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打脸美联储!近30%的美国人FICO评分低于650

作者: 万得资讯 2019-10-14 15:08:56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表现强劲只是美联储的“愿意相信的一个方面”,实际状况并没有那么好。

本文来自“万得资讯”。

美国消费者的力量是美国经济扩张的基石。几周之前,美联储副主席对媒体表示,美国消费增长处于史上最佳水平。然而,几周之后,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表现强劲只是美联储的“愿意相信的一个方面”,实际状况并没有那么好。

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消费强劲

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数周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找不到历史上有任何时期的消费增长能与现在相提并论”,并用一组数据佐证了他的观点:失业率为3.5%,家庭储蓄率升至8%,总债务与收入比率徘徊在40年来的低点附近,消费者拖欠率处于或接近危机后的低点。

从总体指标而言,美国消费者的实力似乎显而易见。

摩根士丹利(MS.US)的美国经济团队研究发现,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为消费者的支出和购房等提供了支撑,同时引发了一轮抵押贷款再融资浪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浪潮应该会增加可支配收入。

但是这种自上而下分析是否忽略了美国消费的潜在弱点,或者称潜在的风险因素?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Vishwanath Tirupattur 和 Ellen Zentner 对此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即鉴于由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家庭经历大不相同,因而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来看看,美国的消费哪里可能出现裂缝。

摩根士丹利:数据经不起细看

Vishwanath Tirupattur 和 Ellen Zentner 最先从美联储公布的“低总消费债务收入比和拖欠率”入手:

抵押贷款约占消费者债务的70%。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后,抵押贷款债务受到高度限制,导致抵押贷款信贷质量变得更好。

当前抵押贷款FICO得分中位数超过750,而危机前则为700。毫不奇怪,当消费债务中最大部分的贷款仅限于高质量的借款人时,拖欠率自然很低。此外,随着住房拥有率从危机前的最高点69.2%降至目前的64.1%,有抵押贷款债务的家庭所占比例下降。再加上持续的低利率,与中等收入相比,偿债率处于数十年来的低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纽约联储金融债务比率却描绘了另一番经济图景,大致与摩根士丹利居民信贷策略师的发现类似。住宅拥有率下降,租赁家庭占比也在上升,租金也在上升,而租金不包括在总还本付息成本中的信贷统计中。

除标准债务支付外,金融负债比包括租金支付、汽车租赁、业主保险及物业税,租金占这些非标准债务的大部分。

以上指标结合收入债务比来看,摩根士丹利认为,越来越多的租房家庭支付越来越高的租金。现在,美国住房拥有率与金融负债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大水平。而租房群体更加年轻化,收入水平相比房主更低。

总体而言,美联储的消费者指标,未能反映出出租家庭日益增长的压力,以及不同年龄阶层的债务负担的区别。

其次,作为了解低收入家庭财务状况的窗口,摩根士丹利重点分析了 ABS池中的汽车贷款拖欠。发现,主要汽车违约率处于2014-2015年以来的低点,但非主要汽车违约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峰值。这表明,信贷和低收入端消费者的实力又出现了裂缝。



低收入家庭也往往与较低的信用评分关联性最强。在消费债务方面,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而获得汽车贷款的低信用借款人所占的份额也有了显著增长。

总而言之,由于偿债成本较低,且还会越来越低的背景下,美国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整体看起来还不错。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美国人的财务状况堪忧,即低收入、信用评分较低的租房家庭。

那么这部分人的占比有多大呢?

摩根士丹利表示,这一比例不小,至少有一个关键指标显示是这样的:FICO 评分低于650的借款人占总人口的28%,将近三分之一!这还是美国失业率创历史新低,且薪资增长可观的背景下的数据。

倘若未来失业率上升,薪资增长水平下降,又会如何呢?

摩根士丹利团队表示,美国消费信贷方面的裂缝往往会导致家庭信誉的整体下滑,因此该团队会保持仔细观察这种趋势是否会蔓延到消费债务的其他部分。

(注:FICO评分是Fair Isaac公司开发的信用评分系统,信用分数范围在300~85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客户的信用风险越小,它采集客户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历史贷款还款信息、历史金融交易信息、银行征信信息等,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计算客户的还款能力,预测客户在未来一年违约的概率。一般来说,款人的信用评分低于620 分, 贷款方或者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 或者干脆寻找各种理由拒绝贷款。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评分介于620- 680 分之间, 贷款方就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采用其它的信用分析工具, 作个案处理。)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