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过蓓蓓:布局医药和消费!

近日,汇添富过蓓蓓在演讲中就“医药”、“消费”及热门赛道发表观点。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日,汇添富过蓓蓓在演讲中就“医药”、“消费”及热门赛道发表观点。她表示,目前正是对医药和消费进行防御性布局的时候,更是认为早在三月份就可以将二者纳入防御性配置的板块范围里,“消费医药估值已经回调了一年多,对指数已经回调了一年多的板块,估值消化的比较充分,这样的板块在利率上行的环境下有比较高的防御属性。所以不管是从国内,还是放眼全球看海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消费医药都可以算作一个防御性的主题”。

对于医药板块整体来说,过蓓蓓认为,医药整体的估值已经回到了一个比较低的分位数。她指出,生物科技板块回到了2010年2%的分位数,中药板块是2010年15%的分位数,对投资者进行配置的话,医药指数是比较适合去做的,“如果去买主动管理型基金,可能就是在买CXO,但如果去做医药配置的话,可能还要去选一选其他的一些低估值板块,分散一些高估值的风险”。

此外,她对中药市场也给予一定的关注,提出5点投资逻辑许多中药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和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经营活力;中药创新药(与生物科技里的创新药类似);生物科技领域创新的概念是生物类似药,市场上有差不多的药品,这些药品针对的适应症都差不多,在中药领域也有类似内容;中药里面经典名方的复现;更长期的角度,中药看的还是政策的支持力度

消费板块细分领域方面,过蓓蓓表示,如果投资者前期没有布局旅游板块的话,短期追涨的价值不高。同时,她指出,在做消费行业的防御性布局时,布局的行业应该是必选消费品,因为其既能够享受温和通胀带来的盈利增长,又能抵御高通胀带来的盈利下降。

针对有关猪周期问题,过蓓蓓表示:“猪粮比是判断底部信号的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她指出,生猪依然是一个周期性的板块,在这种周期中,猪价起来和回调的时间跨度和速度都比较长,所以对于投资来说,当看到安全边际比较合理时,是可以逐步建仓的,但可能不能期待有一个突然性的爆发收益,这是消费板块中有可能出现业绩反转的一个子行业。生猪放在一个大消费大板块中进行投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文字实录:

问:为什么在前期反弹的过程中,热门赛道和消费、医药领域会出现比较大的反差?

过蓓蓓:消费和医药在海外已成为常青树的存在,原因在于像美国这类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非常长,在过去十年中,十倍股很多都集中在消费和医药等行业领域,所以在国外对消费和医药行业的投资基本上能和价值投资画上约等号。其实医药和消费在国外是非常被关注的行业,而在2016年之前,消费和医药行业在国内投资界并不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2015年市场到达高点之前,投资逻辑和主线是在炒作一些外延式的增长,以及关注一些并购操作,因此在那段时间如果有公司要去做外延式的收购,扩充自己的主业,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像消费和医药这样的行业没有特别多的故事去讲,超额收益看起来就不是很明显。

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在2015年那一轮大幅下跌后,再加上2016年陆股通之后大量的海外资金开始流入国内市场,对于消费医药板块的增持才慢慢出现。对于很多机构资金来说,投资期限比很多个人投资者要长很多。个人投资者对一个股票或者一个行业的持有,一个月就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了,但对于机构资金来说,可能是以年为单位来去考察它所投的行业的性价比。所以消费和医药在当时从一个相对大盘偏折价的状态,慢慢得到了估值的提升。很多机构资金对于这种资产增持的比例也在慢慢提升,所以会发现在2016年之后,整个消费、医药股价提升的幅度非常大,而且正好2016年之后它们的业绩都还挺不错,并且医药行业在2017年还迎来了创新药的优先审批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医药行业的成长性。所以我们会发现,从2016年之后,机构对消费医药行业的持仓比例是在逐渐升高的。

但市场总会出现反转的契机,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持续地上涨,短期肯定会出现行业轮动。2019年末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因素,其实是一个使得很多板块投资性价比发生变化的一个时间点。消费医药在2016年到2020年之间,业绩都是非常不错的,消费行业的业绩增长非常具有韧性,医药又因为2020年疫情的原因,业绩又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2020年疫情后全球都在复苏,包括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只是大家复苏的脚步不一样。海外在疫情发生后开始推动流动性的宽松,带来了需求的大量增长,也推升了后来的通货膨胀水平。2020年之后,由于海外供应链不流畅,国内其实接到了很多海外流出的订单,所以国内很多行业的景气度也在快速地提升。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除了消费医药的成长性比较稳健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增长速度更快的赛道和资产,当机构要在各个板块和资产之间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就需要去减掉消费医药的持仓,来提高一些其他板块的持仓。所以2020年四季度开始出现机构对消费医药板块降低持仓的现象,其中包括北上资金和国内的公募基金。减掉的资金开始转移到了电力设备和新能源,信息技术和半导体板块等。

