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巨头不惜高价也要买铜资产,背后有何隐情?

大起大落,这恐怕是炒铜的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了。事实上,7月铜市场的基本面虽然没有较大的变化,在国际大行花旗看来,铜价短期的下跌给了市场的买入的机会,准备以更有力或极端的方式看好未来10年的铜价。

大起大落,这恐怕是炒铜的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了。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沪铜主连在6月8日“罕见”高见54580元后,顷刻掉头走低,并在7月11日最低见47520元,下跌幅度超过10%;而LME铜也没好到哪里去,在6月8日高见7348美元后一路下挫,并在7月19日低见5988美元,下跌幅度逾18%。

image.png

(沪铜)

image.png

(LME铜)

伴随着铜价的下跌,以江西铜业股份(00358)为首的铜股在6月8日-7月11日里,一路阴跌下行,跌幅接近20%左右。

image.png

事实上,7月铜市场的基本面虽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市场的恐慌情绪基本已有所缓和,机构投资者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未一味看空,比如国际大行花旗看来,铜价短期的下跌给了市场的买入的机会,准备以更有力或极端的方式看好未来10年的铜价,而江西铜业近期平稳的股价走势也间接证明了这一客观事实。

矿业巨头不惜高价也要铜资产

国际矿业巨头难以抗拒铜的诱惑。

全球第一大资源公司必和必拓虽经拥有了世界级大铜矿斯宾塞(Spence),铜矿产量世界第一,但依旧希望通过继续收购矿山获得更多的铜资源。而铜产量排在世界第四的力拓集团,对铜资源的渴望则更为强烈,哪怕付出高价也在所不惜。

微信图片_20180720152647.jpg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力拓之所以对开发铜资源有如此大的热情是因为未来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行业都将需要大量的铜供应。这些年来,力拓一直在寻找铜资源的收购。在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期间,嘉能可公司和英美资源集团债务问题而陷入困境,力拓就借机出手,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现在,不愿接受力拓收购要求的英美资源集团,已同意与三菱公司达成6亿美元的交易。交易完成后,三菱公司对秘鲁Quellaveco铜矿项目上的股份增加到40%。事实上,Quellevac是英美集团计划投资约60亿美元,在秘鲁南部打造的一个大型铜矿项目,整个项目的周期大概需要4至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目前这个项目资本开支还基本没投,投产周期长。面对如此长周期的收购,各大矿企仍不遗余力追逐,可见铜矿资源的抢手。

眼看着苦苦追求的铜资源落到了别人的手上,力拓也打算从资产出售中筹得85亿美元加紧收购的步伐。一位知情的银行家表示,对于高品质的铜矿资产,力拓愿意支付比任何目标股票市值高出30- 40%的溢价。

铜矿巨头的激进举措,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发出,难道不是意味着铜价见底?

铜价的“黄金十年”

当然,随着全球经济压力加大,铜价小幅震荡下滑,可市场却依旧看好铜价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根据花旗的说法,过去6周由于多国受到特朗普贸易政策影响铜价下跌,近期下跌不失为一个长期的买入时机。“准备以更有力或极端的方式看好未来10年的铜价,预计2022年铜吨价达到8000美元,2028年超过9000美元。”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铜价与铜矿扩产周期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正在进入上行周期。

铜矿周期性特征很明显,总体看,如果需求增速快于供应,则价格上涨,且根据蛛网模型理论,上一个周期的价格涨跌情况将影响产能扩张程度,进而影响下一个周期的供需情况。

由数据统计看,产量增速超过消费增速期,时间跨度平均约6.4年,消费增速超过产量增速期,时间跨度平均约5.8年,2016年也就是此轮扩产周期的结束点,2017年是新一轮铜矿周期的起点,铜价进入上行周期。

微信图片_20180720152435.jpg

铜价作为领先指标带动铜矿资本支出,也影响着铜精矿产量的变化。

铜价变化一般领先铜矿资本支出1-2年左右,铜价上涨(或下跌)都能带动铜矿资本支出增加(或减少)。而精矿产量增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精矿产能一般滞后铜矿资本开支约为3年,资本支出增加,导致精矿产量的增加反过来压制铜价上涨空间,进而抑制资本支出增长,从而导致精矿产量增速放缓。

微信图片_20180720152442.jpg

2014年以来的铜矿资本支出开始收缩,将致使2017年以后铜矿新增产能持续放缓。上一轮资本支出扩张期为2011-2014年,一般5-7年带动精矿产量增加,也即2016-2020年精矿产量仍会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因新增量减少。

简单的来说,长期来看,从 2017年开始,铜供应处于紧缩周期,铜价开始进入上涨周期,铜价升幅更多的要关注于需求和宏观政策面的变化。如果在供需层面没有大的矛盾点扰动的情况下,铜价则将更多锚定宏观。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