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告别李嘉诚

​60年的商海沉浮、1900亿的资产、22家上市公司及万亿市值,今日,长江告别李嘉诚。

60年的商海沉浮、1900亿的资产、22家上市公司及万亿市值,今日,长江告别李嘉诚。

1928年7月,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洲市,一个贫穷的家庭里。

17岁那年,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两年后辗转到一家五金厂做推销员。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20岁的李嘉诚被升任为塑料花厂的总经理,1955年,李嘉诚在筲箕湾租了自己的厂房,命名为“长江塑胶厂”,卖塑料花为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盈利。

经过13年的铺垫,李嘉诚的辉煌一生就此拉开序幕。

1958年是李嘉诚的“而立”之年,他在香港的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开始涉足地产业。60年代香港楼市一度暴跌,李嘉诚反行其道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在其逆市“扫货”的3年后房价旋即暴涨,此时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成立,此时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已逐渐成形。

次年,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敲响上市钟。在大多数人眼里,此时的李嘉诚可以说是登上了“人生巅峰”,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70年代,李嘉诚与包玉刚演绎了一场经典的商战——九龙仓收购与反收购大战。李嘉诚通过“举牌”的方式一度想控股九龙仓,而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这出戏码像极了2015年的年度大戏“万宝之争”,不过李嘉诚选择见好就收,将持有的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并从中获利5900万港元。

而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埋下伏笔。

1979年,李嘉诚以1.28亿港元取得和记黄埔实际控制权。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李嘉诚已不满足于做地产生意,经过一系列的版图扩张,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已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业务,以及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开展海外投资。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

1999年,71岁的李嘉诚被评为“世纪企业家”,开始转战新经济领域,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投入巨资。其组建的Orange电讯公司在英国上市,在将股权以1130亿港元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后,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一年后,李嘉诚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

在72岁的古稀之年,李嘉诚开启了全球收购模式,分别斥资91亿美元及77.53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和英国天然气供应商,并用13亿欧元及97亿港元拿下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的股权。两年后,李嘉诚再度出手,和黄用102.5亿英镑收购西班牙电信旗下英国无线运营商02。

但是,李嘉诚在海外疯狂收购的同时,却不断在内地及相关引发“撤资”风波,抛售相应的资产进行套现。不过,李嘉诚却极力驳斥:“说我撤资,在内地投资几十年,我没有卖过一块空地。”

2015年,李嘉诚操作了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资本运作,舆论称之为长和系“世纪大重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合并为长实地产。同年,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合并,李嘉诚名下上市公司注册地全部完成外迁。

2018年3月16日,90岁的李嘉诚宣布退休,60年的商海人生就此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李嘉诚已捐出28亿用于资助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兴建医院和老人院。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