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智能电动车长期发展趋势不改 建议关注三类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称,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向上突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重构正在加速到来。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向上突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重构正在加速到来。疫情的扰动不改智能电动车产业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在2022年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加速驱动产业发展。随着智能电动产业链的逐渐成熟,预计智能电动车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企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将带动产业链的细分投资机遇。

建议关注以下三类投资机会:

1)电动车销量正在快速提升,规模效应正在加速显现的整车企业。

2)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的高确定性的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特斯拉和蔚小理的核心供应商。

3)受益于竞争格局优化,盈利能力处于上行通道的细分市场龙头。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总量:疫情扰动褪去,政策加码消费,全年乘用车销量增速有望达到10%以上。

2022年1-7月,我国乘用车行业销量为1,252万辆,同比+8.5%。3月开始受上海等地疫情影响,OEM和零部件生产供应受阻,4月批发量同比下滑43.4%。但随着5月底购置税减免等消费刺激政策出台、供应链复工复产,6、7月份行业产销量持续修复,销量同比分别+41.6%、+40.1%。该行预计全年乘用车销量将达到2,367万辆,同比增长10.3%。考虑到去年缺芯的影响,21Q3基数较低,因此今年的批发增速高点大概率将出现在Q3。

电动化:碳酸锂涨价难挡电动化趋势加速,DHT浪潮助力混动快速逆袭。

虽然上游锂价持续上行使得今年新能源汽车整体涨价,但疫情缓解后新能源汽车需求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该行预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同比+80.4%,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5.3%,同比提升9.8pcts。同时该行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800万辆以上,同比增速达到30%+。结构上来看,该行看到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的渗透比例正在快速提升:2022年1~7月,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相比2021年全年提升11.6、12.2、9.7pcts。

2021年以来,基于P1+P3双电机(DHT技术)的比亚迪DM-i的混动产品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在可控的低成本下,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节油需求,在销量上迎来了爆发。随着三电成本的降低及馈电性能的提升,混动车与燃油车已可做到相对平价,其市场竞争策略从“与纯电车竞争”转向“平替燃油车”。该行重点提示DHT技术发展对混动的重要意义,并认为DHT架构将成为混动车型主流配置,同时增程式也将受益于混动行业的需求爆发。2021年PHEV、HEV和EREV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分别为2.6%、5.5%、0.5%,该行预计2025年,PHEV、HEV、EREV(増程式)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4%、18%、9%,并推动整体新能源车占比接近70%。

智能驾驶:行业渗透率稳步提升,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纷纷上车。

2022H1,中国乘用车市场的L2+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经达到5%,高级别自动驾驶初显雏形。在通往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道路上,大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是中国主流车企所选择的硬件路线,以蔚小理第二代车型周期为代表的新车纷纷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和激光雷达,开启了智能驾驶的硬件军备竞赛。同时,在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趋势下,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也正在快速量产,其依托集成度更高的计算平台能够更好地支撑传感器融合,是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该行看好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人才储备和成本优势,目前自动驾驶的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消费者教育,提升终端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促进成本降低,加速智能驾驶的商业化普及。该行预计,高阶自动驾驶将是各家自主品牌的核心战略。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高阶自动驾驶将快速落地,预计2025年L3/L4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为10%/1%,并将于2030年提升至40%/8%。

智能座舱:自主品牌竞争差异化的重点,当下创新的主战场,未来更多的产品差异化将围绕“智能座舱”展开。

相较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需求更加千人千面。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智能座舱大概率不会沿着特斯拉的“极简主义”方向发展。从理想L9、蔚来第二代新车以及问界的鸿蒙座舱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趋势: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座舱上投入的物料成本、生态应用和场景创新已经超越海外车企,并且会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发展出不一样的产品形态。该行认为智能座舱是未来第三生活空间、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未来更多的产品差异化将围绕“智能座舱”展开,这也将成为自主品牌的核心杀手锏。以座舱的中控屏幕为例,大屏化、多屏化趋势逐渐加速:10寸及以上中控屏占比从2018年17%提升到2022Q2的84%,大屏化速度极快。另一方面,车屏幕数量稳定提升,目前市场仍以1-2个屏幕为主流,但2个以上车屏数量的车型快速增长:屏幕数量1个及2个的车型销量占比分别为52%及40%,3个屏幕的车型销量已占2.31%。此外,HUD、全液晶仪表、天目玻璃等智能座舱的渗透率都在显著提升。

