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抽成越收越少,投研费用从哪里来?

作者: 万得资讯 2019-08-27 14:35:00
当费用越收越少,对冲基金调研需要的钱只能靠省、靠赚、靠科技!

本文来自“万得资讯”,本文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当费用越收越少,对冲基金调研需要的钱只能靠省、靠赚、靠科技!

曾经,对冲基金是过的最滋润的哪一类机构,对冲基金的组合经理也是“躺赚”一族。因为业界普遍推行2-20这样的收费标准,即对冲基金按投资人本金的2%收取费用,并抽取20%的投资利润。这套费用收取模式运行了很多年,很多对冲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溢价,因为当时对冲基金真的很能挣。

不因钱发愁的日子!

那时候,对冲基金可以广泛的进行调研,寻找一切投资机会。对冲基金可以充分利用内部投资资源和卖方研究策略。除此之外,对冲基金当然还有财力聘请独立的行业顾问,定期获取有关各自领域的信息,以更好的做出投资决策。

当涉及到所有这些研究成本时,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非常乐意岸市场价格支付。当然,他们不会自掏腰包,而是定期向基金收取,即不是从管理费中扣除,而是从基金资产中扣除。只要对冲基金的年回报率达到了两位数,跑赢大市,投资者似乎并不介意这些转嫁费用。

但是那样的日子,只是 good old days。

大海总有波澜,市场总有变化!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空前宽松,一轮又一轮的QE“制造”了长达10多年的牛市。现在问题来了,当大市一直很好时,对冲基金想要一直保持领先市场的投资回报,变得越来越难了。

指数ETF如雨后春竹,对冲基金面临大量投资者撤资。费用从2-20,变成1-10,或者0-15,即不收取资产管理费用,只抽取投资利润的15%,希望以此来留住原来的投资人,吸引新的客户。

费用改革在留住客户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投资组合经理来说,就比较糟糕了:投研费用从哪里来? 精明的机构投资者现在密切关注其投资经理的财务支出,并确保投资组合经理通过其管理费承担其研究成本。

没有了往日充沛的现金流,对冲基金经理也不能像往常一样获取外部的机构的调研报告。更让他们头疼的是,合规性已成为管理者的一项巨大责任。由于行业专家向其投资组合经理传递内幕信息,导致SAC资本(SAC Capital)关闭。对冲基金需要更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免受类似情况的影响,并遵守SEC的规定。

也就是说,对冲基金行业当今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不仅需要下调费用,支付日益高昂的调研成本,还要面临合规问题。问题还没完,对冲基金最终的目的是为客户赚钱,为自己赚钱,所以对冲基金需要提高效率,找到合规高效的调研方法,并且打败市场,求得生存。

市场总在变化,对冲基金总有办法!

面对时移世易,许多对冲基金经理的反应是“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平均而言,对冲基金现在雇佣的分析师更少,而每个分析师负责一大堆项目。

资金越来越集中。管理者花更多的时间在尽职调查上,做他们更擅长的事情,并作出较少但大的投资。投资决策通常集中在微型和小型股公司,这是被公认的寻找阿尔法的最佳途径。因为大蓝筹已经倍被动投资“玩坏了”。

内部研究队伍裁剪,外部资源仍然必不可少。

现在,对冲基金必须努力确保,其符合SEC关于披露重大非公开信息的规则(MNPI)。卖方研究和服务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但与“黄金年代”对冲基金经理可以与行业高管一起,在晚餐和饮料中获得有价值的见解不同,需要使用新的、更正式的途径来获取这些信息。

对冲基金需要求助于专业的信息研究公司,以寻求合规的外部研究支持。这些公司将对冲基金与他们过去作为非正式行业顾问类似,但现在已经纳入了全面合规框架。专家网络使对冲基金经理能够获得外部的专业见解,规避掉一些监管方面的风险。

科技史第一生产力!

外部的专家网络能够提供行业见解,且能够规避掉一些违规风险,但是价格昂贵。据悉,单次资讯和研报购买,价格一般在10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间。如果需要保留文档,外部的专家网络的费用每年预计会达到10万以上。

专家网络、卖方研究和其他数据服务,是对冲基金在当今市场上不得不面对的众多昂贵的研究选择之一。为了进一步降低研究成本,对冲基金越来越多地转向自助技术解决方案,来取代其中的一些服务。自助服务技术使基金能够轻松地获得他们所需的研究,同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节省了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

展望未来,技术将是对冲基金削减研究成本的主要驱动力。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