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02331)年初至今累跌近40%:运动服饰+咖啡≠“真香”?

李宁作为“后进选手”“跨界选手”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最近几天,李宁(02331)的股价走势引人注意——23日大跌逾9%、24日又跌超3%。而不知不觉中,从2022年开年以来,李宁股价已经累跌近40%,不可谓不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1.png

与之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李宁跨界卖咖啡的事。

4月15日,天眼查信息显示,李宁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随后又有媒体报道称,有消费者已经在北京、湛江、厦门等地的李宁门店里喝到宁咖啡。消息还称,只要在门店“任意消费”就可以免费获得一杯,目前还未开始公开售卖,只是当成一种促销手段。

卖运动服装和卖咖啡,本该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事,但李宁还是将这两件事串联起来了。对于此,一些行业人士还评价李宁称“不务正业”。事实上,“事出必有因”一样,李宁走出这一步棋背后,必有深意。

但令人好奇的是,李宁跨界卖咖啡的操作能否带动其不断下行的股价呢?

为什么跨界卖咖啡?

3月18日,李宁交出了在港上市以来最好的一份“成绩单”。据年报披露,2021年,其实现营收225.7亿元,同比增长56%,不仅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也是上市以来营收增速最快的一年;实现净利润为40亿元,同比增长136%。与此同时,该公司盈利水平也大幅提升:净利率由11.7%提升至17.8%,毛利率则由49.1%提升至53.0%。

不过,这一份看起来不错的“成绩单”,在二级市场并没有激起很大的浪花。相反的是,李宁股价跌势却愈发明显:自3月18日以来,其股价已经累跌逾18%;拉长时间线来看,2022年开年以来其股价已经累跌近40%。

关于这一现象,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概况——良好的业绩表象下,总有暗流涌动。

一是,国潮消费趋于理性之际,李宁薄弱的创新力能否支撑其后续的高增长之势仍是一个未知数。

具体而言,随着传统文化的焕新回归,“国潮风”正在当代年轻消费群中快速蹿红。尤其是受2021年3月曝出的“新疆棉事件”影响,国潮文化更是在2021年迎来一个消费高点。在这一背景下,李宁凭借早期积累的品牌效应——即2018年“中国李宁”成功在巴黎时装周出圈,随后被冠以“国货之光”,成为国潮风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他们也不再是“只要是国货,就为爱发电”了。

据艾瑞咨询研报显示,在国潮服饰购买因素中,中国品牌、中国风元素、产品质量这三大因素居于前列,其中随着年龄增长上升,消费者更为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这一因素。

图片2.png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如此一来,李宁在国潮风口的“弱势”也逐渐显露出来了——即相对薄弱的创新力。智通财经APP了解到,虽然李宁2021年研发支出有所上升,但研发率却显著下滑,且远低于国际品牌水平。据悉,该公司的研发开支占总收入比率从2020年的2.2%下滑至2021年的1.8%,而据易观数据披露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头部品牌研发费用率一般在10%左右,研发投入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一般来说,研发费用率是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的创新力的,而该公司如此低的研发水平之下,足以可见其单薄的产品力。由此,一旦国潮消费趋于理性,增长曲线逐渐回归健康增长的路径,凭借上述产品力李宁后续业绩能否呈现高增长恐怕仍是一个“未知数”。

二是,“重营销”发展策略下,李宁不仅营销成本高企,也存有毛利率提升触及天花板的风险。

据李宁财报披露,成本端方面,李宁2021全年销售成本同比增44%达106.03亿元(2019年全年销售成本73.63亿元)。其中,广告及市场成本开支达17.8亿元,相较于2020全年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增长39.1%。

“重营销,”之下,效果却未必都尽人意。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李宁看中的“流量明星”策略正在失灵。2021年3月,李宁官宣肖战成为李宁潮服产品的全球代言人,产品价格主要集中于300-800元的区间,主要定位为中价位商品。在肖战代言后,同款商品于4月销售额达峰值,但次月出现断崖式下跌。由此可知,流量明星对李宁业绩来说,持续性较为有限。

