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上市潮正酣,药企如何握住投资的心?

港交所的这一举动,也吸引更多创投资金流向生物科技领域,助推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转化进程。

当港交所新修订的《主板上市规则》发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2018年将是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绝好时机,比如歌礼制药-B(01672)、百济神州-B(06160)、华领医药-B(02552)。要知道,2017年的医药板块可谓是港股牛市的“门面”。正因经受住了历史验证,这个朝阳产业也成了当红炸子鸡。

而港交所的这一举动,也吸引更多创投资金流向生物科技领域,助推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转化进程。

为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在9月21日,于深圳坪山举办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马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宋瑞霖、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创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荣誉院士卢毓琳、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姜志宏、爱丁堡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尼克·麦凯、优锐医药科技CEO马克·加文·拉特、港交所市场发展科副主管及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鲍海洁等人就围绕祠内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高端对话。

QQ截图20180923200000.png

以下为智通财经APP整理的对话实录:

“产学研”一体化极其重要

马岚:对话有两个议题:一是想讨论如何确保基础科研与产学研用、科研创新的闭环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在政策层面等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请问宋会长怎么看?

宋瑞霖:应当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方面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是多要素的组合。中国的医药创新春天来了,主要是由于在过去的3年,特别是在过去的1年到今年发生的两件大事:2017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42号文件,一共是36条,这36条直接开启了中国医药创新的改革历程,未来我预计5-10年的改革离不开这36条的指引,这是基础性、纲领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直接激发了中国对创新的期待和希望,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未来上市后的政策改变。

第二件大事,就是深交所对于尚未有收入的医药创新公司予以IPO的新政,这将使所有早期投资者收益效益提高了一半,为中国的医药创新,并且为中国医药创新走上国际搭建了金融平台。

马岚:卢教授,您在香港有香港生物科技支付的项目,我知道您在生物科技的行业,包括公司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您可不可以谈一下,在这三方面怎么样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呢?

卢毓琳:我们常常说产学研,要“五位一体”,官方是非常重要,资金也重要。如果这五个没有办法一体,生物医药产业就很难去实现的。政府的参与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三十年,深圳和香港好像兄弟一样,特别是现在大湾区概念有了之后,我就不希望再有深圳、香港、广州、澳门之分,大湾区就是总体发展的概念,一定要把它融合在一起。坪山周围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看看这“五位一体”有没有办法一起把这个事情在深圳坪山做成。

马岚:港交所新的IPO的政策对于国内医药企业是非常大的利好,一些具体实操的方法也请鲍总做一些介绍。

鲍海洁:新政是4月底推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未有收入的公司可以向港交所申请上市。当然,有一些基本的门槛,如果把整个市场简单地区分,分成美国市场、香港市场和中国市场,就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美国市场的门槛是最低的。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目前为止,美国纳斯达克发展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已经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有八百多家,但投资人是相对集中的,散户比较少,这是美国的现状。它的特点是作为一个生物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你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投资群体,原则上也会关注过去一些记录,有没有过创业的经验,有没有过成功的案例,这个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投资人对于这个企业的估值。

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为什么走不到美国去?很大程度上是我刚刚提到的,美国虽然表面上门槛是比较低,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隐性门槛是你很难跨越的。另外,由于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是中国患者,中国式的比较普遍的疾病,市场、研发人员都是集中在中国,这个故事在美国是需要更大的精力和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讲清楚。香港的上市不是完全没有门槛,有一些上市的基本条件,把它叫“过滤器”。

马岚:姜校长有讲到天然药物,也有用到很多前沿的技术,想请您聊一下,我们做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社会,做产学研的转化?

姜志宏:在产学研方面,我们大学所采取的策略,首先是获得长信的知识产权,这一点是一个基础,以此来保护科技的创新;第二点是在积极地与政府、产业界,也包括其他的科研机构进行多方位的深度合作;第三个是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我们大学在积极需求与资本和基金的支持。这个是大学的比较弱视的地方,也是对于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非常重要的保证。

马岚:尼克,你刚刚提到引了很多技术、公司到中国,包括深圳,怎么样做产学研的沾化,尤其是国际的产学研的转化?

尼克·麦凯:我们正在将一些专才引入到中国,在未来几年有一些规划。这个问题在于怎么样能够确保发展是可持续的,在科研方面的发展能够延续,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需要有很好的政府政策支持,也需要有很好的市场作为基础,同时,还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我想这些条件都是必须的,可能不是完全照搬,但是,进入中国市场也希望有很好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不同的城市之间也在竞争,但我觉得除了合作之外,我们还可以更多地考虑去共融、合作。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深圳,这个领域的活动都是非常非常活跃的,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机会。

主持人:接下来想请马克,您的公司很快要上市,我们想请您聊一聊怎么样走这个路,从研发到后面的路。

马克·加文·拉特:要上市还有一段路要走,但确实我们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回到您刚刚提到的问题,创新。我们确实有很多的经验可以总结,考虑到欧洲、美国的医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实最开始的创新都是来自于学术的,学术如何能够到最终进入市场,我们看到有很多城市有大量的创投、新兴的公司,不管是公司还是人才,他们都会被吸引到一个城市当中,如果那里有很好的条件,我想它的源头是在学校;另外,就是能力的建设,希望能在临床方面有更强大的能力。到最后,我们希望能够结合产学研多方位的结合,并且能够更好地去把这些有潜力的项目筛查出来。

中国医药研发创新需与国际接轨

马岚: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下,怎么样来加速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和国际的接轨?

