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国际:国牌破局在即,体育服饰行业迎来新周期

作者: 中银国际 2021-07-01 17:44:58
我国体育行业历经迅速发展期、转型调整期以及稳步上升期三个阶段,目前处于高景气周期

本报告导读

我国体育行业历经迅速发展期、转型调整期以及稳步上升期三个阶段,目前处于高景气周期;在政策上国家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需求端,在人均收入增长以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人均运动服饰消费力旺盛,体育服饰行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国产品牌主观上受新疆棉事件影响品牌力提升,客观上在产品及渠道等多方面发力,预计未来发展强劲。

摘要:

体育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相关,总体分为三阶段。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迅速发展期(1990-2010)、转型调整期(2011-2013)、稳步上升期(2014-至今),目前处于稳定高增长阶段。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体育服饰行业仍然较为平稳,规模达到3150亿元。即使受疫情影响2014-2020年的CAGR仍达到13.37%,未来我国运动鞋服市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据欧睿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5990亿元。

产业政策推动、人均收入提升、消费升级驱动体育服饰行业未来快速增长。首先,国家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近些年国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2020年达到32189元,同比增长4.74%,同时2020年中国人均运动服饰消费为32.4美元,相比于海外市场仍较低,随着我国国民体育运动频率增加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断加深,我国体育服饰行业规模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此外,未来体育赛事密集,运动服饰品牌热度将随着体育赛事的曝光持续上升。预计在三重因素共振下,我国体育服饰行业未来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水平。

国产品牌优势突出,预计未来发展强劲。短期看国内运动品牌支持国家新疆棉的举动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新疆棉事件发生后,李宁旗下中国李宁旗舰店销售大增419%,安踏增长46.3%,海外知名品牌销量暴跌;长期来看,运动品牌在科技上加大研发投入,在时尚设计上与国潮文化结合,推出兼具科技感与时尚性的系列产品。渠道端优化零售管理,重视线上销售模式,2020年安踏和李宁的电商渠道分别达53%和29.9%的高增速增长。2021H1安踏净利润同比增长65%,李宁净利润同比增长164%,取得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国产运动品牌发展强劲。

重点推荐:

在产业政策、健康生活以及消费升级多因素驱动下,行业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运动服饰国产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优化线上线下全渠道,重点推荐头部企业:安踏体育(02020)、李宁(02331)、特步国际(01368)、申洲国际(02313)。

风险提示:疫情复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门店拓展不及预期

image.png

体育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共振,当前处于高景气周期

体育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相关,总体分为三阶段。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迅速发展期(1990-2010)、转型调整期(2011-2013)、稳步上升期(2014-至今),目前处于稳定高增长阶段。

image.png

1999-2010年:把握市场良机,国产体育品牌迅速成长

运动服饰行业处于迅速发展期,本土品牌加速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率由1990年的2.45%提升到2010年的18.8%;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率由2001年的10.9%提升到2010年的24.8%。宏观经济繁荣和本土品牌缺失为我国自主体育品牌的诞生提供良机。李宁作为1989年奥运冠军,利用个人知名度和国际赛事曝光,于1990年成立李宁公司,成为国内体育品牌企业的开拓者,随后安踏(1991成立)、特步(2001)、361°(2003)等运动品牌接连涌现。各品牌通过赞助体育赛事、邀请明星代言、投放电视广告等方式提高市场影响力,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国产体育龙头带来重大机遇,李宁、安踏等头部品牌积极赞助各国代表团,极大提升了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image.png

国内品牌进一步发展,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伴随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开始参与和承办国际级体育赛事,体育运动概念启蒙市场,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加。2007年-2010年中国体育服饰市场规模逐年上升,CAGR为18.23%。经过快速扩张,头部体育品牌逐渐登陆资本市场,李宁于2004年率先上市,占据本土运动品牌的领先地位,紧接着安踏(2007年)、特步(2008年)和361°(2009年)也接连上市以扩大经营规模。2010年,龙头企业李宁和安踏体育门店数量达7915家和7549家,营业收入规模达94.85亿元和74.20亿元。后奥运时代,国内体育品牌迈入整合阶段,海外品牌的冲击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耐克和阿迪凭借多年稳固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始终处于国内市场份额前两名。

