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边缘计算电话会议纪要:未来发展路径如何?

作者: 中信建投证券 2019-03-07 06:12:38
看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当前边缘计算仍处于产业化早期,具体的空间测算较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投通信研究”,作者:阎贵成。

会议时间:2019年3月6日15:30-16:15


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 阎贵成


5G商用在即,应用将接棒,边缘计算产业化。

作为市场最早研究移动边缘计算的通信团队,我们2017年即发布深度报告《移动边缘计算,站在5G“中央”》。报告重读,依然具有前瞻性。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应关注四个强相关方向:一是边缘计算设备,如浪潮信息、紫光股份、星网锐捷、中兴通讯、日海智能、创意信息等;二是边缘计算节点资源,如中国联通、鹏博士、中国铁塔;三是边缘计算运营方,如中国联通、阿里云、网宿科技等;四是边缘计算安全监测,如深信服、中新赛克、恒为科技等。

今天,我们主要分享六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什么是边缘计算?一般来讲,边缘计算侧重在更为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提供IT服务环境和云计算能力,强调靠近用户,从而提高处理效率、降低网络时延。边缘计算是通过与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深度合作,在靠近用户侧就近提供内容计算、存储及分发服务,使应用、服务和内容部署在高度分布的环境中,以更好地满足低时延和高带宽需求。

第二,边缘计算和云计算、CDN是什么关系?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关系可以比喻为集团公司的地方办事处与集团总公司的关系。云计算把握整体,聚焦于非实时、长周期数据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在周期性维护、业务决策支撑等领域发挥特长;边缘计算则专注于局部,聚焦实时、短周期数据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执行。对于数据处理的时效性要求,如果完全依靠云计算,传输时间及反馈时间将会使得数据处理效率大打折扣。而如果先通过边缘计算进行简单初步的处理,对于复杂的数据再上传至云端,通过云计算解决,这样既可以解决数据处理的时效性问题,同时降低传输成本,又可以减轻云计算的压力。因此,云计算与边缘计算配合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边缘端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传输给云端再进行计算分析。

而CDN,即内容分发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以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CDN与边缘计算都是在用户体验要求不断提高,用户数量、数据流量激增的背景下产生。CDN中的网络“边缘”和边缘计算中的“边缘”含义接近,都意味着和以往的网络架构不同,服务器更接近于网络边缘。但是相较于CDN,边缘计算下沉的位置更深。由于物理距离的减少,自然边缘计算相较于CDN时延进一步降低。我们认为未来CDN的演进方向之一是形成边缘计算系统。

第三,边缘计算的架构。边缘计算其实是边缘云,提供的是本地化的云服务,核心设备是基于IT通用硬件平台构建的边缘计算服务器,可能通过部署于边缘DC,实现靠近用户端的计算、存储、分发等。此外,边缘计算的能力或模块也可以集成在基站中(包括宏站与小站),这就意味着边缘计算已经下沉到很靠近用户。

第四,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需要关注对边缘计算的核心性能“高效率,低时延”比较敏感的应用。首先是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车联网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较为特殊,一是低时延,在车辆高速运动过程中,要实现碰撞预警功能,通信时延应当在几ms以内;二是高可靠性,出于安全驾驶要求,相较于普通通信,车联网需要更高的可靠性。同时由于车辆是高速运动的,信号需要在能够支持高速运动的基础上实现高可靠性。这样的话其实就需要边缘计算的场景。其次,还存在一些工业控制类的场景,这个场景要求满足低时延要求。此外,还有视频直播类的场景,例如5G的云VR/AR,对体育赛事或演唱会进行现场直播。移动边缘计算通过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可以极大地降低时延,消除眩晕感,提升用户体验。

第五,边缘计算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我们认为当前进一步推动边缘计算发展的核心并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应用场景。如果说没有应用,可能就不会建设边缘计算。原因是,我们需要实现边缘计算,必须要做固定资产投资,但如果没有应用场景为其单独付费,商务模式无法成立,我们认为边缘计算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而目前我们认为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和商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边缘计算到底需要下沉到多边缘,实际上也取决于应用。因此,未来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是取决于它是否足够下沉,如果下沉的节点非常密集,我们觉得它的市场空间应该是会比较大的。

第六,投资观点。看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当前仍处于产业化早期,具体的空间测算较难。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应关注四个强相关方向:一是边缘计算设备,如浪潮信息、紫光股份、中兴通讯、日海智能、创意信息等;二是边缘计算节点资源,如中国联通、鹏博士;三是边缘计算运营方,如中国联通、阿里云、网宿科技等;四是边缘计算安全监测,如深信服、中新赛克、恒为科技等。

问答环节

1、边缘计算这个概念会不会成为公有云厂商的一个领地,和公有云合为一体?

