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视角:为什么对CXO很悲观?

作者: 智通编选 2021-11-07 11:07:15
CXO的连续下跌,是这周被谈论的最多的话题。

CXO的连续下跌,是这周被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做多者有做多者的认知,那么看看反方看空的者的观点,固然也能让我们认清行业的风险所在,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不然则会很无趣。

一、关于资产质量

一般大家认为,研发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但现在看来,起码到现在这个阶段,并非如此。

行业老大药明康德为例,2015年至2020年,6年时间,扣非净利润79亿,经营性现金流128亿,构建固定资产投入111亿。康龙化成,6年时间扣非净利润21亿,经营性现金流43亿,构建固定资产投入50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医药研发企业在目前阶段,所有盈利全部拿去构建固定资产、购买仪器,而且还不够,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资产行业。

我认为这一点,市场并没有完全认知。我们去看全球研发老大IQVIA Holdings Inc情况,2020年利润17.43亿人民币,但固定资产折旧是80亿,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般而言,重资产行业是很难获得一个高估值的,因为利润无法利润分红(要么再融资分红,要么贷款分红)、需要源源不断的去购置固定资产(光伏如隆基股份、电子制造如立讯精密均是如此,所以长期估值一直很低)。

二、关于基金配置

这几年医药政策改革,一个集采搞得机构抛弃了医药股。给大家一组数据:

迄今为止,中国基金总规模24.48万亿;扣除货币、理财、债权基金后,9.24万亿;医药医疗类主题基金2904亿。其中,头部基金如下:

我们可以看一下头部基金的持仓:

看完他们的持仓,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感觉。笔者觉得,悲哀。

中国医药医疗主题的头部基金,前十持仓,没有一个配置恒瑞医药,只有极个别配置了1、2只医药股(比如片仔癀、长春高新)。主要持仓基本重叠,90倍PE的药明康德,97倍PE的凯莱英,97倍PE的康龙化成,97倍PE的博腾股份,150倍PE的美迪西 ,58倍PE的泰格医药,120倍PE的爱尔眼科,100倍PE的通策医疗。

医药医疗基金,不配置医药股,全部重仓CXO,还TMD有比这更操蛋的事情吗?难以想象,如果CXO公司业绩增长失速,会是什么样的踩踏。

如果笔者是国际医药巨头下属的投资公司,反正CXO大部分也在港股上市,A股也能融到一些券,OK,把期权啥的杠杆全部用上,全力做空CXO,然后直接停止给中国CXO的订单。中国CXO公司一旦失去海外订单,将快速陷入高昂的人力成本、巨额的固定资产折旧,能保住盈利就不错了,股价稀里哗啦。于是,国外医药巨头此前是给了中国CXO几百亿订单,然后做空CXO公司,赚个几千亿。这买卖,不错。

三、估值天花板

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研发企业老大IQV公司2020年收入709亿人民币(按照人民币/美元=0.1564换算),毛利241亿人民币,净利润13.25亿元(主要有118亿营销费用,80亿折旧,26亿的利息支出);2021年前三个季度,收入639亿元,毛利润21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0.5亿元。

相较之下,药明康德收入是IQV的25%,得益于IPO和再融资,财务成本较低,去年净利润29.6亿,是IQV的2倍,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是IQV的90%。

IQV的总市值485亿,折合人民币3101亿元。是药明康德的80%。

全球市值超过8000亿的药企不少,比如辉瑞2459亿美金,默克2292亿美金,诺华1872亿美金,安进,赛诺菲,礼来,葛兰素史克等等。但全球最大的医药研发企业,是485亿美金。

而中国,最大的药企恒瑞医药市值3000亿,药明康德3700亿,比医药企业高出20%。

当然,药明康德等有77%的业务发生在海外,恒瑞医药毕竟目前只是国内销售,可能有失偏颇。但至少有一点,医药研发公司向上是有天花板的。

四、成长性

1、研发行业增长

从QuintilesIMS(昆泰),LabCorp(美国实验室集团)、PAREXEL(精鼎医药)、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这些国际研发巨头情况看,国外的医药研发真不是什么高成长行业,而是和医药巨头一样缓慢增长。目前,国内CRO的增长得益于产业转移,但完成这一进程后,CRO行业会变为稳定低增长行业(这两年国内CRO的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全球疫情)。而目前CRO公司的市值已经体现了全球NO.1的市值情况。未来业绩增长难以支撑股价进一步向上开拓。

2、关于工程师红利

目前一致的说法是:“中国存在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医药研发向中国转移”。

对于此,笔者一直有两点疑问:

第一,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应该是医药企业最先享受到,为何至今中国医药企业没有做出一个FIRST-IN-CLASS(青蒿素这是一是并非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的,二是太久远),没有一个BEST-IN-CLASS,而中国医药研发企业却称霸全球了呢?

第二,转移本身是一个动态平衡。中国研发成本低,美国向中国转移,一方面会造成美国医药研发行业受损,利润下降,降低研发人员待遇,从而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本身就在快速提升,承接大量国外订单,研发人员成本提升,最终形成一个平衡。换句话说,这种转移是可逆的,而不是单向的。

3、关于外部环境

很多人认为美国不会找茬中国医药研发,原因是中国替美国省了钱。

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对的。举个例子,如果美国人开始大量使用物美价廉的小米手机,美国人是否会找茬制裁小米呢?虽然你给美国民众省了钱,可你损失了苹果利益啊。

医药研发本身不是什么“落后产能”,而是战略高地。医药企业是手心,医药研发企业是手背。手背要2亿的活,手心外包给中国研发企业,1亿给干了。是,手心省了1亿,可手背损失了2亿,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我不是说找茬必然会发生,但我认为“替美国省钱、所以不会发生”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4、关于国内销售

这几年国内研发外包明显增速,但我认为这是有很强周期性的,主要源于医药改革后,医药企业忙着转型,都在追求创新药。

可现在大家普遍面临的情况是:刚开始研发合同规模尚可承受,但后期到了临床阶段研发费用指数级增长,一个创新药掏空了企业老底;到最后拼死拼活到了三期,伴随医药政策改革,可能无法获批。这将严重打击医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本文编选自“价值慢生活”,原出处为雪球用户@howmissyou,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智通财经编辑:汪婕。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