image.png

2011-2013年:供需失衡,国产体育品牌遭遇增长瓶颈期

运动服饰行业处于转型调整期,行业增速放缓。在各类国际赛事和体育消费概念刺激下,国牌体育企业过度扩张,盲目开店导致供应过剩、库存积压、需求下滑、收入走低。北京奥运热潮退去后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不足,行业快速进入瓶颈期,加之体育企业在快速扩张时没有同步提升内部管理能力,经营策略与市场脱节,大多数企业陷入增长停滞。2012年中国体育服饰行业规模首次下滑,同比下降1.8%。2011-2013年国产头部品牌李宁、安踏和特步的市场占有率和营收规模均明显下行,品牌营运能力也受到打击,主品牌门店数由2011年的8255/7778/7596减少至2013年的5915/7757/7360;国际品牌则持续保持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研发的优势,Nike和Adidas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由2011年的15.3%和10.8%上升至2013年的17.4%和15.1%。

image.png

2014至今:成功转型走出困境,国产体育品牌重拾增长

运动服饰行业开启稳步上升期,重回高增长从企业层面看,一方面国内运动品牌积极开展零售渠道改革,优化渠道销售结构,拥抱数字化转型,提高管理能力,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以李宁为例,线上销售占比逐年递增,由2015年的8.6%提升到2020年的28%;存货周转天数从2014年的108天改善至2020年的67天,改革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国内品牌开始重视产品研发与设计以提升消费者的穿着体验。如李宁推出“李宁䨻”科技系列球鞋,安踏的闪能科技,特步的酷乾科技,361°的Q弹科技等。设计上则加入东方美学元素,打造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独特时尚潮流。历经库存危机后头部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image.png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从行业层面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服饰消费的提升大幅增加了运动消费需求,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政策为国内运动品牌带来极大利好。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定位朝阳产业,全面开启国民运动热潮。2014年体育行业重回增长走势,2020年体育服饰行业规模达3150亿元,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14-2020年的CAGR仍然达到13.37%。预计未来我国运动鞋服市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国家体育政策和公司内部改革双重驱动下,我国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将稳步提升。

image.png

产业政策+消费升级共驱行业高增长

驱动因素1:建设体育强国,政策支持促发展

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助力国内运动行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成为我国重要战略,国家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10个方面政策举措,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在GDP中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达到2.95万亿,在GDP占比提升到3%,体育服务业规模达1.49万亿元,在体育产业占比提升到50.6%。尽管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体育产业发展造成一定阻滞,但从长期来看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希冀与决心不会动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方式的不断优化,将形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效应,在保证体育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有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运动服饰行业将显著受益。

image.pngimage.png

驱动因素2:国民收入增长,运动消费需求旺盛

国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者养成运动消费习惯。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稳步提升,2020年达到32189元,同比增长4.74%。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国内中产阶级人群不断扩大,消费模式逐渐转型,当前消费者更注重健康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舒适的体育消费体验,逐渐养成运动消费习惯。

image.png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运动服饰消费力更有潜力。2019年和2020年中国人均运动服饰消费分别为33美元和32.4美元,同比变动+18.71%/-1.82%;日本人均运动服饰消费分别为116.3美元和109.2美元,同比变动+3.29%/-6.1%;而美国人均运动服饰消费则分别为384.2美元和307.3美元,同比变动+5.81%/-20.02%,体现了中国运动行业的稳健的宏观消费环境和旺盛的运动消费需求。参考美国,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居民更注重健康生活和品质消费,对运动的需求会增长。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035美元,初步进入品质消费阶段,运动消费水平仍处于低位,行业未达天花板,预计未来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image.png

我国体育服饰行业规模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我国体育服饰行业增长强劲,2015年市场规模为240亿美元,2020年增长至452.9亿美元,五年间复合增速为13.54%,对比海外成熟国家,日本和美国五年复合增速则分别为0.86%/0.73%,较为平缓。我国体育服饰行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根据Euromonitor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运动服饰行业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增速为12.2%。体育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我国体育服饰行业CR10为84%,相比日本(CR10为62.7%),美国(CR10为42.8%)呈现显著的头部集聚效应,本土头部企业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优势,市占率逐年上升,预计未来市场份额还会持续扩张。国民收入和人均运动消费的提升与行业稳定的高增速和高集中度造就了运动服饰行业的长期增长。

image.png

驱动因素3借力体育赛事热潮,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今明两年赛事密集,品牌热度持续上升2021-2022年国际体育比赛的集中举办让国产体育品牌继H&M事件后再次成为国民关注热点,赛事周期重合将刺激体育消费需求并加速品牌热度上升。据腾讯新闻报道,2021年起即将举办的国际赛事有奥运会、冬奥会、欧洲杯、世界杯等,中国也将主办田径、羽毛球、台球、排球等领域的世界级赛事。

