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为什么失败?有一个原因,好像大家都忽略了

作者: 互联网怪盗团 2019-08-04 18:11:40
现在我们知道了:微视的失败,大部分是OMG的锅。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微信公众号,作者裴培。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微视是腾讯的溃疡,是腾讯对外形象的重大减分项,是腾讯的斯大林格勒(此处腾讯扮演德军)、瓜达尔卡纳尔岛(此处腾讯扮演日军)、长津湖(此处腾讯扮演联合国军)。关于“微视SB,抖音、快手NB”的文章经常能成为热门话题,所有看空做空腾讯的对冲基金(注:一般不可能长寿)都会拿微视说事。

听说腾讯的《和平精英》最近拿版号了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听说腾讯的《王者荣耀》今年居然创下单月流水70亿的纪录了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听说腾讯微信小程序的MAU已经超过7.5亿了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听说微信支付的交易笔数已经全市场领先了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听说QQ最近复苏了,成为了95后用户的首选应用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听说腾讯快要统一整个电竞内容与直播产业链了呀?可是微视做的不行!
……万能回答,包治百病。

对于腾讯的敌人和看空者(数量非常巨大)来说,微视不但是万灵药,而且可以“以小见大”——因为微视没做好,所以腾讯内部肯定存在巨大的弊病,从组织到技术到执行力统统不行,所以腾讯快完了,别的业务、别的数据都不用看。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腾讯没做好微视就是在灭亡的路上踏出第一步,由此可以推出腾讯也不可能做好云计算和2B业务,也不可能做好海外业务,也不可能做好新零售业务,今后总有一天也不可能做好游戏业务。上面这些奇谈怪论不是我编的,是我听人说的,我保证其中的每一句话我都听别人说过!

围绕着“微视为什么失败”这个话题,已经产生了无数的讨论,其中微信公众号10万+就有好几篇。从中也可以看出来,腾讯确实非常佛系,你竟然能从它自己的平台看到一大堆唱空它的言论——你可以去其他互联网巨头的自媒体平台,看看能不能找到类似的言论。不说那些大平台了,你可以先试试去知乎发帖唱衰知乎,去果壳发帖唱衰果壳,只要言之有理,估计也能搞个几千赞,然后……然后你就因为“被多人举报”而销号了。

闲话少说,微视到底是为什么失败的呢?媒体和投资者找过很多原因:投入资源不够多,领导重视的太晚,各个事业群没有真正配合,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这些好像都有道理。不过,只要我们解决了“微视到底是谁做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为真正负责“做微视”的团队,最需要为微视的失败背锅。

2013-2017年,微视是由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负责的,一开始主打的是“8秒短视频”,与后来的小咖秀、抖音如出一辙。虽然起了个大早,但是赶了个晚集,没有在市场上引发任何动静。2017年,在腾讯入股快手之前,这个微视就被关掉了。
2018年初,为了应对抖音咄咄逼人的进攻,微视“复活”了,一开始是由SNG(社交媒体事业群)旗下QQ空间团队负责的,分管领导也来自SNG。
然而,没过多久(最晚到2018年下半年),OMG旗下的Yoo视频团队逐渐接管了微视,原班人马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回到QQ空间;微视变成了“OMG和SNG共同负责”的产品,然而占大头的显然是OMG。
2018年10月,腾讯组织架构调整,OMG、SNG都被并入了新成立的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在一顿复杂的操作之后,微视的分管领导变成了原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的负责人之一,但是做事的还是以原OMG的人为主。

现在我们知道了:微视的失败,大部分是OMG的锅,因为在2017年以前、以及2018年下半年以来,这个产品主要都是由OMG的团队负责。这就好解释了,如果你让“失败专家”去打一场战役,那么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

有奖竞猜:以下腾讯力推过的失败产品,有什么共同特征?腾讯微博、腾讯新闻、天天快报、腾讯视频、腾讯动漫、微视、速看。


(谁还记得腾讯微博?有人用过吗?)

答案是:它们都是由OMG推出的。

肯定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腾讯视频、腾讯动漫没有失败。确实,这两个应用还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在同类应用中排名数一数二。然而,腾讯视频是依靠剧烈砸钱维持下来的,它的砸钱规模很可能超过了爱奇艺的两倍,甚至拉低了整个腾讯广告业务的毛利率,可是用户基数、订阅人数还是赶不上爱奇艺。腾讯动漫砸钱也不少,从腾讯内部吸收了大量流量,现在用户基数居然屈居于快看漫画之下。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这两个应用就是失败的。

至于腾讯微博、天天快报的失败,应该没有任何疑问。腾讯新闻还有很大的用户群,可惜黏性很低、变现能力不足,被今日头条打的落花流水。严格的说,“字节跳动与腾讯的战争”,应该理解为“字节跳动与腾讯OMG的战争”:OMG旗下的信息流应用被今日头条击败,短视频应用被抖音击败,长视频应用虽然暂时无事但是也在被西瓜视频虎视眈眈。

有人坚持认为:微视没做好,主要不是微视团队的锅,而是“腾讯整体”的锅。此乃胡说八道。腾讯旗下的其他事业群、其他头部应用,为了给微视导流,已经仁至义尽。虽然微信导流入口开的晚,毕竟还是开了——张小龙可是非常难以说服的!QQ、腾讯视频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微视的MAU看起来还不错,但是DAU极低。MAU高,说明很多用户被腾讯的生态系统“诱导”进来了;DAU低,说明用户毫无黏性,只是安装而不怎么使用。这个锅不该微视团队背,难道还应该由张小龙背?


