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的目标:让投资者亏钱

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他想通过加息(也就是紧缩)来降低通胀时,他是在告诉你,央行需要投资者赔钱。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接近于零水平提高到创纪录的3%以上。在9月21日的最近一次会议上,美联储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可能再加息150个基点,这立即导致市场暴跌。

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金融环境,谨慎的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资金投向。美联储的主要政策杠杆是利率;当利率上升时,未来现金流的价值就会下降,损害从股票、债券到住房和许多货币的资产。因此,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他想通过加息(也就是紧缩)来降低通胀时,他是在告诉你,央行需要投资者赔钱。其目标是,当资本投资和消费下降、经济增长放缓、需求放缓,这些损失会渗透到经济的其他领域,并最终刺激通货膨胀下滑。

要理解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可以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美联储的做法恰恰相反。美联储被迫将利率降至零,以缓解负债家庭和企业的困境。低利率意味着寻求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债务人支付的利息减少。2008年,美国家庭债务超过了GDP的97%;如今,这一比例约为75%,为20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当时对于储户来说,曾经有5%利息的高利率账户突然间只支付了1%的利息。5万美元储蓄的年回报率从2500美元降至500美元,迫使那些依靠利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重新考虑他们的策略。这通常意味着转向风险更高的资产,因此资金涌入股市,推动标普500指数从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上涨了7倍,在今年1月达到峰值。

在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普通储蓄账户支付的利息最低,这促使一些人讽刺说“现金是垃圾”。这句话变相推动了加密资产和meme股的狂热,甚至为经济创造了意外之财,让亚马逊、通用汽车和万豪等公司得以增加资本投资。当然,有些做法是鲁莽的。例如,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在2010年代初向美国页岩油项目投入了200亿美元。当原油价格升至每桶100多美元时,这种做法获得了回报,但当油价跌破30美元时,这种做法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到2017年,随着页岩油涌入市场,必和必拓对这些投资减记了数十亿美元。

2017年,美国经济已经回到了正轨。随着失业率下降到4.3%,廉价资金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美联储开始缓慢地提高利率。它很快发现经济仍然太弱,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因此在2019年改变了方向。然后,它不得不在2020年尝试其他刺激措施,以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害。

现在美国经济可以承受更高的利率了——40年来第一次通胀率超过8%,美联储急切地想要实施更高的利率。事实上,这是为了弥补太慢行动而失去的时间。因此,投资者很快发现,现金不再是垃圾——它是一种提供避风港的重要资产类别。想象一下,如果明年夏天,银行对三年期存单提供5%的利息,投资者愿意选择这有把握的事吗?

许多美国人会这样做,这显示了投资心理的变化有多快。如果经济放缓将通胀降低到更可接受的水平,大量投资机会看起来会更好。美国国债收益率和投资级债券收益率正在上升。在不久的某个时候,利率将触顶,那些风险较低的投资选择的回报将看起来很诱人。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不会局限于现金等安全资产。美股正处于熊市之中:标普500指数今年以来的跌幅超过20%,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跌幅超过30%。在利率上升、经济放缓、企业盈利受到打击的情况下,这些回报不会有多大改善。因此,投资者已经开始从股票中撤出资金,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股票共同基金出现了连续32周的资金流出。

周三,由于美联储的鹰派态度,美国国债继续被抛售,且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九周,使得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跳涨11个基点逼近4%关口,创下十二年半以来的新高,反馈短期利率前景的二年期美债收益率继续飙升至4.35%上方,维持十五年以来的高点状态。

美联储大幅加息同样对美国楼市造成打击。随着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美国房价10年来首次出现下跌。标普CoreLogic Case-Shiller房价指数7月份下跌0.44%,为2012年3月以来首次下跌;联邦住房融资局的调查也显示,8月出现了十多年来全美房价的最大跌幅。美国房贷网站Mortgage News Daily的每日调查显示,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平均利率在升破6%后继续飙升,9月27日触及7.08%,创2000年12月11日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亚特兰大联储的数据,截至几周前,美国中产家庭需要花费其收入的44.5% 才能支付美国中等价位房屋的费用,为200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百分比。而今天,这一比例刚刚升破50%。

美联储理事会的成员看到这种反应时,他们不会言明,但当他们可能会感到高兴。金融市场的投降使他们的工作更容易。资产价格对紧缩环境的反应越快,通胀下降的速度就越快。但在高利率引发的经济放缓之后,抛售将结束,通胀将下降。市场将在十多年来第一次处于一个新的投资体制中。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