掌握赛事资源,品牌地位稳固。体育赛事热潮兴起率先引入体育消费概念,打开了国民新消费领域,开启中国运动服饰的加速增长。如今赞助大型体育赛事依旧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并且体育赛事资源呈逐步被龙头企业掌控的趋势。安踏赞助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361°成为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赞助商。随着龙头运动企业实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中国体育品牌有望借助国际赛事的巨大流量和体育消费升级,实现体育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并拓宽多品类产品,促进业绩增长。

image.png

行业内国产品牌优势突出,预计未来发展强劲

短期看,H&M事件激发爱国热情,国产品牌迎发展良机

BCI联合多家国外知名服装企业无理声明抵制新疆棉花。2021年3月21日,H&M 集团无理发布声明宣布抵制新疆棉花,随后事件不断发酵,体育服饰行业的众多国外知名品牌如Nike、Adidas、匡威等纷纷指控新疆的采棉工序存在“强迫劳动”和“宗教歧视”,并且宣布抵制新疆棉花。H&M事件一时间引起波动,海外知名运动品牌的形象受损。

运动品牌支持国家新疆棉的举动深入人心。相反,在H&M事件发生后,安踏体育、李宁等国内知名体育服饰品牌都第一时间表达对新疆棉的支持,力挺新疆棉。比如,李宁体育在服装标签上写明采用新疆棉,安踏表示将退出BCI,并在未来继续使用新疆棉;这一举动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对国内品牌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国产品牌迎发展良机。

H&M事件催化下国产品牌量价齐升,海外品牌销量下跌。“新疆棉”事件爆发后,根据淘数据,2021年4月27日至5月3日,比较2020年同期水平,李宁旗下“中国李宁”旗舰店销售大增419%,其次是安踏增长46.3%、特步上升29.3%;同时天猫旗舰店阿迪达斯和耐克等品牌的4月销售额下滑严重,其中,阿迪达斯4月销售额同比下滑了78%,耐克4月同比下滑了59%。优衣库4月同比下滑超20%。

image.png

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科技研发使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运动场景需求。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今的消费者特别是90后的新生代消费者,消费观念更加理性,相比于价格,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同时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多的细化场景,比如篮球、排球、瑜伽等,不同细化场景中运动者所面对的需求以及追求的体验感不同,因此科技所创造的差异化产品十分重要。以海外知名品牌Nike为例,公司凭借Air气垫科技显著推动行业产品科技水平提升,提升消费者运动体验感,打造自身品牌力,确立了如今绝对龙头地位;Lululemon和Under Armour针对瑜伽的运动场景,将科技注入纺织面料,通过细分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image.png

国产品牌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加速产品升级。科技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多家头部国产品牌加大研发投入,表明其加强技术创新的决心。相比于运动服,运动鞋的科技壁垒更高2020年安踏为深入了解跑手需求,改善跑者体验,与中国领先运动APP「咕咚」合作,推出了全新的A-TR∞N「创」跑鞋系列。同时公司继续使用安踏氫科技以及新一代A-FLASHFOAM材料,从而加强运动鞋减震效果。李宁自主研发「李宁弜」减震回弹科技,结合「李宁䨻」科技平台,全新推出「绝影」跑鞋,将材料科技与结构科技相融合,突破性能天花板,实现产品升级。

image.png

与国潮文化结合,打造产品时尚设计感

国人消费观念转变,对国货的接受度增强。随着国产品牌企业多年来不断探究消费者需求,紧跟时尚趋势,同时加大与IP的联名合作款,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Finance公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TheBrand Finance Global 500)榜单”中,安踏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国人不再过于追求海外知名品牌,对国货的包容度和倾向性加强。

在设计上与国潮相结合,引领时尚新风向。在国货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相比较海外品牌,国产品牌的优势在于其设计理念更容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安踏2019年以新概念包装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故宫文创」,推出「安踏X冬奥」商品,将故宫经典配色与安踏经典鞋型及服饰相结合;在2020年推出了致敬李白的安踏国潮系列、以高山流水为主题的KT6篮球鞋、以及与国际知名球鞋设计师Salehe Bembury合作的用鸟巢作为灵感打造的安踏巢鞋款等。特步在设计中融入了少林以及姜子牙的主题,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运动服饰中,加强自身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的品牌影响力。预计国产品牌将凭借国潮的东风未来发展向好。

