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阿里巴巴(BABA.US)再跑了:来自“北水的诱惑”

欲再次回港,这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智通财经APP获悉,有外媒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BABA.US)正考虑通过在香港二次上市筹集200亿美元资金”。

虽然,发言人对此消息拒绝置评,但这丝毫不妨碍市场再次将目光放在港交所与这家公司身上。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集团曾希望以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在香港上市,但由于当时港交所不认可合伙人制度,且不接纳同股不同权机制,导致阿里赴港上市未果并在2014年选择赴美上市。

去年4月底,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为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敞开大门”。而就在之前,马云与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会面时表示,“我们将认真考虑在香港上市”。如今,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已有一年多,市场再次传出阿里在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无疑对市场是一种激励。

不过,阿里顺利回港二次上市概率有多大,以及其将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便成为了众多港股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北水”的诱惑

对于阿里“回归”,李小加曾预言,“阿里巴巴集团将‘百分之百’会回来,这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至于回到上海或香港,则是它自己的选择”。

如果仅仅是因为港交所开放同股不同权,阿里有必要回归吗?当然没有。对此李小加有清楚的认识。在李小加看来,现在阿里不需要融资,也不需要再多一个交易场所,“若阿里增加一个上市地,会给其带来更多监管成本”。

这就好比一位口渴的旅者,需要别人给他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而非一个空杯子。因为就算空杯子能够盛水,但对于口渴的人来说,空杯子依然于事无补还徒增负担。

实际上,阿里选择上市地点的有几个考虑要素:它的需求是什么,市场能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满足需求带来的好处是否大于成本。

目前,阿里需要的便是“水”,而这个“水”便是来自内地的“北水”。若想要阿里来到香港市场,完善南北“互联互通”机制才是关键。

为何阿里如此钟情于“北水”?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中国内地和香港两边轧差结算以后,只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净跨境,但是支撑了超过15万亿元的交易量——相当于每1元钱净跨境就支撑了约150元的交易额。

NYZ.png

并且在“互联互通”机制下,投资者是拿钱换成股票放在中国结算里,或者拿钱换成股票放在香港结算里。股票一旦卖掉,钱都回到了原来的市场,资本的逃离和过境无法实现。

因此中国内地和香港两边可以在安全系数很高的情况下尽量交易,从而促成交易的巨大活跃。而阿里便能从资本的“北水南调”中充分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传出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或许与“不同权架构开放”有关。2018年年底,沪深港三大交易所发出公告称,已就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达成共识,预计2019年年中生效实施。

现在,据这个时间点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回港的挑战与机遇

不过这个时间点对于阿里而言,好坏参半。

众所周知,在目前国际环境带来的“黑天鹅”或将持续一段时间,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港股市场的不确定性。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5月24日,今年总共有21只中资股在港上市、17只中概股在美上市,其中26只已破发,这些企业多是3月以后上市,七成已跌破发行价。如果从2018年算起,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141家国内企业,其中97家处于破发状态,破发比例也接近70%。

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到,目前的市场环境对新上市公司并不“友好”,而这或将成为阿里二次上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不过或许正是目前的不稳定的市场环境,才愈加体现出港股市场具有内地资金做后盾的“避风港”作用。由于有港股通的存在,南下资金能够部分对冲全球流动性对港股的负面影响,使得香港市场波动幅度大幅减小。

可以看到,目前恒生指数已将今年2月以来涨幅尽数回吐,并创近四个月新低。但在资金面上,内地资金借道港股通却在持续净买入。5月份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超过130亿港元,已连续三个月净买入超过百亿港元,为去年3月以来首次。

可见在内地资金支持下,港股市场对冲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而这也会为未来阿里的“登陆”做好铺垫。所以综上来看,目前阿里回归的好处显然高于成本,若回归是肯定的,那作为投资者我们要做的便是耐心等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