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达(300496.SZ):与头部企业的Ride合作大约在2022年下半年落地 未来英伟达GPU和Mobileye将并存

中科创达在10月1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国内的第一个头部企业已经宣布了Ride的量产时间大约在2022年三季度,整个开发推进比较顺利,也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公司和国内头部企业在谈Ride合作,具体大约在2022年下半年落地。

智通财经APP讯,中科创达(300496.SZ)在10月1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国内的第一个头部企业已经宣布了Ride的量产时间大约在2022年三季度,整个开发推进比较顺利,也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公司和国内头部企业在谈Ride合作,具体大约在2022年下半年落地。英伟达GPU和Mobileye的两个流派有融合的趋势,从趋势来看两者会并行存在。关于Ride平台的成熟度,高通下一代的8540在明年二季度可以SOP。高通并购维宁尔主要是看重Arriver软件的架构,会把整体的Framework并入到高通平台里边,公司的发力点是在应用层算法以下,整个自动驾驶软件平台,为主机厂提供更好的软件算力平台,完全可以和Arriver的Framework可以完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2021年开始,是高阶智能驾驶开始的元年,到2030年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国内主机厂是国内和国际两条路线都要走,未来会出现两家国际,一两家国内的芯片,竞争和融合并存。公司的软件平台核心是共性的软件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应用算法无缝迁移到不同的芯片平台,所以不同芯片平台对于公司这样的软件平台厂商没有大的影响。公司是做范操作系统平台,即从应用层算法API往下到BSP以上的软件领域,再加上Kernel级的操作系统,这是整个大的范操作系统的范畴。

具体调研内容如下:

一、三季报业绩预告的解读

汽车业务主要都是全球知名的车厂客户和Tier1客户。今年三季度由于中秋、国庆假期的原因,有一些项目交付会在2021年4季度。这些导致公司季度收入的波动。但是,大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调研其实也很清楚,公司在汽车产业链的客户都有相应的结算规律,这些收入在四季度都是能够按时收回的。

手机业务还会继续保持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物联网业务由于品类众多,出货会有一定的弹性。回顾一下物联网每个季度的收入情况。2020年Q1和Q2的时候,收入大概1亿元。在2020年Q3的时候收入是2.67亿,所以,2020年Q3物联网的收入环比增长达到147%,从而上了一个台阶,基数非常高。公司物联网的业务的特点就是会随着客户新的产品逐步推进而放量。公司的物联网业务实现一步步上台阶的发展。第一个台阶是单季度1亿元的收入规模。第二个台阶是2020年Q3到2021年Q2这个期间,单季度2亿多的收入水平。而且,今年很多客户的新品会集中在第四季度放量。

汇率的因素。由于公司的收入很多都是以外币计价的,以美元和日元为主,报表人民币计价。

四季度展望。公司的长期增长的逻辑非常确定,始终没有改变。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操作系统平台技术公司,无论从行业的景气度,以及公司自身的技术平台竞争优势来讲,业界都是不断验证公司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和业务发展的趋势。

以汽车业务为例,公司汽车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汽车形成定点客户之后,是不太可能去替换供应商。而以此相反,反而会因为拿到客户的第一单定点车型之后,不仅是中国区,而且全球车型都会受到第一单的影响而使定点的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业务仅仅是一些商务型条款的暂时影响。手机业务还会继续保持持续和稳定增长。

二、问答

张平是创达自动驾驶首席执行官。前SAIC MOTOR和TTTech合资公司总经理,智能驾驶行业的资深专家,曾带领团队实现中国国内首个满足ASILD、车规级、量产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软、硬件平台,拥有16年汽车行业,包括总机厂和智能驾驶Tier1的丰富从业经历,多次获得中国汽车行业科技创新奖。

问:张平的个人概要和加入创达的原因

答:是2021年9月份加入创达,现在主要负责公司自动驾驶业务,目标应该是提供软硬件平台。加入创达的三个原因:(1)软件是自动驾驶的核心,而公司在汽车操作系统深耕多年,拥有核心的技术和难得的汽车产业的高新人才。从而具备了从座舱到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核心基因。(2)公司的生态,因为公司是操作系统产品,从而和全球的芯片厂商形成很好的生态合作。将来的自动驾驶一方面是软件计算平台,一方面是大算力芯片是核心。比如公司和高通合作方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高通和公司应该会联手深耕这一领域。同时,公司和其他芯片厂商也有深入的合作。(3)人才和企业文化。公司不仅是高科技领域的巨人,而且在汽车领域,是具备很强工程解决能力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综上三点,可以看到公司的广阔未来,从而选择加入了创达。

问:高通收购维宁尔公司和维宁尔的主要区别是在哪里?