三电技术和制造工艺:技术演变步伐仍在加速,创新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方向。

中国电动化供应链,尤其是锂电池产业链,最为完善且具备全球竞争力,往后看,随着行业发展逐渐深化,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主线。材料体系和结构体系创新是三电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预计未来行业主要的材料体系创新方向如下:

1)磷酸铁锂(LFP):主要向磷酸锰铁锂(LMFP)方向升级, LMFP较LFP能量密度提升15%-20%,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20-230Wh/kg,与三元5系高电压基本一致。

2)三元:在高续航需求驱动下,高镍化仍是主流发展趋势,2018-2020年NCM811正极材料出货占比分别为10%/13%/23%,高镍化趋势明显。

3)硅基负极:随着材料端优化以及预锂化技术的发展,硅基负极有望解决膨胀、首次充电效率与电池寿命低、导电性差等问题,进而快速应用,该行预计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出货量达10万吨以上,2021-2025年CAGR达53%。

4)800V快充:随着电动渗透率提升,快速补能需求日益凸显,电动乘用车电压规格有望升级至800V,并成为高端车标配。

5)CTP&CTB:将电芯(Cell)直接集成到电池包(Pack),省去模组环节,提升体积利用效率进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CTB相比CTP集成度进一步提升,电池包层面,将电池上盖和车身地板集成在一起,节省空间同时节约BOM成本,同时还提升整车扭转刚度,为整车提供更优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6)一体压铸:可以大幅简化车身制造工艺流程,整合供应链环节,对白车身生产降本带来显著的效应,并预计将成为全球主流OEM有望快速跟进的技术路线。

格局变化:新能源技术变革助力自主品牌实现高端化,并且在三电、热管理领域孵化了全球级别的中国供应商,同时反哺自主车企通过三电技术领先实现品牌向上,而这一逻辑正在智能化赛道重演。

当智能电动汽车进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后,中国制造正在加速全球渗透,产业链的创新在各个细分领域开始展现全球竞争力。在汽车智能化赛道,海外龙头曾经占据垄断地位,但是零部件的各个细分领域已经有优秀的中国供应商开始展现出全球竞争力。这种供应链的优势在当前已经转化为创新优势:大量的中国智能电动车品牌正在进行的新场景定义和功能创新本质上是在延伸汽车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延伸必须基于强大的供应链支持,而功能的创新同时将帮助车企挖掘出更多出行场景中的商业价值,收获更多的份额增长。

该行认为,电动智能化契机下,自主品牌有望突破合资的“利润封锁”,实现量、利齐升,自主品牌的成长将贡献长期的投资α。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合资车企占据乘用车市场60%的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均价较高、品牌和技术带来的溢价,合资产品对自主品牌有明显的“价格压制”,体现为自主品牌主要销售15万元以下的产品,而15万元以上市场主要被合资品牌占据;并且后者获得了市场中大部分的利润。

未来三年,凭借自身技术积累、场景创新和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预计自主品牌电动智能车将在20万~100万元的中高端+豪华电动车市场大放异彩,打破此前合资产品的价格压制,获得更大的利润蛋糕,同时更有望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产品上继续推陈出新,创造“卖车”以外的商业模式。

风险因素: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相关产业政策不达预期的风险;全球流动性不及预期的风险;缺芯导致整车出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需求放缓的风险;关键材料大幅涨价的风险;自动驾驶事故导致相关企业估值大幅下降的风险;智能汽车数据隐私管理不足的风险;动力电池产能不足的风险等。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