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爆单入场,汽车行业再生变局:龙头还能否恒强?

小米SU7上市即爆款搅动行业风云,而“价格内卷”下再度引发一系列的降价潮,2024年汽车行业充满了“火药味”。

小米SU7上市即爆款搅动行业风云,而“价格内卷”下再度引发一系列的降价潮,2024年汽车行业充满了“火药味”。

而在小米新车上市之前,汽车行业已经历了多轮价格战,以比亚迪(01211)为首的传统车企,以及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推动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虽卷,但优胜劣汰,强者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获得可观的利润,截至目前,各大车企均陆续发布了年度业绩,不妨看看各家成绩表现。

从收入端看,上汽集团以7447.05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国内),比亚迪以6023.15亿元位居行业第二,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成功突围进入千亿营收俱乐部,以1238.51亿元位居行业第六。实际上,上汽和广汽合资品牌体量占比较大,从自主品牌看,比亚迪、吉利及长城营收规模稳居行业前三。

图片1.png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是新能源品牌龙头,全年销量302.44万辆,市场份额高达31.9%,吉利和长城的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吉利渗透率达到了29%,市场份额超过5%。另外,造车新势力均为新能源品牌,各品牌定位价格带有所差异,不过都在推出多车型扩张价格带,市场份额逐步拉开差距。

以单车价格看,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的传统车企单车价格上涨,其中东风集团股份单车价格涨幅高达26.5%,吉利、长城及广汽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实际上,传统车企车型众多,都在打高端战略,比如上汽推出的智己,广汽推出昊铂,及吉利推出的极氪品牌等,高端化影响显著于降价影响,导致单车价格上涨,而造车新势力由于车型较为单一,价格战下单车价格下降明显。

比亚迪于2023年单车价格下降8.3%,销量增长63%,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最为重要的是,凭借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创造了行业最好的利润水平,全年实现股东净利润300.41亿元,是位居第二的上汽(141.06亿元)的2.13倍。此外,造车新势力在价格内卷下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小鹏亏损达103.73亿元,亏损率达33.82%,不过该公司仍有超370亿元的现金可烧。

图片2.png

年报之后,2024年第一季度销量数据也已经出炉,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销量及增速上依旧是遥遥领先,行业的巨无霸,3月销量30.25万辆,一季度销量62.63万辆;赛力斯成为行业黑马,在华为赋能下月销量超过了理想,3月及一季度销量分别为3.75万辆及11.41万辆;小鹏近况堪忧,其车型定价集中在20-30万元的主流战场,随着各大车企车型迭代上市,G6也已黯然失色,一季度整体落后于其他新势力。

小米将是行业格局的“不稳定变素”,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即交付第一日就获得了近9万辆的大定,根据市场信息,锁单量超过40%,目前锁单排产最长要到2025年后才能提车,且上市一周热度不减,仍有大批排队进店及试驾,根据市场公布的周销量,在交付的第一周,其交付量就超过1000辆。如若其产能能够大幅提升,该公司月交付量毫无疑问将位居造车新势力榜首。

图片3.png

行业的淘汰赛进入下半场,谁都不想踏入威马和高合后尘,但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政策对新能源车补贴到力度下降,地区补贴逐步退出;另一方面智能驾驶来到了小米和华为为主导的战场,性价比和粉丝效应决定空间上限,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他车企持续降价已然是必然趋势。

龙头恒强,资本市场给出了答案。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市值也始终霸占板块榜首,A股及港股市值均超过6000亿元,比上汽集团高出2倍,比其他(除理想外)同行总市值还高。理想从亏损到盈利的破局,得到市场认可,以2587亿港元的市值位居板块第二,超过其他造车新势力总市值之和。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依然不稳定,任何车企都有可能成为黑马,主要为新能源车的整体渗透率仍不足50%,增量空间足以让更多的品牌分到蛋糕,都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尤其是小米汽车。同时价格战加速品牌淘汰,资金实力较弱且缺乏产品力的品牌预计将被市场淘汰掉,市场份额集中趋势将重演智能手机时代。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