超主权货币框架来试图避开这些问题,例如SDR特别提款权,但似乎在原有传统世界框架下似乎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准确讲,只有政府发行的才能称之为货币,而数字货币之所以称之为货币,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政府或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货币;首先它是主权货币(具备主权货币的信用体系),并且具备数字(信息代码和数据包)新式的存在,实物货币体系信用下具备实物性质的纸币体系,而现在又出现的是具备数字(信息代码和数据包)形式;

比如中国央行即将发行的数字货币,中国央行明确的说过“央行或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在法律地位上等同于国家主权货币,除了支付外,还有结算、计价、储备等货币该有的功能;

非政府发行的只能称之为“数字币”,“币”和“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字货币”和“数字币”很多人混为一谈,现在的各种应用“数字货币”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被这种混谈给搞臭了,以至于说央行研究数字货币的信息都成为各种币圈炒作的新闻头条;

当然普通老百姓或许真的不懂,但是搞金融工作和研究的人如果混为一谈的话,或许就有别的原因了吧。

“数字币”不具备发行信用,或许具备地下王国的部分流通信用,不具备商品的功能,可以作为低等级金融资产清算和结算,更算不上“货币”;而政府研究的“数字货币”首先是个货币,唯一的区别只是说“数字”形态而已;

那种混淆“数字货币”和“数字币”概念的,尤其是包装成货币属性的,普遍都是先借了“货币”这两个词给自己脸上贴金,另一方面是都会借区块链技术的特殊性(技术特点带来的天生信用增强)来给自己扯虎皮拉大旗,就如同之前各种P2P都把自己包装的如此如此各种高大上一样,还都拉着各种国有企业单位或者大型企业联盟来做信用背书;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刻意让很多人在“货币层面”的理解上有些混淆;

想包装成为货币,需要信用支持,信用支持自然就需要背书,只要有人认可,给个估值,就可以发行了,找个概念,写个白皮书,只要有人信,就能发给什么名字的数字货币有点像IPO发股票,只不过现实世界发行股票的监管审核和约束更多,而这些所谓的发币其实根本没有这些可言,即便是有所谓的记录,但是信用破产和违约的数不胜数,基本沦为了收割韭菜和智商税的方式;

比如我用我的什么名义和收入预期,搞一个什么白皮书,只要有人信,也可以发个什么币,剩下的就交给发币的炒就行了,虽然嘴上说是由收入支持,有信用背书,其实都是纯炒作,这样事情除了很多次后就成为了政府和央行严厉打击的对象;

所以切记,央行讲的“数字货币”和这种什么这些滥发的白皮书各种概念的“数字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和东西,切莫混淆。

至此先基本把几个最主要的东西捋顺:区块链技术是个底层技术模式,而数字货币又或者数字币是基于或者利用这个底层技术模式中的应用场景之一,当然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真的不是很多人真的接触过,除了前面我提到的在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融资这个领域间的比较多,我看刚刚外汇管理局要在外汇管理层面大力的推进的是区块链在跨境贸易融资的应用场景,嗯,这块至少对我来说,区块链和大宗商品贸易清算结算融资的应用场景就非常容易理解的

只是到现在为止真正的应用场景非常屈指可数,而且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最为熟知的就是比特币和各种“数字虚拟币”了;之所以各种"数字虚拟币”都喜欢给自己挂上“区块链”的商标,毫无疑问就是想利用这个大多数老百姓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解,区块链可以背书信用,增强信用,至于给自己挂上“币”更是想往货币身上凑,无非也是想凑上信用而已;

现在提倡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真正目的,当然不是让那些炒币的去瞎YY和张冠李戴的,当然也100%会有很多的骗子会利用这样的一个概念,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情况下,同时还都是新鲜词语,很容易产生风险,就如同当年的P2P一样,其实就是小贷金融的变形,非要整个高大上的名字,甚至某家上市公司还把自己名字改为匹凸匹,这样浮躁的年代,我想即便高层推动应用的意图肯定是好的,但肯定会被各种妖魔鬼怪给用概念来当作作乱的工具和概念;

所以这一点还是必须提一点,需要正确的宣传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当然我想也必然会伴随着对于张冠李戴的镰刀的打击和惩罚,这点最好同时进行,否则又会造成之前匹凸匹类似的情况;

谈谈脸书的Libra

和高层集中学习区块链时间是非常“巧合”的怕就是脸书的CEO扎克伯格接受国会听证会讨论Libra的事情;

小的主题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多的就是一个金融资产甚至有些都算不上资产,且是个低等级无保障的信用等级,最终都会落得一地鸡毛,而类似脸书这样的联盟如果搞,则背后的信用等级并不弱,最终当然会对政府信用造成冲击和分流;

对于脸书的Libra,美国传统精英对于它的态度是非常明白的,拿出去对付别的国家可以,当然扎克伯格也非常明显的在听证会上利用这一点,打中国的牌,摆出一副Libra绝对听美国政府的召唤,坚决拥护美国利益,不批准我绝不上线等这些爱国宣誓的大义凛然,然后将底牌打向中国,希望Libra能够被放行用来抵抗中国。

然而美国的传统精英可没那么容易热血愤青,对于zf利益角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也不允许其他非主权部门发的数字货币的存在(尤其是还去中心化),这种对于主权信用的具有非常大的冲击,虽然很多理想主义的人认为以后全球甚至都可以去中心化无zf,我想这个太理想了,做做梦可以,现实世界嘛,还是算了;

而脸书的libra联盟,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币的延伸,但是又非常的特殊,如果说比特币还具备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中本聪之谜,主要考的是算法约束来创造信用基石,且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种特征赋予的信用是非常非常的脆弱的,但是Libra是非常的截然不同的,如果它搞成了,这将是非主权的联盟数字货币通过巨头联盟赋予信用,被听证会质询的下,美国已经明确的拒绝了这种超级巨无霸联盟自行发型数字货币的可能,这种巨无霸的互联网联盟发行的数字货币,背后蕴含的信用能量,应用场景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和政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扎克伯格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也想尽力的将Libra描述成为一个支付工具,就像他说的那样:“Libra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支付宝、微信支付、退出联盟的Paypal、Visa和Master等支付公司才合情合理”;

你可以试想想,如果阿里和腾讯联盟发行互联网基石的数字货币,且不听zf的控制,完全的去中心化,你想想这将是一个什么概念。谁会允许呢?

所以我觉得“去中心化”这四个字只能是有限的,有限的场景应用中的去中心化,信用增强而已,这才是真实的区块链应用能够普惠社会的,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炒“币”的人梦想的“去中心化的世界,想想也就算了;

所以后面我基本不会产生任何”数字币“和区块链组合一起的讨论,我们还是回到现实的世界来看看真正的应用场景;

加强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尤其是要对现实生产力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应用,只是有多少人会去这么想的,怕是99%像亢奋起来的都是“炒”B的吧;其他商业场景中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我就不聊了,那还真不是我能够说的清楚的,我只亲身的见到过在大宗商品贸易物流清算融资中区块链技术确实有着不错的作用;

当然顺着贸易清算结算这条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延伸加上了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这就有更深层的意义了。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