image.png

李宁国潮系列产品亮相时装周,引起大量关注。李宁作为国潮文化与运动服饰结合的领先者,在2018年公司以「悟道」和「中国李宁」为主题,于纽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惊艳亮相。作为第一个登陆国际秀场的中国运动品牌引起大量媒体的关注,「蝴蝶2018」更成为纽约时装周最热门话题之一,这一举动不仅加大品牌影响力,扩大消费者群体,同时提升了国际市场对国产品牌和中国文化更高的认知与认可。

image.png

线下优化零售管理,重视门店质量

国产品牌门店数持续扩张,2002年受疫情影响略有波动。目前我国运动服饰企业的门店数量仍处于扩张阶段。以行业内龙头品牌为例,安踏体育、李宁以及特步国际2016-2019年门店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特步2017门店数量出现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当年年零售渠道进行重大改革,由分销渠道管理转为零售网络管理;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各公司零售端压力较大,门店数量出现小幅下滑,整体影响不大,预计未来将恢复门店数量正增长。

image.png

龙头企业不断升级门店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在门店数量扩张的同时,公司愈加重视门店质量,侧重于提升顾客体验和店铺效益,从而优化零售管理。大多数公司近些年不断进行店铺升级,提升店铺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以龙头企业为例,2019年安踏在重庆及上海推广第九代店铺,其营业面积约2000平方米,2020年继续升级推出第十代店;特步在2020年对现有零售店进行翻新,并升级为第九代零售形象店,为顾客提供沉浸式零售体验。

改善门店经营效率,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在门店建设上,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提升门店经营效率,同时为消费者进一步提供个性化设计。李宁2020年以提高单店流水为目标,持续推进高效单店盈利模型,从而优化门店库存结构;安踏在2019年第九代门店中,采用了自助收银系统、云货架以及数码化消费场景功能,同时店内可体验历届克莱•汤普森篮球鞋,订制专属服饰,同时安踏儿童门店中设有4.0全新体测系统,可以精确测试儿童身高、体重、脚型,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数据,这些数字化服务大大地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image.png

电商业务带动增长,直播预计成为关键动力

在消费方式转变和疫情的催化下,电商业务推动营收增长。对于新生代消费者来说,线上店铺的款式更丰富、码数更全,同时配合淘宝、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的活动,所享受的优惠更多。同时疫情的影响也加速了人们更习惯于线上消费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各公司加大线上渠道的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步2020年线上收入占比约占总营收的25%,同时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本集团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约50%,超过人民币5.2亿元;安踏和李宁的电子商务业务在2020年同样取得高速增长,分别为53%和29.9%。

image.png

预计直播将成为体育服饰行业消费的关键动力。2020年是直播带货蓬勃发展的一年,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20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由直播带动的线上成交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约有三亿淘宝用户在节日销售期间观看直播。此外,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及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人民币4,338亿元。因此公司也加大在直播方面的投入,以特步为例,2020年在各类线上平台上与135名网络红人共同完成了151场直播,从而促进了线上销售额的亮丽增长,预计直播将继续带动线上业务的高速增长。

image.png

投资建议

安踏体育:打造多品牌矩阵,启动DTC模式转型

主品牌加FILA合力发展,多品牌模式发展成熟。公司始创于1991年,是全球领先的体育用品公司。公司重点打造多品牌矩阵,形成了安踏、FILA以及其他品牌的三曲线结构。2020年公司实现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4%。2021上半年公司预计经营溢利同比增长不少于55%,归母净利润(考虑合营公司影响)同比增长不少于110%,公司目前已逐渐摆脱疫情影响,预计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营销与渠道全面升级,线上业务推动增长公司在2020年积极拓展营销端和渠道端升级,加大电商开拓力度,营销端在家庭健身风潮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明星课程训练季、直播等多元化电商方式,2020年公司电子商务业务同比增长53%;渠道端对门店形象进行升级,预期未来线上业务与直营店齐头并进,助力公司发展。

启动DTC模式转型,优化渠道效率公司2020年全品牌门店数量为12260家,其中安踏主品牌、FILA以及其他品牌门店数量分别达到9922/2006/332家,公司主动启动DTC模式转型,在中国11个地区开展混合营运模式,通过DTC转型公司可以分析全国所有门店的实时营运数据,从而提高产品周转效率。预计随着2021年DTC转型完成,渠道效率将得到明显优化。

