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玉根:从双创50热卖看未来A股科技投资三大抓手

作者: 万得资讯 2021-06-23 15:50:23
​中证指数公司近日推出的重量级跨市场宽基指数——双创50指数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中证指数公司近日推出的重量级跨市场宽基指数——双创50指数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追捧。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华宝双创龙头ETF拟任基金经理、华宝基金指数研发投资部总经理胡洁,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研究员王倩如,著名财经自媒体揭幕者等多位业内人士一起探讨了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机遇。

核心观点:

从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中国科技行业、科技水平的进步角度来讲,科技产业应该说进入到一个爆发点了。

我们看好科技产业这个赛道,大逻辑是在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从产业的演变来讲,这是一个滚雪球的长坡,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

具体到细分方向,可以推演的有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5G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第二个是新能源技术应用,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第三个是传统制造业智能化。

今天我们这个主题是聚焦科技,我从我个人的研究角度谈一谈对于科技产业的理解。

首先,科技这个名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科技具体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在八几年,时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我们叫三大件,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个手表已经很好了,如果哪一家结婚的时候能有一台电视机,那就是高科技。现在对我们来讲,电视机好像是非常平常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三十年前它就是一个高科技。

在90年代的时候,如果谁家里有一台电脑,我们讲的是一个台式机,又是一个高科技。我们想说,科技本身是抽象的名词,在不同的年代,它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如果我们回顾一下A股过去3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里面,我们总会有当时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出现。

巴菲特告诉我们投资的重点是滚雪球。首先我们得找到合适的雪,还要找到一个很长的坡,其实这个坡讲的就是产业,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发展比较快的产业的话,那么投资就事半功倍了。

我们如果看看A股30年历史,基本上它的产业每十年有一次更替。90年代当时我们刚刚进入市场化经济的初期,当年日用消费品和家用电器这一类产业是90年代最新兴、成长最好的产业。

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再加上商品房改革,所以跟工业相关,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就是当年的成长行业。2010年之后,最近的十年时间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浪潮里面,跟智能手机链条相关的行业都是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强的行业,这是过去十年大家最聚焦的科技产业。

现在和未来,我们聚焦哪一类的科技产业?我们就要分析怎么去把握产业的格局,找到滚雪球的长坡。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还是要循着经济学内部的一些理论框架拓展和推演。

根据经济学里面的生产函数,决定生产的三个变量是:第一,劳动力;第二,资本;第三,技术水平。这是最核心的三个变量。所以我们也想从这三个变量讨论一下现在和未来我们值得重视的科技领域科技的内涵是什么。

01科技产业迎来爆发点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这个角度去分析,其实任何产业生产出来,最终还是要由人买单的,因为人是最终消费的一个承载体。过去二十年,大家都说在中国干啥都不如买房。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里面工资有差异,但这个差异是很小的,我们之间的财富差距取决于过去十年、二十年在上海买了几套房。工资就差一点,但是一套房就不得了了,如果差两套房、三套房更不得了了。

为什么过去二十年在中国买房,投资房市是最主要的一个投资手段?那是因为过去二十年,从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来讲,大家处在一个对房地产有非常强的需求的年龄阶段。在一个多月之前,中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了,现在中国大概有14亿人口,如果把14亿人看成一个人,算一个平均数的话,38.8岁。

在二十年前,2000年的时候,中国大概是12.7亿人口,平均年龄在28岁多一点,过去二十年,我们正好处在25岁—40岁买房的高峰期。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功课要完成,3岁开始上幼儿园,22岁大学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基本上我们在25岁前后考虑的问题是要找个对象,要开始结婚,双方凑钱买个小房子,过几年再换一套大的,条件好了再买二套,再买三套。基本上25岁—40岁,这15年时间里面,我们挣的钱都在倒腾房子。所以这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房地产类相关行业景气度非常高,房价一路高歌猛进的最根本的原因,人的需求在这个地方。

但是现在我们反过来讲,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38.8岁,接近40岁了,人在40岁的时候该买的房已经买得差不多了,而且我们算过,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38平米,跟欧洲、美国差距都不大了。也就是说房地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们还希望生活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美好。剩下的这种需求靠什么满足?是需要科技类产业来满足。

