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最强通胀,企业加薪压力20年最高,美国通胀“爆表”了

作者: 华尔街见闻 2021-10-30 17:20:56
为了避免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动。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国这一轮通胀状况可能会比预想的更糟糕。

从周五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9月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了4.4%,这是1991年以来的最快增速,环比增幅为0.3%。

剔除掉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目,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6%,延续近30年最高水平。

相较于CPI,这是美联储更看重的通胀指标,这二者的区别华尔街见闻曾详细介绍过。

此外,个人收入水平出现下滑,支出环比上涨,这意味着,供应链短缺叠加通胀,削弱了消费者购买心仪商品的能力。

消费支出的放缓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在今年三季度以一年多来的最慢速度增长。

消费是美国GDP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整体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第三季度,消费增速放缓至1.6%,也是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第二季度的前值为12%。拖累美国三季度GDP环比仅增长2.0%,较二季度增速大幅放缓。

在通胀高企的同时,企业的雇佣成本增速创下二十年来的最高记录。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的雇佣成本指数(employment-cost index)环比上涨1.3%,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这个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劳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劳动成本通常包括员工的薪金、补贴、奖金和福利支出等。

另一个跟踪工资情况的指标来自高盛,这份可以上溯到1965年的图表显示,美国的薪酬涨幅已经接近金融危机前夕。

工资数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在美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比较高,如果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将严重挤压企业的经营利润,甚至导致企业将成本转移到消费端。

这种劳动力成本和物价的螺旋上涨,是经济学家和美联储官员们格外担心的情况。

如今,美国企业的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由于招不到足够多的雇员,休闲、酒店和零售行业的员工已经出现了大幅涨薪。

美国成年人中,正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占比只有62%,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比例。

人们曾寄希望于救济金停止发放后,会有更多人走向工作岗位。但实际情况是,在新冠不断反复肆虐的背景下,劳动力依然紧缺。经济活动放缓的同时,与Delta病毒相关的感染病例数在第三季度又出现了激增。

这给经济复苏埋下了一颗地雷。就业市场紧张叠加产能不足、港口效率低下、需求旺盛等等因素,令供应链状况雪上加霜。

媒体援引RSM US LLC首席经济学家Joe Brusuelas表示,目前最大的担忧是持续的供应问题,这可能会使价格居高不下。

最新的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消费者预计通胀将达到4.8%,也就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较9月下滑,现况指数创去年疫情初期来的最低,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的通胀率为4.8%,创2008年来最高,9月为4.6%。消费者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通胀率为2.9%,初值为2.8%,9月时为3%。

对物价上涨的担忧,令近几个月的消费者信心水平持续低迷。

持续的高通胀可能会抵消工资增长,令家庭财务状况恶化。为了避免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动。

“这不是因为他们偏离了自己的核心观点,而是因为犯错的风险已经上升。”华尔街日报援引潘西恩宏观经济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Ian Shepherdson表示。

美联储很可能在11月2日至3日的会议上正式宣布缩减购债(taper),在官员们进入缄默期前的最后一次重磅讲话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

他表示,“现在是缩减购债的时候,但不是加息的时候”,美联储正步入很快开始逐步taper的轨道,预计2022年年中完成这一过程。

但是,“如果美联储看到通胀预期持续走高的严重风险,将动用工具来降低通胀。”

素来以报道美联储见长的华尔街日报分析称,鲍威尔讲话的重点在于“暗示他更担心通胀上升”,似乎对加息放松了口径。如果对通胀担忧加剧,缩减速度快于预期,可能会为加息打开窗口。

官员们在9月的点阵图中预计,一旦缩减购债计划完成,2022年将加息一次或不加息。

在此之前,发达国家中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率先释放了鹰派信号,这打的债券市场措手不及,两国的短期国债迅速飙升。

如今,市场已经押注,美联储可能会大幅提前首次加息时间点,明年6月份首次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概率高达90%,人们推测,2022全年将加息两次以上,每次加息25个基点。

本文选编自“华尔街见闻”,作者:刘晓翠;智通财经编辑:李均柃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