宋瑞霖:如何建立,这是摆在中国医药界和整个世界医药界共同的话题。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医药创新说“春天来了”,是中国在去年加入了SH,同时,在今年成为了SH管委会的成员,也就成为了能够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在这个基础下,的药物研发必须要立足中国,要放眼全球。

马岚:接下来请卢教授,您应该也接触到了很多中国的医药项目,作为专家,您能不能给一些建议,中国的医药企业怎么样能更快、更好走上国际化的创新道路?。

卢毓琳:投资者也要培训,中国药促会是很好的案例,你想让投资者投资在生物医药的时候,首先你是要创新,还要有人才和制度,中国的投资者跟大家的互动我感觉是不够的,投资者如果有胆量投资在生物医药方面,它们的胆量真是非常不错的。在生物医药方面,最麻烦就是碰到泡沫,最麻烦就是大家一窝蜂。我对香港有一些担心,香港的好处是我们的制度非常透明,投资者自己去选择,香港基本上是在中国医药行业里对投资者非常好的门槛,投资者也不介意,因为他们有一些渠道。过去所有的投资者对生物医药、生物科技都不在考虑里边,在过去几年有很大的变化,最主要是政府也在努力,投资者也在关注,也回来了很多的海归,在国外的药厂做了很多年,回来的时候很多人给他钱,他就知道哪个可以投资,哪个不可以投资,对于这一类投资者来说,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马岚:我们医药企业怎么更多更好的吸引投资者?从IPO等等的角度来看,我们企业怎么做会更好?

鲍海洁:怎么吸引投资人和跟投资人交流有两点:一是很多东西是内生的部分,你要把它传递给投资人。我们很多生物科技研发的药物,在中国有可能几点是比较吸引投资人,要么是这个药实际可使用的病患是比较多的受众群体,患者的基础比较大;要么是这个药物是克服了原来某种疑难杂症,没有人克服过的病症;要么是手段发现了一些技术,有一些开创性的,甚至是有一些其他的应用途径,就像刚刚也有专家讲到的,在很多实际用药的时候不会考虑某一个药只针对某一项疾病,而是不同的副作用或者是其他的副作用也有考虑。

二是在这个里边还有很多的外生的东西,是什么呢?做生物科技的人有两个蜕变,从科学家或者是研究人员蜕变成企业家,因为你成为了企业家,这个过程才能完成。另外一个蜕变是向资本市场的接轨和对接的过程,但是,跟投资人持续的对话非常的重要,所有的对话当中最重要是两点:一是基本面够不够;二是有没有实话实说。我们香港在这一次的章节当中,最重要是强调披露,我们不会判断你的好坏,但是,你一定要充分的披露,这个是我们对投资人尽责的义务,也是最重要的业务,也是企业最开始就比较合规和完整的跟投资人有尽责的全面披露的过程。

主持人:今年7月5日的时候,坪山政府和澳门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共建深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我们也对研究院寄予厚望,所以,也想请姜校长说一下,怎么能够做到有更多更好的原始创新呢?

姜志宏:创新研究院我们考虑到在以下几方面有转化的研究:一是借助实验室已经建立起来的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比如说在中药质量控制的时候都是需要标准品的,最近建立了一种不依赖于标准品的质量控制新方法,我们称之为定量核磁共振的新方法。二是进行一些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抗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也有侯选的药物,寄希望于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在深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进一步的转化。三是在生命组学研究技术怎么作为中药的研究,这些是我们考虑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在深圳坪山落地的一些项目。

马岚:尼克,认为我们怎么样更好的国际化呢?。

尼克·麦凯:对于大公司来说,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公司,做全球化绝对是一个方向,因为它们已经有很多的资源。但是,对于一些小公司,它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准备好进入到市场了?在这里边我们要做一些分析,要进入到怎样的市场。投资人,尤其是在做路演的时候,投资人想要看看你的产品是什么,人才梯队有哪些、策略是什么,你们能不能规模化等等,他们也会看你的可靠性,这个创始人团队够不够靠谱,市场是不是有潜力,行业是不是有潜力。

所以,投资人很多时候是会受到流言的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些流言或者是传言会影响到投资人的印象或判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抓住先机,并且要做到最好,在这个行业当中站稳脚跟,我们一定要诚实和可靠,否则很难取得投资人的信任。投资人远在其他地方,不一定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加重要的是合作,也就是要和一些机构合作,要和学术界合作或者是和其他的科技公司合作,业内进行一些整合,这些都可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有很好的策略来走向国际化,这是我想要分享的。

马岚:马克,你们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明星公司,你们能不能和中国公司来分享一下我们如何能够提升能力,如何更好市场?

马克·加文·拉特:金融市场的能力取决于在哪一个阶段退出,在中国的医疗行业非常重要的一块是有很好的产品,在北京有一些公司要去纳斯达克,最重要是你们的产品不仅仅在中国市场站住脚,在国际市场也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且要理解,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方面:一是资金,二是如何进入市场,如何接触到病人,市场准入的问题。在美国肿瘤疾病的治疗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光做一个临床研究就已经非常非常难了,而在中国好像会简单一些,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在不同的监管当局的监管规矩是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如果要真正做到国际化,这是需要很长的路走,也有很多的资源,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中间潜在的风险,其实在研发的失败率在这个行业是很高的,因此,在策略方面也是一定要非常的精准,并且要做好调查、研究,要考虑到所有的相关因素,看看你们的公司能否承担这样的风险,让研发全球化。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