此外,还有一大重点值得一说,由于成本牵制着利润端,因此随着成本端的大幅增长,其毛利率或许也将触及增长天花板——据了解,2021年该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主要是得益于DTC渠道(电商+直营)营收占比的不断增高,该占比在2021年中期对便已经超过了一半。至此,随着DTC渠道营收占比的贡献逐渐趋于饱和,“重营销”发展策略下,李宁后续的毛利率提升或存有触及天花板的风险。

综上来看,随着国潮消费逐渐趋于理性、流量明星策略逐渐失灵,再叠加“重营销、轻研发”的发展弊端,李宁后续或将面临增长乏力的风险。因此,李宁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量空间。

而李宁给出的答案是,跨界卖咖啡。

运动服饰+咖啡≠“真香”?

不可否认,咖啡赛道的确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大赛道。

据艾媒咨询研报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中国消费者饮食观念发生了改变,咖啡逐渐在中国消费者生活中普及,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预计行业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图片3.png

另据德勤中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咖啡消费者主要以年龄20~40岁的一线城市白领为主,大多数为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较高收入水平,未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潜在咖啡消费人群将持续扩张。

受益于万亿规模的发展红利催化,不少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进军咖啡赛道。

2018年,中石油成立了昆仑好客咖啡。一年以后,中石化易捷便利店也宣布发布新品牌易捷咖啡。同年9月,同仁堂也在店内构建咖啡馆,发展新零售业务;时间再往后延,又有不少传统企业进军咖啡赛道,比如中国邮政于2022年2月14日在厦门开设了第一家直营咖啡店Post Coffee。

对比来看,这些跨界咖啡赛道的企业,入局的咖啡赛道的操作看似不尽相同,但相同的点则是——都为了火热的咖啡消费背后的增量空间。

那么,于李宁来说,跨界卖咖啡真的可行吗?

整体而言,对于李宁来说,其跨界卖咖啡的背后亦有自己的优劣势。

首先来看优势端方面,截至2021年底,李宁旗下特许经销商5905家,直接零售商1232家,共计7137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字甚至于超过星巴克的5000余家和瑞幸的6000余家,由此可以说,李宁跨界卖咖啡具有先天的线下优势。

而门店众多之下,李宁的品牌受众与咖啡群体也存在重合优势,即都是年轻人,获客成本也比较低。与此同时,李宁增加咖啡连锁服务,在增加进店顾客的驻留时间之外,同时也能提升新客进店的几率。可以说是,即增强了已有客户粘性,又带来了新的增量空间,不失为一大“双赢策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李宁跨界卖咖啡的劣势亦十分明显。

一方面,产品质量、品牌调性上存有先天劣势。一般来说,一旦切入咖啡赛道,市场考量的就不仅仅是门店优势了,还有门店内环境如何、咖啡口感如何、产品推陈出新程度如何,这些都是检验其啡卖点的“硬实力”。而李宁作为深耕运动服饰的品牌企业,在场景体验、品牌调性上存有先天劣势,能否真正打磨具有吸引力的产品还是需要画一个“问号”。

另一方面,咖啡赛道目前竞争十分激烈,李宁优势不大。据了解,在整个咖啡赛道中,目前参与者众多:有以NOWWA、瑞幸为代表,着重满足上班族“咖啡刚需”的品牌;也有以星巴克、COSTA 咖啡为代表,凸显咖啡的社交和商务属性的品牌;同时也有诸如李宁这样的跨界选手,比如中国邮政的邮政咖啡、中石化的易捷咖啡。因此,李宁作为“后进选手”“跨界选手”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不过,结合李宁传出卖咖啡后一路下行的股价走势来看,可见当前市场并不买账其跨界动作。

因此,未来李宁能否凭借咖啡的增量空间促使业绩和股价齐升,这一点仍需时间验证。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