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成生物制药行业共识,奥浦迈用国产细胞培养基向洋货叫板?

只要国外技术垄断没有被打破,“卡脖子”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国产替代的“长征”便永远在路上。

只要国外技术垄断没有被打破,“卡脖子”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国产替代的“长征”便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国产替代的风潮席卷整个技术界,从半导体到生物医药,各行各业关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产业发展独立自主的呼声正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科创板开放新的融资渠道后,越来越多的国产技术型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为投资者所知,奥浦迈便是其中之一。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奥浦迈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打破国内细胞培养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尤其是在无血清培养基配方和工艺技术领域。

近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2年第28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奥浦迈首发获通过。海通证券为其保荐机构,公司拟募资5.03亿元。

打破细胞培养基技术垄断意义何在?

近年来,在国内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努力下,无论在肿瘤治疗还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国内生物医药技术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在一些国际前沿的靶点研发方向上,国内企业甚至做到了与跨国大厂并驾齐驱的程度。

而这一光鲜的场面让不少人误以为在生物制药领域“赶英超美”指日可待。实际上,要想实现生物制药全产业链的独立自主,光靠前沿研发发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到产业链每个环节的技术突破。

处在生物制药供应链上游的细胞培养基正是急需打破技术垄断的“冷门赛道”。

细胞培养基虽然“冷门”但绝对关键。生物制药界有个常用的比喻:培养基就相当于奶粉,其质量直接影响婴儿(生物药)的健康成长。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细胞培养基是人工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营养环境,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物质基础。培养液或培养基的含义几乎相同,英文都是medium。当它是粉剂时,倾向性地称为培养基,而将粉剂配成液体后,多称为培养液。培养液中常常补加血清、抗生素等成分。

细胞培养基是细胞培养的基础,它为细胞的健康快速成长提供营养物质。所以只要是需要用到细胞生产的生物制剂产品,就离不开培养基,它更是决定的目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耗材。目前细胞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疫苗、单抗等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各类生物医药技术研究。如生产PD-1抗体药物,培养基的渗透压直接决定了杂交瘤细胞中抗体产生的速率和质量。

培养基主要包括天然细胞培养基、合成细胞培养基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等。目前合成细胞培养基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是最为主要的两大类产品。其中,无动物组分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是目前在生物制药行业中应用最广泛。

image.png

目前,已有多种无血清培养基上市,如杂交瘤细胞无血清培养基、CH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Ver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和NS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等。

这样原材料可以增加产品批次间的质量稳定性,避免了使用血清带来的安全问题,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以及提供更简化的监管途径。也正是因为便捷的配置方案对生物药工业大规模生产具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成为了目前市场发展的主流。

从市场空间来看,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细胞培养基总市场规模为46.5亿美元,预计在2028年可以达到82.4亿美元,2020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4%。

而在国内市场,2020年我国生物制药培养基的市场规模为44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84亿元。根据沙利文咨询研究显示,中国培养基市场将快速上升,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0%。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全球细胞培养基领域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0-70亿美元,但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连其中1/10都未达到。因此有机构预测,随着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大,2030年中国将会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成长空间巨大。

然而,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赛默飞(Gibco品牌)、丹纳赫(HyClone品牌)和默克三大供应商占到2/3的市场份额,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国产细胞培养基厂商中,甘肃健顺、奥浦迈占比较大,其他的供应商还有中山康天晟和、上海倍谙基、源培生物、沃美生物、迈邦生物和多宁生物等。

image.png

虽然如此,但国内对于细胞培养基的国产替代存在巨大需求。医保谈判的实施,部分被纳入目录的药品价格降幅明显。例如PD-1抗体被纳入医保后,价格大幅度下降,对生产成本也提出了考验。上游生产的控费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是包括细胞培养基在内的药企供应链国产化的动力之一。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抗体和蛋白药物的细胞培养基,进口产品一般在200-300元/升,国产产品一般在100元/升左右。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培养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售价一般在3000-4000元/升。

image.png

除此之外,进口产品的供货风险也是进口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2020年,进口产品受国外公司的产能及供货优先级影响较大。以赛默飞为例,其2019-2020年在中国的营收增速明显下降,从原本的约20%下降至2019年的9.9%及2020年的1.6%。

image.png

也正是因此,中国培养基市场中,国产培养基的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18.6%增长至 2020 年的 22.8%,预计我国细胞培养基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预计将持续下降,也为以奥浦迈为代表的国产细胞培养基研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源头打破垄断

