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熊启跃:资管新规下银行业务调整及影响

作者: 智通编选 2018-10-19 16:45:59
资管新规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推出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效率、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杂志,作者为陈卫东、熊启跃,本文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摘要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2017年4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适应市场形势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推出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效率、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管新规下银行业务的调整

资管新规对非标债权投资、产品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统一杠杆水平、合理设置过渡期等条款进行修订。我国从事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从管理资产规模看,银行在资管行业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资管产品主要由表内外理财产品构成,主要对接债券、股票、货币基金和非标准类债权等资产。在资管新规推出的背景下,银行经营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理财业务不断转型。第一,理财产品规模高增长态势发生变化。截至2018年6月末,11家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3.9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0.8%。2009~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化增长率高达48%。第二,理财产品短期化特征发生变化。2018年1~5月,银行新发行3个月以下理财数量占新发行理财数量的43.5%,较2017年全年下降9.1个百分点。第三,保本理财占比不断下降。2018年5月,银行发行非保本理财数量占比升至79.0%,较2018年1月提升13.3个百分点。第四,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速较快。2018年5月,银行新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91只,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111%。第五,理财收益率趋降。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降低无风险收益率。同时,资管新规对非标和期限错配采取了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理财产品期限溢价和信用溢价不断下降。2018年5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78%,较2018年1~4月平均值下降0.08个百分点。

二是高成本负债占比提高,驱动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资管新规限制了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的资金运作链条,银行需通过表内高成本负债对接理财产品增速下滑分流的资金。考虑到收益和投资方式的匹配,银行体系使用的高成本负债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及同业存单。截至2018年6月,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和同业存单余额分别为9.2万亿元和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6%和11.4%,同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仅为8.4%。高成本负债快速攀升,拉高了银行负债成本。2018年上半年,21家上市银行平均计息负债成本为2.47%,较2017年下半年上升了0.18个百分点。计息负债成本上升倒逼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截至2018年6月底,26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中贷款占比为52.04%,较上年同期上升1.7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银行体系的证券投资占比有所下降,2018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六家银行生息资产中证券投资的日均平均占比为19.0%,较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匹配负债端的高成本,银行减持收益较低的利率债和风险成本较高的低等级信用债,高等级信用债成为银行抢夺的优质资产,这一点可以从高等级信用债快速下降的到期收益率中得到印证,截至2018年6月末,5年期3A级公司债到期收益率为4.71%,较3月末下降35个基点,较2017年末下降69个基点。

三是推升净息差和利息收入改善,非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发生变化。资管新规使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减少了低收益证券配置比例,再加上4月份的降准效应,2018年上半年,银行业净息差明显改善。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为2.12%,环比上升4个基点,同比上升7个基点。净息差改善对利息净收入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8年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银行共实现利息净收入14246.15亿元,同比增长6.4%。近年来,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11年第四季度的19.3%升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26.6%,与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理财业务主要产生管理费收入,计入银行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受资管新规影响,2018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管理费收入明显下降,这导致非息收入占比明显下降。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为23.92%,环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四是资金回表力度加大,资本压力凸显。资管新规加大了非标融资的监管力度,使相关融资方式回归银行表内,银行体系提供资金支持的资本占用明显上升。截至2018年6月底,11家A股上市银行的表内外风险暴露规模合计为148.84万亿元,其中表外风险暴露为12.2万亿元,占比为8.2%,该比例较2017年同期下降0.23个百分点,较2016年同期下降了0.49个百分点。资管新规回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量表外理财对接的非标资产由于不满足期限匹配等监管要求,需要银行通过表内资金对接,如贷款、购买信用债等;二是银行表内应收款投资等科目通过嵌套对接非标资产,在原来未穿透情况下,这些非标资产的风险权重一般为20%或25%,资管新规推出后,表内资金对接的非标资产被穿透,将根据风险本质计算风险权重,有些资产的风险权重高于20%或25%;三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增资金面临回表,资管新规抑制了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银行表外渠道向市场提供资金的方式,新增资金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占用更高的信贷资金满足,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资本需求。截至2017年末,银行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规模为4.8万亿元,表内资产对接非标规模在15万亿~20万亿元(不考虑重复计算),考虑到过渡期到期时表外理财对接的存量非标规模已不大,部分表内资金对接资产前期已被穿透等因素,前两种机制产生的效应整体有限。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机制产生的影响较大且会持续发生,它是资管新规回表效应的主渠道。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3.57%,环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资本补充压力不断显现。