李宁:引领国潮时尚,业绩增长动力强劲

科技研发+时尚设计,不断深化品牌影响力。品牌端,公司坚持“单品牌、多品类”策略,覆盖多层次多年龄的客群。在投入研发方面,公司不断加大投入新科技和新材料,聚焦产品的专业运动属性,2020年发布全新升级的顶级竞速跑鞋、超轻系列球拍等,在时尚设计上,充分与运动文化结合,关注最新流行趋势,与运动和潮流明星合作,持续巩固并深化品牌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

渠道效率持续提升,持续引领国潮时尚文化。公司2020年受疫情影响,门店数量同比减少8.17%,公司将聚焦会员服务维度,重视优化渠道效率;同时在未来定位上,公司作为将国潮与运动结合的领先者,是第一个登陆国际秀场的中国运动品牌并引起大量媒体的关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探索国潮与运动结合的可能性,引领时尚热潮

历经跌宕重回增长,国民品牌改革效果凸显自1990年创立公司历经3个阶段:1)1990-2009年:公司快速扩张,成长为本土第一运动品牌。2)2010-2014年:公司改革未能顺利执行,错失后奥运时期的发展机遇。3)2015-2018年:创始人李宁回归公司,推出国潮品牌中国李宁等,收入和同店均表现较好。4)2019年至今:改革成效显现,公司重回增长。公司2020年营收增长4.2%,净利率同比上升2pct至11.7%,据公司2021年H1业绩预告,预计录得纯利不少于18亿元。

特步国际:打造主品牌专业运动形象,推进新品牌布局

布局多品牌业务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公司2020年收入为81.72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2021年Q1零售销售同比增长约55%;目前公司分为大众运动(主品牌特步)、专业运动(索康尼和迈乐)以及时尚运动(帕拉丁和盖世威)三个事业部,其分部收入占比为86.9%/0.9%/12.2%,公司仍处于多品牌业务布局早期阶段,2020年公司赞助21场体育赛事,进一步巩固主品牌专业运动形象。

线上渠道全面发力,打造沉浸式零售体验。渠道方面,公司2020年上半年完成了电子商务业务重组,采取直播等多样化方式,加大线上渠道布局,2020年公司线上收入约占总营收的25%,同时在双十一期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约50%,超过人民币5.2亿元;零售管理方面,2020年门店全新改造升级,为顾客提供沉浸式零售体验。

加大海外业务营销力度,推进布局新品牌。索康尼和迈乐作为专业运动分部的新品牌,公司预计未来将借助城市户外运动不断扩张门店数量,发挥新品牌的潜质;时尚运动方面,疫情影响帕拉丁和盖世威两大新收购品牌的海外业务恢复,但2020年公司仍在积极推进,加大线上营销投入,盖世威和帕拉丁2020年在海外线上零售额取得强势增长,分别为45%/52%。预计新品牌将成为公司未来新的增长点。

申洲国际:产能落地加速,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营业收入增长稳定,内衣类产品销售额增长。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制造商公司,2020年营收为230.31亿元,同比增长约1.6%,业绩增长稳定。运动类、休闲类、内衣类以及其他针织品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9.2%/19.5%/4.5%/6.8%。其中运动类和休闲类的销售额均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导致需求减少以及公司于年初终止零售业务。内衣类的销售额同比上升约28.7%,其他针织品(以口罩为主)由于疫情的影响,其同比增长率为931.9%。

构建研发和产能壁垒,深度绑定优质客户。公司在产品开发上注重研发投入,科研能力积累丰富,获得多项创新奖励;在产能方面,公司2021年越南德利工厂与柬埔寨新项目一期将完工投产,预计产能提升15%左右,2022年主要由于越能世通新项目以及柬埔寨二期启动,预计产能增速有望达到20%。公司在研发和产能上均形成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提升自身产品议价能力,深度绑定优质客户。

实现产品研发新突破,全面推进数字化与自动化。未来发展战略方面包含新材料、数字化、自动化三个关键词。公司预计在宁波建设新的高科技纺织基地,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争在产品新材料上有所突破,强化自身技术优势;疫情促使公司推进数字化、自动化建设,加大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探索和应用推广,持续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而进一步缩短交货周期,并实现产能的最佳利用。

5.风险提示

1)疫情后消费复苏不及预期。

受疫情影响消费下滑,若疫情后消费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将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及服装销售承压,影响公司销售增长。

2)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外品牌纷纷发力线上电商渠道,增大营销推广,抢夺用户流量,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3)新零售发展不及预期。

新零售涉及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商业两类经营主体,在运营系统、营销策略以及商品布局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新零售发展不及预期。

本文选编自微信公众号“轻纺消费郝声音”,作者:郝帅/丁凡;智通财经编辑:赵锦彬。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