A:从目前的研究和判断来讲,我们认为边缘计算,也可以理解为叫边缘云,大概率是需要和大的公有云、私有云相结合,可能是一个协同关系。但是我并不确定未来最大的蛋糕是否一定属于互联网企业,因为核心考验的是边缘节点是否丰富,以及是否能在用户有需求的地方去建设边缘计算资源池。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是有自身的优势的,例如带宽资源、云资源、IDC资源等,因此我觉得可能这两方都存在机会。但是客观来说,目前大量的数据和未来应用更多的沉淀在互联网企业的公有云上,在这个情况下,可能边云协同的模式下,云计算厂商可能也有优势。

2、目前边缘计算还是偏主题投资,那么历史上这种偏主题投资的行情接下来一般会怎么走?出现怎么样的催化剂,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主题行情已经结束,会进入到真正的有业绩的层面?

A:我不能做这样的判断。就通信板块来看,从历史复盘来看,可以看到不论是3G还是4G,整体投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会更多关注硬件、基建类的投资,这个阶段大家会更看重趋势。进入第二个阶段,节点可能是牌照的发放,大家会苛刻的要求业绩,以及开始畅想应用场景。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看,大家开始逐步的从纯硬件投资向应用方向去做一些新的思考是合理的,包括自动驾驶、物联网、边缘计算。但这并不代表说第一个阶段的硬件类公司已没有机会了。

3、如果从长期角度看,边缘计算从场景进入到设备全部落地,有一个业绩的爆发周期的话,大概未来会在几年之内出现?

A:我们反复强调,我们对于边缘计算的发展趋势是认可的,而且确实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具体可能空间有多大,我觉得这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应用,到底是什么应用,这些应用是否愿意为边缘计算单独付费;二是网络,我们认为5G网络或者更为高速的一张网络的出现,会把新型应用推向真正的产业化。此外,5G有可能会超预期的发展,如此就可以很快的推动应用的发展,从而真正带动边缘计算的需求增长。具体的哪一年我认为是比较难判断的,但直观上我认为2019年可能还不是边缘计算能够较大规模产业化的一年,原因就是整体的网络和基础设施还不完全具备,应用还在探索。

4、边缘计算有什么领先的指标可以关注?

A:我认为核心可以关注建设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的出货,比如关注运营商、云计算厂商对边缘计算的想法,因为他们在现有的网络架构上去做投资可能更为合理和更为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关注他们预计会在什么时间点启动招标,以及他们计划初期的边缘计算要下沉到什么位置等等。

5、边缘计算概念中投资的主线是什么?

A:我觉得是四个方向,一是边缘计算设备,二是边缘计算节点资源,三是边缘计算运营方,四是边缘计算安全监测。

6、边缘计算目前大家考虑到的是在基站机房那一侧,不是算太下沉,如果未来再下沉的话,有没有可能下沉到小基站一侧?

A:边缘计算更多的场景是在一些热点、高容量区域,并且对于时延等各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确实与小基站的目标覆盖场景是类似的。因此我认为如果下沉的话,是有可能下沉到小基站的,或者说小基站直接加载了边缘计算的能力。

7、目前5G的基站已经开始建设,边缘计算在基站机房方面的会是同步建设还是后期再补上,或是其他什么样的建设方式?

A:我认为在整体的5G建设中,边缘计算是有一定的规划的,但是这个规划并不是百分百,可能核心还是优先在一些热点区域覆盖。我认为在初期,还是要考虑这种场景的部署能不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如果短期发现需求并不会那么多的时候,建设节奏可能就不会那么快。我认为这是一个慢慢渗透率提升的过程,当然可能未来如果说需求足够大,边缘计算也可以下沉到更为边缘,渗透率可能快速提升。

8、边缘计算后期大规模建设的话,对于光模块跟光传输有什么影响?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拉动作用?

A:我认为这个逻辑肯定是可以往下去延伸的。因为边缘计算本身是一个计算能力,它里边有设备,就需要整个通信网络要通达,如果说足够密集,就像我讲5G的小基站一样,这就需要传输网络资源、需要去配套,当有光纤跟设备去连接的时候就需要光电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用到光模块,我觉得这里面逻辑是对的。但必须要强调一点,边缘计算要下沉到多边缘,以及如果下沉到与小基站结合的情况,是不是需要在里面单独放一个设备,还是直接在基站设备里面去加载相应的功能模块,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如果边缘计算是单独的设备,那需要增加光模块的用量,如果是集成在小基站中,那可能就复用小基站的光模块即可。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