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从“创业鼓动机”到赴港上市

坊间传闻,当年36氪和今日头条的办公室就在楼上楼下,还是36氪发现并报道了今日头条。但如今,两家公司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坊间传闻,当年36氪和今日头条的办公室就在楼上楼下,还是36氪发现并报道了今日头条。但如今,两家公司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在上市这条路上,这次36氪似乎要走在今日头条的前面。近日智通财经APP获悉,36氪拟于2019年赴港IPO。36氪旗下目前有三大业务,赴港IPO的或是旗下的传媒业务“品新传媒”和数据业务“鲸准”。

虽然后来36氪董秘王镜宇在接受采访时,对该消息表示“不予置评”,但从科技圈以往“传闻”的兑现率来看,这消息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这次36氪成了那个被关注的“焦点”。

创业从“氪星”起步

对于36氪,很多人问的最多就是,“为啥这家公司叫‘36氪’?”

如果把这个问题递给公司创始人刘成城,他或许会告诉你,“起初有人提议网站的名字叫‘氪星’,因为传说氪星是超人的故乡。但我觉得氪星有点难听,不过氪是元素周期表的第36个元素,于是就叫36氪”。

虽然网站名字显得科幻十足,但实际上,36氪起初更像是一台“创业鼓动机”。

2010年5月,刘成城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当时距离开学还有近4个月,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刘成城迷上了博客,尤其是美国人麦克阿灵顿写的科技博客。作为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编辑,麦克阿灵顿在其文章中报道了大量硅谷的企业家、产品和服务,这引起了刘成城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国内同步了解远在大洋彼岸的新科技,于是,刘成城也开始在博客上分享硅谷的一些科技原创文章,然后顺便提一提“我要创业”之类的鸡汤。

“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对于刘成城而言一定不假。

2011年11月,研一上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刘成城受邀回母校参加校友会,身边坐着曾经百度七剑客之一的王啸。校友会活动期间,二人相谈甚欢。

三天之后的饭局上,看过网站的王啸爽快答应为刘成城投资100万,并且第一笔30万在确认后的3分钟内到账。此后,刘成城又在自己大学校友论坛上发布招聘贴,仅一个下午便来了50多人。

资金和团队的到位,让刘成城开始思考36氪未来的发展道路。首先一点就是内容上的取舍。“翻译不是关键,翻译什么才是关键。”

这一改变在随后被证明是正确的。36氪凭借针对性的报道,吸引了当时许多中小创业者,并在3个月内创下了超过200万的访问量。而从那时起,36氪也就正式成为了国内创业者了解国际互联网及科技前沿资讯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36氪在国内科创圈的影响力也因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2017年12月,36氪已让3万多家初创公司在全球上亿受众面前曝光,其中有90%的初创项目是首次曝光,在国内早期被投项目中,有85%被36氪传媒报道覆盖,通过报道,有58%获机构投资,40%获得顶级机构投资。

流量变现的探索

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36氪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循互联网行业的大逻辑——流量变现。

目前36氪旗下拥有三大业务,分别是其传媒业务“品新传媒”、数据业务“鲸准”以及众创空间业务“氪空间”。而这三大业务也正是公司进行流量变现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家科创媒体,36氪的变现模式与其他商业媒体并无二致,都是通过内容引流再实现流量变现。

正如上述提到,“36氪已让3万多家初创公司在全球上亿受众面前曝光”。如此庞大的影响力,让这家科创媒体自然成为一台“流量变现机”。

目前这块变现业务主要由公司“品新传媒”业务承担,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变现、知识变现以及IP变现。其收入来源分别是广告收入、开氪以及营销策划收入,以及各类专题峰会,城市合伙人计划收入等。

此外,在这次传闻中,将和传媒业务一同赴港上市的还有36氪的“鲸准”,而这块业务则是公司深挖金融数据领域的业务扩展。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鲸准的核心业务范围是数据和金融,其覆盖了目前一二级市场研报,可供用户实现一站式商业数据投研。并且据公司介绍,鲸准对接平台免费引流,鲸准资管系统saas化,使用者为投资机构,按单收费,费用从5万元-50万元不等;鲸准洞见系统按端口收费,收费标准为5万元/端口。

实际上,鲸准的盈利模式就在于数据变现,其本质是一项“2B”业务,通过向投资者对接科创项目收取中介费用。目前36氪的这一板块已日渐成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鲸准”已累计对接投资人2万多位,日活超20%,累计上线逾38万个优质项目,有效对接超4万次,单项平均对接10位投资人。

不过,36氪光鲜的背后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探索失败的历史。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36氪曾上线旗下金融板块的股权众筹平台,该业务可谓屡屡受挫。

仅从行业来看,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6年,国内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数量3268个,同比减少4264个,降幅达56.6%;从投资人次来看,2016年中国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投资人次为5.8万,同比减少4.5万人次,降幅达43.6%。

出现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彼时国内互联网股权众筹及P2P业务尚不规范,以至于在引发众多问题后,36氪将该项目关闭,这也意味着公司在金融板块的变现尝试宣告失败。

不过,目前看,这些“小插曲”似乎并没有妨碍36氪未来的上市进程。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公司已实现持续盈利。公开信息显示,过去3年,36氪的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265%,其中,品新传媒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3倍,2018年上半年,营收继续保持同比3倍增长。而这将为其上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