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电池成本上涨影响 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有望增逾2倍

作者: 智通财经 宏林 2022-06-01 17:20:51
BNEF表示,到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增长2倍以上。

智通财经APP获悉,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增长2倍以上,不过政府和制造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在本世纪中叶消除道路交通的碳排放。

这家研究机构在周三发布的第七个年度电动汽车长期展望中,列出了利害关系并呼吁全球采取行动。BNEF的分析师认为电动汽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故事”,预计在2025年插电式乘用车销量将飙升至2060万辆,远高于一年前预测的1400万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加快。

然而,尽管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进展,但更换道路上使用内燃机的12亿辆乘用车仍需要时间。如果没有出现新的政策或法规,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乘用车将实现零排放。更重型的商用车可能会大幅落后,只有29%的车辆能够在2050年实现脱碳。

由BNEF先进交通研究主管Colin McKerracher领导的分析师们在报告中表示:“尽管电动汽车的普及率迅速上升,但到2050年公路交通仍无法实现碳中和。政府需要采取积极行动,特别是在电池和氢燃料电池都在争夺市场地位的重型车辆上。实现净零排放的窗口正在迅速关闭。”

燃油车将逐渐退出

电动车1.png

这份201页的报告涵盖了电动汽车存在的各种机会、它们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风险。该报告还强调了政府如何通过消除对汽车的依赖使燃油车到电动汽车的过渡变得更容易,而不那么具有挑战性。如果乘用车的行驶里程和此类车辆的规模仅比BNEF预测的2050年数据低11%,全球将减少22.5亿吨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并减轻电池供应链的压力。

根据BNEF的观点,随着电动汽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全球内燃机汽车的销量在2017年达到了顶峰,目前正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到2024年,全球道路上的燃烧车数量将开始萎缩,而到2025年,其交付量将从最高点下降约19%。

取代燃油车的各种类型的电动汽车如两轮车、三轮车、公共汽车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每天正减少150万桶石油的消耗,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50万桶。BNEF预计汽油需求在2026年达到峰值,而公路运输的石油总需求在2027年达到顶峰。

电池取代石油

电动车2.png

疫情爆发的2020年,道路运输的碳排放量跌入低谷,此后出现上升。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缓和这种上升势头。不过,由于为电动汽车提供电力的工厂增加了碳排放,在石油需求达到峰值后的两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可能上升。

BNEF对一种情形进行了预测,即如果行业听命于经济趋势和市场力量,交通将如何转型。该机构预计到2038年,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将接近完全停止燃油车的销售,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紧跟其后,而印度、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则更靠后。

BNEF概述了政府应实施的一些政策,以实现净零排放。在所有领域,政府停止销售燃油车所设定的时间应不晚于2035年;燃油经济性和电池回收标准应该更加严格;政府可考虑将部分补贴转移到建设充电网络。

各国电动车普及率存在差距

电动车3.png

不过,BNEF提出了一些担忧,包括富裕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电动汽车使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电池原材料的潜在供应紧张风险可能导致汽车价格上涨。该机构将印度、东南亚、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列为电动汽车发展缓慢的区域。

分析师表示:“如果这些国家不推出更多的政策,全球公路运输将无法实现净零排放。城市的空气质量在富裕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已经存在显著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扩大,除非电动汽车的普及率有所提高。”

电动车4.png

根据BNEF设想的净零排放情景,到2040年全球将需要投入1.4万亿美元建设充电基础设施。而迅速扩大充电网络以跟上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美国,因为美国每年安装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在未来四年需要增加六倍。

在电池方面,BNEF认为这十年来,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成分锂、钴、锰和镍的供应几乎没有松弛。中国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的电池生产线必须保持前所未有的增长才能跟上需求的步伐。

由于巨大的成本压力,电池组价格何时会降至每千瓦时100美元以下现在难以确定。这个数值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电池成本相对内燃机更具竞争力的基准。

分析师还表示,如果原材料价格保持在高位或进一步攀升,这可能会将净零排放的时间表推迟几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从2024年开始。也就是说,他们预计电池成本的上涨不会影响近期电动汽车的普及。导致电池原材料成本高企的一些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贸易摩擦也在推动汽油和柴油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这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电动汽车。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