答:高通并购维宁尔,主要是看重Arriver软件的架构,会把整体的Framework并入到高通平台里边。对公司来讲是天然的整合。公司的发力点是在应用层算法以下,整个自动驾驶软件平台,为主机厂提供更好的软件算力平台。完全可以和Arriver的Framework可以完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未来的合作模式。

问:高通Ride平台的进展成熟度如何

答:不论是在软件开发或者软件集成方面,公司是高通Ride中重要的力量。国内的第一个头部企业已经宣布了Ride的量产时间大约在2022年三季度。整个开发推进比较顺利,也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项目中公司也发挥了在高通平台,包括AI框架、在整个芯片的熟悉度,软件集成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公司和国内头部企业在谈Ride合作,具体大约在2022年下半年落地。

问:Ride平台之外在其他芯片平台的布局

答:众所周知,公司是软件类的平台型厂商,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座舱域还是驾驶域,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定位。所以一直以来公司都能够支持所有的SoC厂商。比如,QNX的底层软件、工具链的开发,公司的产品和技术适配了所有的平台。

问:自动驾驶的未来的主流趋势以及高通Ride平台在软件平台上的生产力需要多长时间追上?

答:英伟达GPU和Mobileye的两个流派,有融合的趋势,从趋势来看两者会并行存在。英伟达GPU具备一定的生态,Mobileye芯片相对封闭,会在合作模式中产生新的分工。但是对于高通平台来说,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高通芯片的制程全球领先,Ride达到5纳米技术。TOPS功耗比全球领先。并且可以把手机上的好的生态结合到自动驾驶领域。关于Ride平台的成熟度,高通下一代的8540在明年二季度可以SOP

问:主机厂在自动驾驶对第三方厂商的态度以及从座舱域到驾驶域的挑战

答:从软件分层的角度,应用层是最贴近客户的,也是客户最能感觉价值,最容易从客户得到直接反馈的。所以,应用层软件是主机厂要自己所掌控的。平台软件是在应用层下边的,体量巨大并且含金量也非常高,能够发掘出很多不同的生态和产品的形态。这个领域很难有主机厂能够完全把控。一定是依靠比如创达这样有实力、并且在操作系统领域深耕多年的平台厂商合作,主机厂在这个基础平台之上运行生态,这是一个最好的合作方式。座舱和自动驾驶软件某些软件环节相同,可以复用。但是在高实时性,高安全,低延时等需要自动驾驶软件的特质。公司在两三年以前,已经在做自动驾驶软件的底层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集成,在QNX操作系统的既有经验等,积累了组织框架和底层基座上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到了该呈现的时候。

问:针对高通和地平线等国内芯片的合作未来的趋势如何?

答:从2021年开始,是高阶智能驾驶开始的元年,到2030年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国内主机厂是国内和国际两条路线都要走。未来会出现两家国际,一两家国内的芯片,竞争和融合并存。公司的软件平台核心是共性的软件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应用算法无缝迁移到不同的芯片平台。所以,不同芯片平台对于公司这样的软件平台厂商没有大的影响。

问:如何看待高通Ride平台在开发工具链协同解决方案方面的进展

答:从目前的时间点来看,在自动驾驶生态里面,英伟达的生态是领先的。但是高通也在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并购维宁尔把Arriver的软件框架整合过来,补充并提升软件到芯片平台的便利度。另一方面,创达作为平台软件厂商,可以帮助高通完善整个编辑器,工具链,因为公司在和高通的合作中,把整个集成软件,整个工具链能够打通,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和高通合作方面体现的技术能力。高通本身在做的一个变革,未来会把手机AI框架和自动驾驶统一,能够形成一个快速的迭代。在具体客户的落地项目方面,高通对于AI框架的演变和支持力度是史无前例的。同时,创达对于高通和客户的支持,AI框架的支持很多都在参与,现在迭代演进的速度和支持的力度非常快速。

问:公司在自动驾驶平台上做的共性平台系统软件的布局

答:公司是做范操作系统平台。即从应用层算法API往下到BSP以上的软件领域,再加上Kernel级的操作系统,这是整个大的范操作系统的范畴。公司会降低应用算法和主机厂对于应用算法移植的难度,所以会做好一个良好的框架,最终主机厂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框架,或者依托公司的平台,公司可以提供框架,主机厂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设计和后期的调试,主要看主机厂的选择。如果整车厂有自己的ADAS应用层方面的能力,公司更多提供系统软件的能力。如果整车厂在该领域能力有限,公司可以提供包括系统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的整体方案提供给客户。

[免责申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来源于企业发布的投资者活动记录表,文字略有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原始纪录以及更多信息请参考企业相关公告。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