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放弃实控权 阿里巴巴(BABA.US)近期变化频仍目的是……

作者: 万得资讯 2018-10-02 08:10:19
马云层宣布将在一年后不再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将交由CEO张勇接任。

本文转自Wind

腾讯科技报道,10月1日消息称,阿里巴巴(BABA.US)董事局主席马云已放弃阿里巴巴核心法律个体的所有权。阿里巴巴对此消息进行确认,54岁的马云已经让出在阿里巴巴主要可变利益实体的控制权。阿里巴巴表示,此次变动是为了减轻马云肩负的行政负担(administrative burden),并且该公司在今年七月已经在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文件中披露了这一消息。

以下为阿里巴巴回复的全文:

如我们在20-F年报中披露,阿里巴巴将VIE实体的股东由马云和谢世煌调整为通过有限责任公司(LLC)和有限责任合伙(LLP)的形式控制,这些实体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或阿里巴巴管理层成员通过有限合伙实体间接持有。我们进行此项调整,把相应股权交由合伙人持有,将保证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减少关键人员风险,提高VIE实体股权的稳定性。VIE实体结构的调整,不涉及阿里巴巴集团层面的股权调整,也不影响阿里巴巴合伙人机制,马云仍将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并继续在阿里巴巴合伙人机制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另外,还有报道称阿里巴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20-F申报资料显示,控制权已从马云和谢世煌转交给五名未透露姓名的新所有人。目前阿里巴巴并未就新所有人作出具体回应。

阿里近期的大变化

今年9月10日,马云宣布将在一年后不再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将交由CEO张勇接任。但仍将留任合伙人。

马云称,会全面配合张勇,为我们的组织过渡做好准备。在2019年9月10日之后,我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巴巴年度股东大会。

在不久前的阿里2018全球投资者大会上,阿里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向与会投资人阐释了阿里合伙人制度的三大特征:树立道德标准,解决接班人问题,避免关键人风险。蔡崇信指出,合伙人制度可以解决公司选拔接班人和培养人才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以集体决策避免少数关键人员变动给公司带来的管理风险。他强调,在所有的重大决策时,阿里的合伙人都遵守 “一人一票”的平等决策机制。

据悉,阿里巴巴现有36名合伙人,女性达到12人,占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两位“80后”。其中,有32位的司龄超过10年,合伙人团队都持有公司的股权,这让合伙人的财富和阿里巴巴集团的价值密切相关。

阿里今年的云栖大会

在 9 月19 日举行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据介绍,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团队整合而成。数据显示,目前达摩院芯片团队接近100人,成员大多拥有供职于AMD、ARM、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大厂的经验。加上近期收购的中天微,估计新公司的人数会达到200~300人。未来,平头哥半导体将打造面向汽车、家电、工业等诸多行业领域的智联网芯片平台。和达摩院一样,平头哥目标是最终独立化运作,在前期由阿里巴巴集团给予足够的投入和支持,运行数年后形成盈利能力,最终成长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据介绍,明年4月份,阿里巴巴将发布第一个神经网络芯片。

云栖大会上,马云还以拥抱“新制造”发表演讲,他表示,新制造很快将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机会。未来10-15年,制造业所面临的痛苦将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新制造将重新定义制造业、客户市场、供应链及所有的制造、商业运营和服务,是一场技术的革命。工业时代人类发明了流水线,可以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数据时代同样可能也是流水线,但是流水线上却是个性化的生产;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而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以前可能要求流水线5分钟生产2,000件同样的衣服,今后可能要求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的衣服,二十年前流行全城市、全村、全省的姑娘穿同一款式的衣服,而现在每个姑娘要穿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

在芯片方面,中国确实跟发达国家的发达企业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仍然有机会弯道超车,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市场,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芯片。大数据和云计算将驱动未来制造业的数据化,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大数据不是数据量大,而是计算量大,只有计算能力强,加上云计算才是大数据。未来的数据、算法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内部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未来没有纯制造业,也没有纯服务业。