习总书记的原话说,创新是转型的唯一出路,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因为所有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需求。你比如说最近一两年时间里面,大家会发现线上的教育,线上的娱乐、线上的办公,线上的各种直播越来越频繁了,这是在疫情之前似乎还没有很热的行业,现在变成了一个热门行业,这就是一个科技带来的一种转变。

所以第一点,科技行业的特点就是供给创造需求,当我们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到40岁以上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生活便利性、舒适性的时候,就需要科技产业给我们提供相关的产品,提供相关的服务,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产业结构发展的变量,就是人口的年龄的演变。

第二,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本,资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在不同的阶段里面,我们不同的产业对于资本的要求和资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过去二十年,在房地产业,在工业化时代里面,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类的相关行业发展是非常快的,十年前,大家毕业之后都挤破脑袋想进银行,到银行工作,因为银行工资待遇高一点,奖金多一点,而且也很稳定。

因为过去十几、二十年,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融资特点是什么?通过银行信贷。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的信贷里面有接近25%—30%的比例,大概是跟房地产相关,开发商要建房子,搞开发贷,我们普通的居民要买房,要做按揭,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它必然会带动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记得在2005年—2007年那一轮牛市当中,地产行业、银行行业是一个成长股,当时的银行行业的估值可以在二十几倍的PE,现在看看银行的PE才几倍,PB都不到一倍了,就是因为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一样。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什么?科技行业的发展,对应的融资方式不一样。我们回忆一下,在2018年11月初,当时在上海开进博会的时候,总书记到上海就提出,我们要做科创板的试点改革,要推行注册制,于是在2019年,科创板慢慢开板。

科创板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什么?对于金融体系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金融是什么?金融是要为实体做服务的,我们发展不同的产业,就需要不同的金融来配合。

现在中国推行的金融供给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以前的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慢慢走向以资本市场比例越来越高的直接融资。过去两年多以来,确实我们也观察到了在A股市场最开始的科创板,到后面的创业板,随着注册制慢慢地推进,直接融资的比例在慢慢提高,去年直接融资的比例已经在30%附近了。

从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讲,已经做了很大的改革,这种改革会支持科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资金其实就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导向。这个维度上来讲,金融跟实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从第三个维度来讲,科技行业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力量在于,科技本身发展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科技行业里面最重要的亮点是在于5G相关的信息技术和一些新能源相关的技术。

以前我们的概念中,总是觉得科技类行业似乎是美国人的天下,美国的科技行业是全球最领先的,过去这么多年是这样,但是事物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自从2018年以来,我们可以发现5G相关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运用渗透,而在这个领域里面,中国是有一定自己的特色,甚至于我们可能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

新能源技术也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像光伏为代表的这些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其实处于全球的前列,还有最近几年最典型的5G、新能源技术。而且随着中国过去这么多年教育的普及和推进,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深化,已经把人力资本优势给显现出来了。

中国人以前靠的是人多,靠的是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数量多,现在当劳动力本身有这种知识文化水平之后,就叫知识密集型的劳动力,它背后有科技的内涵在里面。中国现在每一年毕业800万大学生,当中工科类的占比接近60%,快500万了,这么多工科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到各个企业工作的时候,其实就是把科技带到了工作当中。

前面讲的三个维度,一个是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第二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第三从中国科技行业、科技水平的进步角度来讲,我认为应该说进入到一个爆发点了。

当前的中国跟1980年代初期的美国很像,从整个经济发展的阶段,从要素的禀赋,从政策的方向来讲,很可能中国会慢慢类似于1980年之后的美国。1980年之后美国是怎么发展的?就是它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升级,就是从以前的偏中低端的制造业开始走向科技含量高的精细化的高端制造业。

“十四五”规划里面重点讲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怎么构建?就是我们从以前的中低端的传统制造业走向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类产业,走向智能化制造,只有中国的产业升级,居民的收入才会提高,消费才会升级。

这一切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看好中国的科技类产业,它背后的逻辑是从国家的战略发展,从产业的定位,从行业的发展来讲,这是一个滚雪球的长坡,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

02投资科技类产业的三个抓手

在新的时代里面,我们怎么去分享新时代的红利?我们得参与科技类产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具体科技类产业有哪些线索?我们概括下来大概有三类:

第一,我们现在可见的就是5G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这一点我相信各位朋友应该是有感受和体会。随着5G的运用,会衍生出日常生活当中一些新的场景,比如说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我不知道大家平时出差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受,去机场过安检的时候,现在扫脸的自动闸机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办公楼里面,去前台登记一下身份证,登记好了之后,很多的闸机都是刷脸就能够进的。

上海现在路上的摄像头很厉害,如果走路闯红灯,可能也会把你拍下来,寄一张罚单到你家里。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感受到的人工智能化,信息的运用提高了效率,而且让社会更加有序。

还有一些可能我们感受不到,但是在实实在在发生的。很多企业工厂里面开始有自动一体化,所谓的无人工厂、数字工厂。随着疫情爆发,这个进程是在加快的。尤其是中国劳动力的人口拐点已经出现了,未来劳动力的成本上升怎么去应对?我们有科技,有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完成。所以5G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在各个领域里面开始体现了。这是一条线索。

第二,新能源相关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围绕着电动车相关的领域在展开。大家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接触听说了电动车,但十年前一年卖多少辆?可能10万辆附近。现在电动车一年在国内估计会卖到200万辆以上,全球在500万辆以上。随着电动车的销量上涨,整个电动车产业也发生了变化。

今年三月底的时候,小米集团宣布造电动车,四月中华为也宣布造车。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小米集团的创始人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猪也可以飞。”十年前,小米集团开始做智能手机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说,你看苹果已经干了四年了,你现在干智能手机是不是比别人晚了?但实际的情况是,小米花了九年时间干成了全球500强,这是一个奇迹。

现在小米开始做智能汽车,这可能也预示着,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的成熟运用,整个电动车的生产工艺改进,成本下降,安全性在提高,而整个消费市场也在慢慢长大,类似于十年前的智能手机,这个风也在来临。

也就是说,电动车有点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它是装着轮子的智能手机,就智能手机从最开始的有键盘,到后面没有按键,用触摸。电动车从以前烧油,现在烧电,这只是第一步。未来可能会走向什么?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现在大家开车每天也很累,在上海、北京、深圳,一线城市到处都堵车。随着电动车慢慢普及,未来我们最终走向智能化无人驾驶的时候,我们上车,车子就给你送到目的地,在车上的时间,你可以用来娱乐,可以用来办公,这就是一个非常高的效率提升。

第三,传统制造业本身也在向科技靠拢,在自我赋能和自我升级。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大家平时生活当中用到的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很好用,而且它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不仅扫,现在还可以拖,甚至于可以用语音箱去遥控它,帮你去扫地,自我再充电。此外,工业机器人现在也慢慢在用。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的中国老年人口的占比越来越高,以60岁以上人口占比来讲,现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中等的老龄化的程度。我觉得这个社会总是在进步发展的,我们总有一些新的办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痛点。等我们老了,我们可以有机器人来陪伴我们,做一些养老辅助。

科技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能够改变生活当中很多痛点,这就是制造业本身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简单制造跟科技融合的时候,它会变成一个高端的智能化制造业。所以传统制造业它本身也在升级。

03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我们看好科技产业这个赛道,大逻辑是在于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从产业的演变来讲,这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未来肯定会衍生出很多细分的方向。

我们现在可以去推演的有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就是5G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第二个就是以新能源革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应用,这里面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第三个就是传统制造业本身的智能化,但是未来可能还有新的方向,只能说边走边看。

科技行业的特点是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现在在讨论科技行业的时候,大家会举例,腾讯、阿里、京东、美团很牛,但是十年前,十五年前,你敢说他们很牛吗?不敢说。在此之前你很难判断到底是谁,因为科技行业里面的变化太多了。

相比而言,传统行业里面,前面我们提到的银行、地产,或者说白酒,这些行业是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可以接触到的,能够理解。但是科技行业里面很多专有化的名词,专有化的科技的演变,如果缺少很深的研究,你可能是把握不住的,即便是行业内部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

我们肯定是想参与科技行业这场盛宴,参与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但是我们参与的时候,参与的方式就很重要了。你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人去做,个人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你通过一些产品方式参与,性价比可能会更高一些,更稳健一些。

本文选编自“Wind”;智通财经编辑:马火敏。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