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怪现象!一年持有期基金到期后被大量赎回,业绩越好赎回越多

作者: 财联社 2021-10-27 15:02:29
如何正确看待“一年持有”?

随着基金三季报陆续出炉,新一批一年持有权益基金也将陆续公布成绩单。作为基金市场的新品种,一年持有期产品的锁定期不算太长,已经越来越多为市场所接受。

然而,梳理今年以来公布成绩的一年持有权益基金,当产品到期“开闸”后,至少一半的投资者迫不及待选择了赎回。尽管绝大部分基金都实现了30%+的净值增长,却依旧没能留住基民手中的资金。

如何正确看待“一年持有”?相关人士坦言,设定持有期的初衷是帮助基民培养长期投资的习惯。作为决策的考察节点,持有期不应变成投资的终点。建议投资者在经过谨慎分析之后,对适合自己的优秀产品继续保持信仰。

产品到期后一半以上被赎回

根据基金季报的公开数据进行计算,一年持有权益基金的赎回比例普遍在50%-70%之间。这一结果令人惊讶,意味着市场上第一批一年持有的权益类基金到期后,有一半以上的份额被基民赎回。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1年基金二季报;整理:博道基金产品开发部;

注:选取成立已满一年的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一年持有期权益基金作为研究对象,赎回情况估算方式:赎回比例=到期日所在报告期总赎回份额/发行总份额

从持有收益来看,第一批产品绝大部分都达到了30%以上的净值增长率。对首发时购买的基民而言,持有期的设定帮助他们在波动中拿住了持仓,最终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回报。

对此,博道基金首席产品师兼产品开发部总经理谭慧告诉记者,目前能看到赎回数据的一年持有基金,大都成立于2019年底和2020年上半年,而之后的一年,正是权益市场表现非常好的一段时期。

“这批基金的一年持有收益很多都在30%以上,远高于权益基金的长期平均年化收益率,很多基民因此产生了见好就收的心态,相关产品出现赎回潮。”她坦言。

此前,有渠道人士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一年持有期到期产品,很多赎回都在一半以上。”在该人士看来,越是绩优的产品,客户越是会到期赎回,落袋为安,回笼资金转投下一个目标。

关于净值增长和赎回之间的关系,谭慧表示,根据数据结果,虽然确实出现了净值增长较少的产品赎回比例略低一些的情况,但目前可统计的样本较少,产品成立时间也较短。就已有数据而言,这一趋势尚不明显,还需长期跟踪观察。

正确看待“一年持有”

如何正确认识基金持有期的意义?

谭慧告诉记者,“持有期”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些固收类基金中,比如债券基金和2018年的第一批养老目标FOF,因为养老目标FOF类产品按法规要求必须设定封闭运作期或最短持有期。

真正带持有期的偏股型产品自2019年才出现,产品推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基民短期频繁申赎造成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2019到2020年是权益类持有期产品的发行井喷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各类持有期产品悉数上架。

在谭慧看来,持有一年的客户由于还未经历过一轮完整牛熊市的历练,对持有期产品的优点往往体会得不够深刻。持有期结束后,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客户比较容易做出赎回产品的决定。

“部分购买一年持有权益基金的客户可能会把产品理解为一年定期理财,但这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谭慧进一步解释,“首先,按照历史规律,权益基金的波动性使其不可能保证任意时间买入持有一年都是正收益。其次,持有期基金的机制并不是产品持有期到期后不赎回就会自动再锁一年,持有期到期后,产品的流动性是很充分的,基民每天都可以赎回。”

除了“落袋为安”的心态,谭慧认为,部分基民可能天然比较偏爱新基金或者低净值基金,觉得这类基金比较便宜。她指出,基金的增长其实源于基金经理或者投资组合未来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当前产品净值的高低。

在她看来,已发行基金的仓位已经由基金经理根据市场状况构建完成,而一只刚成立的新基金则需要经历建仓的过程,“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来说,建仓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个趋势向上的市场中,基金的建仓成本也在不断向上走。”

决策的考察节点不是投资的终点

谭慧坦言,设计发行一年持有期产品的初衷,是为了给市场一个接受“持有期”概念的过程,培养基民长期投资的理念。

在她看来,权益类基金长期投资的合理年限至少是五年以上,但考虑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习惯等因素,便将一年期作为起步阶段的尝试,希望一年到期后,基民能感受到长期持有的好处,并选择继续投资。

但就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赎回情况而言,谭慧坦言,暂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博道基金也一直在投资者教育方面进行努力。对于手持到期产品的基民,博道基金建议,在持有期结束后,先看市场长期趋势是否依旧,其次看基金的运作是否有变,包括基金经理是否换人,投资策略是否改变等,再看目前的组合是否符合投资目标。

如果以上几项都基本维持原状,且这笔资金退出之后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则不妨坚定地继续持有。

从目前到期产品的表现来看,持有期基金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持有期更应被视为投资决策的考察节点,而不是投资的终点,对于表现优异的持有期基金,长期持有将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财联社,作者王小芊;智通财经编辑:文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