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3月汽车产销继续修复 看好上海车展对汽车消费的刺激作用

汽车行业2023年3月实现批发销量245.1万辆,环比+24%,同比+9.7%,同环比均增长。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4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3年3月汽车产销数据,汽车行业2023年3月实现批发销量245.1万辆,环比+24%,同比+9.7%,同环比均增长,主要系低基数效应叠加3月以来主机厂价格战和区域性消费刺激政策对汽车销量有所刺激。新能源汽车行业3月实现批发销量65.3万辆,同比+34.8%。该行看好上海车展新车型密集发售会对汽车消费产生的刺激作用,销量有望在2023Q2环比持续改善。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汽车总量:汽车行业3月实现销量245.1万辆,同环比增长系同期低基数和3月价格战对需求所有刺激。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3月,汽车产销分别为258.4万辆/245.1万辆,环比+27.2%/+24%,同比+15.3%/+9.7%,3月产销同比增长主要系2022年3月上海疫情导致的低基数,环比增长主要系1、2月为传统淡季,叠加3月以来主机厂价格战和区域性消费刺激政策对汽车销量有所刺激。2023年1~3月汽车产销分别为621万辆/607.6万辆,同比-4.3%/-6.7%,同比下滑主要系购置税减免和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的需求透支。该行认为4月上海车展新车密集发售将会对需求有所刺激,维持2023年汽车销量2800万辆的预测。

乘用车:乘用车行业3月实现销量201.7万辆,环比有所修复。

根据中汽协数据,乘用车3月产销分别为214.9万辆/201.7万辆,环比+25.3%/+22%,同比+14.3%/+8.2%;其中,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116.9万辆,比2022年同期减少12.8万辆(同比-9.9%)。

结构方面,乘用车3月出口30.4万辆,环比+12.3%,同比+151%,超过了2022年12月创下的单月最高28万辆出口量;自主品牌3月销量105.2万辆,同比+16.4%,单月市场份额为52.1%,同比+3.7pcts,环比-0.7pct;1-3月自主品牌销量268.3万辆,同比+5.3%,表现大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该行认为国标切换带来的东风等品牌燃油车降价清库为短期扰动因素,4月上海车展将有大量新车密集上市,新车上市后3~6个月价格一般较为稳定,该行认为价格战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商用车:商用车行业3月实现销量43.4万辆,同环比维持高增长。

根据中汽协数据,商用车3月产销均为43.4万辆,环比+37.1% /+34.2%,同比+20.4%/+17.4%,延续增长势头,该行持续看好商用车2023年产销的不断修复。

行业过去一年多的低景气度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既包括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国六切换导致销量透支,也包括2022年疫情所导致的物流受阻、人员流通减缓等因素。考虑到当前重卡板块龙头企业的估值和盈利能力已处于历史底部,安全边际强,该行重点提示重卡行业明确的抄底机会,并重点看好2023年行业复苏的三个核心边际变量:

1)基建投资的刺激将是对冲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不可或缺的调控工具;

2)重卡行业的平均置换周期为7-8年,而上一轮重卡牛市销售(2016Q4-2021Q1)的重卡保有量预计将在2023Q4起开启置换周期;

3)在众多初创科技公司、物流运营商和硬件厂商的合作下,商用车自动驾驶正在逐步实现场景落地,不断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拉动行业需求向上。

新能源车:新能源车行业3月销量为65.3万辆,同比显著增长。

根据中汽协数据,新能源车3月产销分别为67.4万辆/65.3万辆,环比+22.1%/+24.4%,同比+44.8%/ +34.8%,渗透率达26.6%。分动力类型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1万辆/49.0万辆,同比分别+35.8%/+23.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3万辆/16.3万辆,同比分别+83.4%/+84.3%。新能源车市受补贴退坡影响的时间已经基本过去,产销同环比有望持续修复,该行认为2023年是新能源车企的洗牌期,看好降成本能力相对较强的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

投资策略:

国六b切换导致部分燃油车降价清库存、新能源车企跟随特斯拉在2023年1月大面积降价后,板块在3月中上旬估值大幅下修,该行认为当前投资者对于行业全年量价的预期反应相对充分。展望2023Q2-Q4,该行认为淡季过后汽车消费在上海车展的带动下有望继续环比修复。尽管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加剧难以避免,但该行预计“降成本能力”强的企业将更容易在2023年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份额的提升。

结构上,该行重点看好降本能力强、具备规模效应的企业,特别认为混动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电动车板块的成本压力。零部件板块的配置顺序在当前优于整车,特别是在汽车大β不理想的预期下,高成长的零部件标的有望穿越牛熊。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自动驾驶等领域都有望在未来3年内孵化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零部件龙头。

风险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或来自海外需求不足、中国大陆消费不足或政府投资不及预期;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或导致需求不足及国产供应链的阶段性供给不足;缺芯导致整车出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汽车需求放缓的风险;关键原材料大幅涨价的风险;自动驾驶事故导致相关企业估值大幅下降的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