有人提要通过制造业回归就业,但是未来的制造业不需要就业大军,因为未来的制造业可能都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真正创造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服务业。新零售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而新制造不是实体和虚拟的融合,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一定是现代服务业,流水线上的大部分工作都会是标准化的、可被机器取代的工作,但体验、服务和创新创造是机器未必能够替代的。

阿里与亚马逊的对比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分别作为中国和美国最大的电商龙头,在发展上具有较多相似的成功基因,但也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股价上看,美股阿里巴巴今年一直在高位震荡,并于6月初创出211.7美元/股的新高后逐渐回落,9月中旬探至最低后逐步回升,但从高位以来下跌也超过了20%,目前总市值为4238亿美元。

而亚马逊股价却持续强劲,一路上涨,不断创历史新高,目前每股超过2000美元,总市值达9769亿美元,是阿里巴巴的2倍多。

招商证券认为,亚马逊作为前瞻者,在之前各年度主要通过内涵式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扩张,包括前期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之后的AWS云服务建设;自2017年开始亚马逊通过外延式并购开始线下零售布局。阿里作为快速反应者,自2012年开始开启自建+投资双驱动模式,在电商红利逐渐衰减的同时,着力于社交娱乐、新零售、物流方面的布局。

阿里和亚马逊作为第一批兴起的互联网电商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分别成长为各自所在市场的电商霸主。截至2017年,淘宝天猫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高达74.3%。同样根据emarketer报告,亚马逊占全美电商业务比重为43.5%,远超过第二名eBay的6.8%。

云计算是偶然的成功之路。随着支撑起庞大电商交易的IT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亚马逊前瞻性地发现它们也能够作为虚拟商品卖给开发者和初创企业以减少它们在搭建内部软件的成本,并于2006年率先推出公有云服务。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伴随政府背书和自身云计算服务不断循环成熟,亚马逊AWS云计算已成为全球最优秀的Iaas服务提供商,并在全球公有云市场占据47.1%的市场份额。相较之下,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受益于国内关于网络安全和限制外部云服务商进入的政策壁垒,率先发展起来,并成为国内公有云市场龙头。2017H1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中独占鳌头,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7.6%。

海外扩张方面,共同瞄准亚洲市场。具体来看,亚马逊和阿里分别在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市场开启了快速扩张道路。对亚马逊来说,它优先发展第三方卖家平台,同时将FBA和Prime会员制复制到海外市场。对阿里巴巴来说,不同市场有不同的战略。在印度市场,阿里通过不断投资打造电商、物流、移动支付、搜索、社交娱乐为一体的印度版阿里生态;在东南亚市场,阿里并购东南亚最大的电商Lazada,并借助Lazada迅速切入东南亚八国电商市场;在澳洲市场,阿里一是瞄准赴澳旅游人群,以支付宝方便赴澳旅游者这一核心抓手切入澳洲第三方支付市场,二是凭借自身的流量和资本优势抢占中澳庞大的跨境电商贸易市场。

全渠道扩张,零售巨头殊途同归。受制于线上渠道发展空间的局限性,阿里和亚马逊都选择了走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扩张之路。二者都选择了以线下生鲜超市作为全渠道扩张的支点。通过收购Whole Foods,亚马逊通过Whole Foods门店进行有效的社区渗透,同时,将线下门店赋予在线订单配送的功能,提高物流效率,缩短生鲜配送的时间窗口。盒马则在上述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线上线下融数据驱动打通从产品追踪,购物,餐饮,配送,社交,各个消费场景,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提供随时随地,千人千面的全渠道服务。此外,在二者的全渠道扩张中大数据和科技都扮演这重要的角色,二者利用数据驱动提升了运营效率,提高了消费体验,重新定义了人货场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全渠道扩张策略并不完全相同。阿里与传统零售商合作,选择通平台化的模式打通各个零售产业链环节。而亚马逊的全渠道扩张则大多依靠自身体系单独完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二者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和二者建立生态闭环可行性差异。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