最近这几年的行业轮动,其实是基于行业的投资性价比,成长性,估值,再叠加一些外部的环境因素带来的中国经济内部的新成长元素,从而对一些新的行业去进行配置,造成了消费医药在最近几年的上涨和下跌周期。

问:为什么要在目前这个阶段讨论消费和医药这两个板块?

过蓓蓓:仓位的腾挪是一方面的考虑。从2020年4季度开始,公募资金和北上资金都在逐渐地减仓医药和消费板块,去增持电力设备和新能源板块。但其实从去年9月开始,北上资金对于消费板块的持仓就没有再继续下降了,反而开始有小幅的增持。最近一段时间,北上资金对消费医药的增持在行业中排名前列,这是从资金面的角度给大家的一个提示。

在这个时候聊消费和医药的另一个因素是,之前造成医药和消费板块下跌的因素在当前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正向的促进性信号。此轮消费板块的下跌,除了资金的腾挪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2020年之后的疫情给整个消费的复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目前疫情时好时坏,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到2019年之前那种无疫情的状态。时不时的疫情会对整个的消费复苏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另外正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是在减弱的,所以也对整体消费的复苏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外一点是,疫情一方面在2020年使得很多医药行业中的医疗耗材,检测器械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很多,但其实从三年的维度回过头看,发现疫情对医药行业反而是一个冲击性的因素。因为在疫情期间医保资金消耗的压力是在增加的,所以从2021年开始,集采的规模在下降,整个医药行业再次变成了资金规避的行业。市场比较担心由于集采和药价下降的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盈利受到影响,所以资金再次防御性地避开了医药板块。再加上海外也不消停,海外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不断出现一些负面的消息,例如当时美国有传言说要将中国生物科技类公司加入负面清单当中,这些内外部的负面消息使得这些行业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冲击。

回到现在,当时造成两个板块下跌的因素是否得到了缓解,就能决定当前是否到了一个安全边际比较高的位置。1)首先疫情防控的措施在这两天开始从14+7调整为了7+3,这意味着不管是出入境还是在国内,如果遇到了疫情,需要隔离封闭的时间是减短的,这对大家出行和社交恢复的激励的作用比较好,因此消费复苏有很大的可能性。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是一种边际的好转。2)另外一方面是,过去一个月很多常态化核酸检测,医保明确指出这些不从医保资金里消耗,目的是缓解常态化防控对医保的压力冲击,所以医保支付端的压力也在缓解。3)第三个好的转变涉及全球市场,特别是医药行业是一个全球定价的市场。前期海外医药股和国内医药股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都比较多。国内的医药股从2021年7月份开始回调,国外的医药股是从2021年8月份开始回调,高点回调下来的幅度都在40%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么相似的下跌节奏,很大的原因是国内疫情造成的医保压力。除集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整个医药行业投融资的热情在过去两年里有所减弱,在这种投融资热情减弱的条件下,二级市场的表现就不是特别乐观。其实最近一个回暖的因素,就是六月初一个肿瘤学界的奥斯卡大会,里面提出了一种新的乳腺癌治疗方案,能够明显地去提升生存期,降低死亡风险。新产品专题汇报发出之后,市场达到了一个非常热烈的状态。在医药行业每一次市场的回暖都需要一个触发点,这个触发点可能是政策,也可能是一些疾病,但更有可能是一款好药的出来就有可能给整个市场带来投融资热情的回暖。上世纪90年代的生物医学的困境也是由于单抗药物在肺癌上产生了突破性疗法,打开了生物科技板块回暖的局面,这次和上次有点相似。结合几个因素,在现在这个阶段聊聊消费医药是有必要的。

问:医药和消费是不是当前进行高低切换时两个比较好的赛道?是否可以进行防御性的布局?