解构奥浦迈的营收结构,投资者不难看到,这家主打细胞培养基的企业,超过30%的业务收入竟来自于CDMO业务。

image.png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奥浦迈的CDMO业务主要包括细胞株构建、上游细胞培养工艺开发、下游纯化工艺开发、制剂分析平台开发、中试生产等多个环节,并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从抗体工程人源化筛选、细胞株构建、工艺开发到中试生产以及临床 I&II 期样品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加速新药从基因到上市申请(DNA-to-BLA)的进程。

image.png

根据招股书描述,发展CDMO业务是公司盈利模式中的核心部分。采用细胞培养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使用自研的无血清培养基可降低生物药 CDMO 服务的开发成本;

另一方面在 CDMO 服务阶段增加无血清培养基的客户黏性,从源头锁定未来客户的培养基采购。培养基作为生物制药上游工艺的核心耗材,和下游分离纯化耗材色谱填料一样,都是受益于所服务的下游客户管线研发进程而逐步放量的。

正因为如此,奥浦迈通过提供CDMO服务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锁定住客户,在客户的药物实现成功上市及规模化生产阶段能够为其提供生物药培养基产品,进而保障公司长期、稳定的持续盈利能力。

招股书显示,奥浦迈目前已累计服务国内外超过500家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50多个临床蛋白/抗体药采用公司培养基、CDMO服务,知名客户包括中国医药集团、长春金赛、康方生物等。

在营收层面,2018-2020年及2021年1-9月,公司CDMO服务收入从1413.78万元大幅增至5640.53万元,2018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5.04%。

当然,CDMO服务业务仅仅是奥浦迈与国外竞争对手抢夺客户的重要手段,公司实现国产替代的“杀手锏”还是依靠自身在细胞培养基领域的技术。

正如上文提到,培养基就相当于奶粉,其质量直接影响婴儿(生物药)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实现国产替代,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公司设立了进口产品对照组(Control)与公司两款同类产品(Process1、Process2)进行性能的对比。数据显示,在培养至 14 天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 VCD 和细胞活性 VIA 均显著下降,第 14 天出现细胞死亡情况;奥浦迈Process2 工艺的细胞密度在第 16 天仍能维持在 30 x 106cells/ml,细胞活率维持在98%左右。

image.png

除了细胞生长方面的比较外,奥浦迈还进行了定制项目的产品应用对比。数据显示对照组的抗体表达量不及 5 g/L,而发行人 Process2 工艺的抗体表达量达到 8.4g/L,是对照组的 1.74 倍。而这一数据对比,能切实证明,奥浦迈培养基产品和工艺优化培养基和工艺能够提升客户项目细胞培养的产量和质量,产品性能能够和对应进口品牌相媲美。

image.png

除了产品性能外,奥浦迈在产品价格上同样存在国产替代优势。以PD-1为例,据招商证券估算,用于PD-1生产的进口品牌培养基1千克的售价是1000美元;而奥浦迈用于抗体药物培养的CHO培养基2020年的单价为206.58元每升(千克=升)。

image.png

不过,产品性能相仿,产品价格更低,这些都不是关键。对于奥浦迈而言,自身价值的体现还是在于被下游客户认可。

以中国医药集团为例,2018-2020年,奥浦迈来自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40.39万元、1321.55万元和2589.90万元。销售数据的增长见证了一家下游客户从接触到规模合作的过程,也侧面反映出奥浦迈客户粘性正逐渐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9月,康方生物1882.31万元的销售收入超过中国医药集团,“空降”成为奥浦迈当期第一大客户,说明奥浦迈产品获得了国内前沿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认可。

从国产替代的核心逻辑出发,投资者便不用对近年来奥浦迈的营收增速感到奇怪。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9月,奥浦迈的营业收入分别从 3384.38万大幅增至1.51亿元,其中公司2019-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72.92%和113.55%;与此同时,奥浦迈净利润也在2020年实现扭亏,达到4616.98万元。

在后续的投产方面,由于业务主要以定制为主,因而排产方式多以“按需排产”为主,在这一模式下,2018年至2021年1-9月,公司干粉培养基产能利用率从50.17%提升至94.75%,液体培养基产能利用率从44.83%提升至90.54%。另一方面,相比同业更高的存货周转率也印证了公司具备更加的产能变现能力。

image.png

众所周知,近期以来,受宏观因素影响叠加众多生物医药公司二级市场价值倒挂,一级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赛道的投资正趋于保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被强化,那么大部分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融资窗口将不断趋紧,让不少缺乏“造血能力”的未盈利公司压力倍增。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公司会加入原材料成本控制的行列,对于奥浦迈而言,这或许其加速细胞培养基国产替代的好时机。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