资管新规产生的影响

对金融业产生积极效应

一是促进金融业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管新规加强了非标业务监管,压缩了金融机构通过非标通道向“两高一剩”、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限制性行业和客户的资金供给,对优化金融资金投向、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资管新规通过压降非标业务,有利于减少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嵌套环节、降低多层嵌套带来的渠道成本,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积极效果。

二是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管控风险。资管新规使影子银行融资回表,减少了资金运行的“灰色地带”,使资本充足率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显著提升了杠杆管理效率。

资管新规强化了期限匹配的管理,缓解了理财产品资金池借短放长的错配压力,有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另外,资管新规鼓励金融机构成立子公司管理资管业务,资管子公司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管控风险,并实现风险隔离。截至2018年6月底,8家银行发布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公告,注册资本在20亿~80亿元。

三是促进金融市场提升风险定价效率。资管新规发布前,理财市场存在实质上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抬升了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抑制了信用溢价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风险定价效率的提升。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信用溢价显著提升。

截至2018年6月底,5年期AAA级公司债与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信用溢价为1.36%,较2017年底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5年期AA+级公司债和AA级公司债与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信用溢价分别为1.81%和2.35%,分别较2017年底上升0.02个百分点和0.29个百分点。

资管新规的社会影响

其一,对社会融资总量和结构的影响。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的9个月中,社会融资规模仅2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2018年3月、5月和6月的下滑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从融资结构看,2018年1~7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10.0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比高达93.6%;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占比分别仅为-8.4%、-8.3%和-5.1%,呈大幅收缩态势。

资管新规造成的融资结构变化,加剧了部分经济主体资金的紧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债券、信贷等市场。2018年1~月,共有26只债券发生违约,合计金额270.1亿元,违约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63.4%。2018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86%,较年初增加0.11个百分点,但26家A股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59%降至6月末的1.55%,反映出未上市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较快,而中小银行客户往往也是非标资产服务的主要客户。

银行信贷不可能承接所有非标业务萎缩产生的资金需求,资管新规产生的融资“阵痛”是能够预期的。相较于继续通过非标业务投放低效率、多层嵌套的高成本资金,短期融资“阵痛”换来的是长期融资结构的优化与改善,这对于促进市场出清、降低金融杠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对银行体系信贷需求增加。在资管新规实施后,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加大,银行体系的存贷款业务占比稳步提升。为维持经济保持合理增速,信贷资金应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银行业补充资本的压力将加大。

其三,影子银行功能面临转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影子银行发挥的经济功能分为五类:管理存在挤兑风险的公募投资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等;依靠短期市场批发融资投放信贷,如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为依靠短期资金或代客资金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中介服务,如证券公司、经纪公司等;促进信用创造功能,如信用保险公司,金融担保公司,债券保险商;为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中介服务。

从2016年FSB数据来看,我国狭义影子银行规模为70114亿美元,列全球第二位。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功能占比分别为76.3%、2.1%、3.5%、0%和18.0%。与全球29个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影子银行发挥第一功能和第五功能的规模占比较高,而在第二、第三、第四项功能方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资管新规推出后,我国影子银行第一功能相关业务面临转型,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发挥分布会出现新变化,这对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将产生新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资管新规的发布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适应新的市场发展环境所进行的完善,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推动资管新规产生实效,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跟进。

一是促进直接融资发展。股票和债券一级市场融资功能须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被解读为对股票和债券一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的补充。当前,资本市场应更充分地发挥融资功能,抚平资管新规产生的融资“阵痛”。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自身发展不充分及配套的评级机制不完善,债券市场为低等级客户提供融资的能力相对不足;股票市场融资功能易受到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发挥并不稳定。

未来要切实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通过股票、债券融资缓释资管新规实施后资金回表压力。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和相应监管措施,创造稳定的资本市场运行环境,营造和谐的二级市场投资氛围,为融资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推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业务发展,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加。

二是优化银行业务发展模式。银行要平衡好去杠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要逐渐摒弃业务发展简单追求规模的情结,强化经营效率的考核。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等业务存量调整方式。监管机构可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较为严格的风险加权资产监管要求(如内评法和标准法的最低比例限制等),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密度,促进银行轻型化发展。银行应妥善选择资本补充工具,提高融资效率。

三是要引导影子银行功能转型。要逐步降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功能的依赖,引导公募基金对接部分非标资产。推动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和经纪公司在影子银行的第二功能和第三功能中的作用。推动影子银行监管的转型,进一步强化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影子银行业务创新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要防止打着金融创新名义的监管套利行为,防止这类业务的无序发展。

(编辑:朱姝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