过蓓蓓:所谓防御性布局不仅仅是现在合适,回头再看三月份的时候也是合适的。三月末到四月末是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那个时候整个市场下跌的幅度非常显著,特别是新能源板块在当时出现了快速的回撤,但是三月末到四月末这段时间,中证消费指数没有很明显的下跌,而是在进行盘整。一直盘整到六月份上海放开之后,开始全面反弹,超过市场反弹的幅度。医药最近也有所表现,整个反弹幅度跟上了大盘。因此从三月份开始就可以将消费和医药纳入防御性配置的板块范围里面了。

除了在国内可以把消费医药定义为防御性的板块,其实看全球的宏观环境,也是比较适合进行防御性布局的品种。因为今年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特征就是海外在不断加息,其原因是海外通胀上行非常严重,美国欧洲的CPI通胀数据都到了8%以上,亚洲这边,韩国的通胀数据到了5%以上,中国现在的通胀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还不算高,但要看到的是全球范围内的通胀上行会给国内的通胀带来一定的压力,另外海外加息会使国内外利率的差异变小,甚至有可能形成利率差的倒挂。这种高利率的环境下其实是不太利于成长股的定价的,成长股比较适合在低利率的环境下,打开一个估值提升的空间。消费医药估值已经回调了一年多,对指数已经回调了一年多的板块,估值消化的比较充分,这样的板块在利率上行的环境下有比较高的防御属性。所以不管是从国内,还是放眼全球看海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消费医药都可以算作一个防御性的主题。

问:请详细讲一讲跟疫情联系比较密切的消费板块细分领域。

过蓓蓓:首先是旅游板块,当疫情防控政策从14+7调整为7+3之后,从当时盘面的情况看,旅游板块迅速拉升。在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还没有反映到业绩上的时候,市场很快就把它的估值提升上来了,这其实是一种预期性的投资。因为旅游是一个在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压制的行业,疫情期间大家没有办法出行,只能在自己的小城市里做一些短途的旅行,所以在未来疫情防控措施发生变化之后,很多人就开始想要去做一些长途旅行,这些都是对旅游板块预期性的利好。从数据上看,的确目前还没有兑现到上市公司的业绩上面,真正兑现到业绩的时候资金可能又会去选择其他板块投资了。对于这种板块,短期弹性比较大,如果投资者前期没有布局这些板块,短期追涨的价值不高,可能利好兑现几天后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调,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会那么快地兑现。

第二,消费不光是旅游出行,还包括影视传媒,酒店餐饮,汽车家电等,这些都是大消费的概念。对于大消费的概念,疫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疫情可能会对某些方面的消费产生正向作用,对某些方面产生负向作用。旅游出行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受到负向作用影响的领域,像影视传媒前段时间也受疫情影响,此外酒店也有类似的情况。而家电汽车算是偏正面的影响,因为各地方在促进消费时都是着力于家电和汽车这两类价值量比较大的消费品。海外在2020年发放现金补贴之后,快速地推高了海外的工资水平,整个服务业价格体系抬升的非常高,需求也在往上走,因此最近这段时间通胀就非常明显。基于此,国内就更不太愿意去做大范围的消费补贴,更多的还是由各个地方去出台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如发放消费券或者对汽车进行购置税优惠。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对收入端没有明显的刺激性作用,很多可选消费会反弹,但反弹的持续性并不会特别长。因为只有当大家的可支配收入在增长时,可选消费才有可能持续反弹,如果很多人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很多增长,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没有很高的话,他们对影视,旅游出行的消费动力就不会特别的强。

资本市场先去炒作股价,股价会快速地反应,但是业绩并不会很快地反应,甚至反应的程度不及市场预期,到那个时候,市场就会出现可选消费板块的回调。基于这个点来考虑的话,我们在做消费行业的防御性布局时,布局的行业应该是必选消费品:

首先,必选消费品不管有没有疫情,都是一个稳健性的消费品,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的刚需性消费。如果仔细看上海3,4,5月份CPI的数据,发现必选消费品的零售增速是在往上走的。原因在于疫情期间上海很多家庭有囤积生鲜食品的需求,需要做一些防御性的储备。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增速又是稳健的,所以这一类消费品具有稳健性的特征,在突发性事件下还有可能往上走,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防御性的消费。