(平心而论,腾讯给微视导流已经算是不遗余力了)

有人又要扯到“腾讯体制问题”,什么诸侯割据、山头林立,什么缺乏技术中台,什么广告变现不利……苦笑,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将领,在一场关键战役当中负责辅助进攻;你知道担任主攻的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草包,他麾下是一群以打败仗著称的弱兵,那你敢不敢投入自己的家底陪他玩?战役刚开始,那个大草包就被打的节节败退,后勤送上来的物资补给都被敌人缴获,他心急火燎地向你要援助,你敢不敢给他?

微信、QQ为什么对《王者荣耀》导流那么成功?因为人家一年收入可达300亿,微信、QQ可获得高达1/3的分账。
微信、QQ为什么对《和平精英》(原《刺激战场》)导流那么成功?因为人家拿到版号第一个月就是畅销榜前三。
张小龙为什么那么喜欢微信支付?因为微信支付2014年才发力,比竞争对手整整晚了10年,但是在4年内就追上了几乎所有差距。
马化腾为什么多次公开表扬QQ看点?因为QQ看点推出不到一年,MAU就接近1亿,成为腾讯信息流应用的担当。
为什么微信给小程序的空间越来越大、入口越来越多?因为小程序在两年之内做出了7亿多用户,使用时长甚至超过了微信本身。

看到了吗?一切东西都有价码,人心都是肉长的,西瓜总要偎大边。短视频这条赛道很重要,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由原OMG的废柴团队负责。实践证明,废柴永远是废柴,完全没有任何赢下来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兄弟团队、兄弟事业群的老大们,意思一下,打几发炮弹以示支持,确保废柴团队的总崩溃不会影响自己的防区就可以了。何苦帮他们拼命呢?

(Yoo视频发布会的规模很大,仅此而已)

说实话,我们都知道OMG极度不靠谱,腾讯高层当然也知道。2017年6月,OMG遭到了彻底改组,划归COO任宇昕(同时也分管IEG、SNG)分管。当时,OMG的大敌还是今日头条,既然连这个“小敌人”都打不过,就更不可能打过后面冒出来的“大敌人”抖音。

有人会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英雄不自由;那些产品的失败不一定都是OMG的锅啊,说不定腾讯这个公司就没有“媒体基因”,做不好媒体内容类的业务呢?然而,腾讯确实做成过很多媒体业务,可惜都与OMG无关。

微信公众号,中国最大的自媒体平台之一,WXG(微信事业群)做的。

QQ看点,腾讯旗下发展最快的信息流媒体平台,SNG做的。

兴趣部落,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社交属性更强的贴吧,SNG做的。

看一看,基于公众号内容的信息流功能,WXG做的。

阅文集团,包括起点、潇湘、红袖、晋江(联营)等内容平台和QQ阅读等应用,是一个独立子公司,不向任何事业群汇报。

腾讯音乐,包括QQ音乐、全民K歌、酷狗、酷我四大应用,其中前两者是SNG孵化的,后两者来自收购,目前是一个独立子公司。

电竞产业链,内容/赛事端由IEG(互动娱乐事业群)负责,直播端的企鹅电竞由SNG负责,斗鱼、虎牙是参股的联营公司。

腾讯旗下“非OMG”出品的媒体/内容产品,不一定都靠谱;但是,靠谱的媒体/内容类产品,一定不是出自OMG。如果你一定认为腾讯视频很靠谱,好吧,我部分赞成,但是我觉得它消耗的资源实在与成果不成正比。如果一个元帅拿到了2-3倍于敌人的兵力优势,却只打成和局,我觉得这不算战功。

(2017年6月,腾讯OMG改组,然并卵)

2018年10月,随着腾讯的组织架构调整,OMG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PCG:它包括原SNG(除腾讯云之外)、OMG、MIG的绝大部分业务,还从IEG接收了腾讯影业。与2017年以后的OMG一样,新成立的PCG也由任宇昕分管,他是腾讯内部公认的三号人物。不过,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组织架构的调整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团队的战斗力、把“失败专家”变成“成功专家”,那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当然,在腾讯改组之前的七大事业群里,OMG不是唯一一个废柴,MIG看起来也有点废柴相——QQ浏览器、QQ手机助手、应用宝、腾讯地图,做的都差强人意。然而,MIG分到的本来就是一块贫瘠的领地,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类应用被大幅弱化了。至于应用宝,在硬核联盟的强势之下,仍能取得今天的市场化地位,实属不易。MIG拿了一手烂牌打到及格线上,OMG拿了一手好牌打到及格线下,能比吗?

至于“OMG究竟为什么如此废柴”,则是一个更高深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沿革、内部定位、路径依赖等诸多问题,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对于任何互联网公司,乃至任何商业组织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回头看到底是谁的错”,而是“向前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解散OMG、吸收消化其团队、为之重新赋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有必要走到底。

在本文的最后,我还想补充一些自己的感想。无论在讨论历史事件,还是讨论当代商业事件时,我们经常犯下一个错误:高估“历史的必然性”,低估“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既不应该犯下“唯天才论”的错误,也不应该犯下“唯制度论”“唯技术论”“唯机遇论”的错误——要知道,无论什么制度都需要人去执行,无论什么技术都需要人去运用,无论什么机遇都需要人去抓住!看到某项产品成功或失败时,与其急不可耐地归纳什么“客观规律”、“以小见大”,还不如仔细想想:是不是在人的环节有什么问题?换人是不是会更好?

就像我非常尊敬的老弗里茨,每个人都以为他打赢七年战争,靠的是俄国女皇突然去世、新沙皇撤军这个“历史机遇”;或者靠的是“欧洲各大国内在矛盾重重”这个“历史规律”。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1761-62年冬季战役结束前,老弗里茨在仅存的普鲁士西部领地积累了可以再打一年的战备物资,并且提前开始征召下一年的新兵。老弗里茨配得上战争的胜利,命运女神没有把胜利免费送给他。

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