第二个防御性的特征在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从全球来看,中国算是一个通胀水平很低的国家,CPI只有百分之二点几,而在海外都是处在5%-8%的非常高的通胀水平。但是我们还是要具有前瞻性思维,全球性的通胀,原因不仅仅在于海外发放了现金补贴,还在于全球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全球交通出行价格的上涨。1)首先能源价格的上涨在短期内并不能回调到一个很低的位置。原油的开采是要有资本开支的,采掘企业要有资本开支的动力去进行油田开采。但2020年之后全球都在推进碳中和,国内和欧洲都在大力推进,在这种环境下,传统能源厂商是不太愿意去增加资本开支的,因为增加资本开支后需要3-4年才能够把油开采出来,那个时候的能源结构可能已经变成了偏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就是现在付出的成本在三年后可能不太会有很好的投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内外的能源商没有很强的动力去进行资本开支。这就使得短期需求在往上走,新能源的供给又跟不上,传统能源的供给又收缩,造成了整个能源价格的上升。这个是具有一定可持续性和全球传导性的。2)食品方面,2020年6月之后开始出现价格抬升,对国内来说,食品及食品上游里的猪和鸡等,都是需要饲料的,国内在猪饲料方面不是一个价格完全可控的状态,因为豆粕等商品需要从海外进口,因此会受到全球价格的影响。猪饲料的价格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逐年抬升了,所以整个食品价格,包括饲料的价格有比较强的通胀持续性,这个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方面因素。

所以总结下来,能源端,交通出行端和食品端都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通胀传染。国内当前看下来是一个低通胀的水平,未来如果出现了通胀上行的环境,必选消费品就是明显的防御性行业。从数据上来说,通胀上升初期,很多的行业都会受益,在温和通胀下每个企业都会受益,而且直接利好大消费,不管是可选还是必选消费类,但是一旦通胀超过了政府目标进入到了高通胀区域之后,可能很多的行业的盈利就受影响,但是能够保持盈利韧性的就是必选消费品。所以既能够享受温和通胀带来的盈利增长,又能抵御高通胀带来的盈利下降,只有必选消费品有这样的效果。再加上消费行业的股价从2020年春节之后就一直回调,虽然期间有所反弹,但是离前期的高点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回调的时间和回调的幅度都比较充分,再叠加一些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在消费行业里进行防御性布局的主要应该是必选消费品。

问:怎么看关于猪周期的问题?

过蓓蓓:猪粮比是一个判断底部信号的一个比较好的指标。粮可以理解为猪的养殖成本,猪指的是收入端,猪粮比目前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这就是行业盈利的底部区域,当前猪粮比就在其十年内的底部区域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在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开始去看生猪产业的原因。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反弹,但算是一个左侧的区域。

另一方面最近猪肉价格也有所反弹,之前最低到了10块钱的水平,最近反弹到了16-19块钱的水平,但猪价进入到了底部,并不意味着能够快速地开始反弹并进入下一轮的猪周期。主要是因为在上一轮回调的过程中,养殖户有很大的亏损,但是能繁母猪的出清并不是特别彻底,所以当猪肉价格稍微往上走一走,大家觉得之前付出的成本能够有所收益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仔猪卖到市场上来,形成供应的增加,来继续压低价格,但这个价格再往下创新低的可能性也不大,想要达到之前猪周期的高点还需要有很多年的时间。

每一轮猪周期的时间跨度大概都是在3-4年的时候,而且每一轮猪周期的时间跨度都不会相差太多。在2019年左右,那时候很多市场的分析师都认为,非洲猪瘟疫情会对这个产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使得这个产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都有所提升,龙头效应显著,使得这个板块周期性减弱,变成一个成长性板块。但是现在再回头看的话会发现,这轮猪周期的跨度和前一轮猪周期的跨度没有很大的区别,包括上市公司的盈利波动性都跟2015年那一轮的猪周期差不太多。所以生猪依然是一个周期性的板块,在这种周期中,猪价起来和回调的时间跨度和速度都比较长,所以对于我们投资来说,当我们看到安全边际比较合理时,是可以逐步建仓的,但可能不能期待有一个突然性的爆发收益,这是消费板块中有可能出现业绩反转的一个子行业。

生猪放在一个大消费大板块中进行投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如果单纯去买生猪板块的话,有可能一时半会享受不到猪价上涨带来的收益,但如果放在整个消费板块中去进行综合性的投资,例如中证消费指数中生猪板块只占了20%左右,这样的配置使得整个投资组合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就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

问:现在CXO行业是否还受到海外市场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过蓓蓓:医药板块的回调是从2021年7月份开始的,那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事件是集采的扩围,之前的集采主要是在仿制药领域,7月份开始安徽这边开始IVD的集采,后面胰岛素和创新药等都开始去做大量采购。这个时候很多做医药板块配置的资金开始从药品往上游迁移。其中上游就是一些为研发做服务的公司,包括CXO企业,还有医药的生产设备端。很多医药行业的投资资金在2021年7月之后开始大量地迁移到了医药的上游领域,所以在整个医药板块领域里面就出现了明显的估值分化,虽然看现在医药板块的整体估值是在十年10%的分位数左右,但是去看一些细分的板块会发现,上游CXO的估值依然比较贵的,中下游估值偏低,造成了整个医药板块估值水平偏低。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市场出现一些传言说CXO企业可能会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负面清单,要对这些企业核查底层数据。因此当时从4季度开始,资金又开始从医药中的CXO领域开始流出。2021年4季度中药板块是逆势上涨的,除了医药板块之外,其他的医药子板块都在回调,而且回调幅度差不多。

对于中药市场的关注度还是比较低的,在过往的年份里面,大家看中药都是当作消费品去看待,并且只关注中药里面的几个上市公司,按照消费品去给估值,在投资时主要是去看它的零售渠道,品牌溢价等。其实从2021年开始,中药里的投资逻辑多了很多,除了品牌中药之外,多了一些新的内容:1)比如说中药企业里面很多在做企业激励,包括国企改革,也包括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这些其实都是属于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激活企业经营的活力。很多企业的中药由于之前在医院销售,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就可以实现比较高的销量,因此是一个竞争压力不太够的环境。但是通过股权激励和企业改革,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活力,这是中药板块多出来的一块投资逻辑。2)另一块多出来的投资逻辑是中药创新药。医药里面讲创新药开始于2017年,当时去给创新药优先审批政策。2017年给了很多政策,2019年第一批出来的是PD1指标,后面又出来很多创新药。现在创新药的政策又给到了中药,中药的创新药政策可以和生物医药的创新药政策进行类比,生物科技里有原创型的创新药,市场上可能没有相同的东西,这个药是一个原创性的创新;在中药领域的创新是将中药里的一些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去进行临床试验,最后审批成药,整个的逻辑跟生物科技里的创新药很像。3)另一个在生物科技领域创新的概念是生物类似药,市场上有差不多的药品,这些药品针对的适应症都差不多。在中药领域,也有类似的内容,即同名同方。很多的中药企业都能够进行生产,一旦有这样的特征之后是比较适合去做大量采购的。4)此外就是中药里面经典名方的复现。国内的中医药领域有很多的经典名方,但是之前企业并没有很多的动力去把这些名方开发出来。但是现在带给中药的四款新药审批里面直接就给到了经典明方的复现,申报这款药,给到了这个审批通道。2021年中药审批的数量比过去5年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是多出来的另一个投资逻辑。5)从更长期的角度,中药看的还是政策的支持力度。这方面力度很明显是非常大的,其次就是企业也在做一些改革,然后创新政策也越来越多,所以中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接纳一些从CXO板块流出的资金。

对于医药板块整体来说,医药整体的估值已经回到了一个比较低的分位数。其中生物科技板块回到了10年2%的分位数,中药板块是10年15%的分位数,所以整体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中药,整体的估值还是比较低的,对投资者进行配置的话,医药指数是比较适合大家去做的。市场上这些主动管理型的医药基金,基本上45%以上的资金都在配置CXO领域,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去买主动管理型基金,可能就是在买CXO,但如果你自己去做医药配置的话,可能还要去选一选其他的一些低估值板块,分散一些高估值的风险。

问:医疗手术机器人赛道如何?

过蓓蓓:这个其实属于医疗器械这个大行业。医药里面有6个子行业,分别是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包括了刚刚讲的医疗手术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在很多年之前,在很多大型的医疗机构,用的都还是海外的医疗机器。这些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用得起的,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会用,去使用这些医疗机器人是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医生要上手,要能够去操作这个机器人,要不断地去训练,并且要有一个成熟的医生去带领他。此外它的耗材价值比较贵,有些机器的手术刀在用完之后就是要直接丢弃掉,所以它整个耗材价格比较贵,不是所有的医院,所有的病人都能够使用,这就是国产替代的一个动力所在。希望更多的医院和病人能够使用上这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药物,是国内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但是从进度来说,还没有那么快地可以实现进口替代,因为本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举个例子,在内窥镜领域,日本美国的内窥镜的整个镜头会非常的好,国内在内窥镜领域还没有做出很好的产品出来,所以要对大型医疗手术机器人进行替代,未来的路还比较长。但是大家还是要抱有希望,因为本身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有很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国内也给到了很不错的投资环境,包括香港那边有很多生物科技创新性公司的上市通道。国内这边沪深交易所也给了创业板和科创板一些非盈利上市公司的上市通道,其实可以看到,在生物科技领域,不管是器械还是医药,未来的成长空间都是非常大的。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