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看待5月腰斩的社融数据?

是时候看一波宏观数据了

近日,新出炉的5月金融数据的异常变动引发了市场广泛热议。

虽然2018年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大环境下,市场普遍认可金融数据会有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5月社融(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环比近乎腰斩的变动,依然大幅超出了市场的想象,以致于引发了投资者的一连串联想。

社融数据腰斩引发市场骚动

社会融资规模在国内第一次出现是在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时首次提出了“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月/季/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属于增量的概念。由于它全面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因此该指标常被市场用作实体经济环境判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在此次公布的金融数据中,5月M1同比6.0%(前值7.2%),M2同比8.3%(前值8.3%),新增人民币贷款11500亿(前值11800亿),以及社会融资规模7608亿(前值15600亿)。

其中社融当月值下降到了7608亿元,仅为上月值的48.75%,大幅低于市场的预期。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社融口径下的1.1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仍相对稳定,且是社融增量主要的组成部分;而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由4月的1454亿元下降至-1741亿元,信托贷款增量由4月的-94亿元降至-904亿,企业债券融资由4月的3776亿元大幅下滑至-434亿元等因素,导致社融数据大幅下滑。

image.png

这与4、5月经济生产回升的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以致于市场会对后续实体经济产生一定担忧。另外,环比下降1.2%至6%的M1增速,也与M2增速差距在持续拉大,同样反映出5月实体经济活性相对疲软。

那这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image.png

表外融资回归表内并非一帆风顺

5月社融结构变动是资管新规落地,表外回表但并不通畅引发的结果。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由于目前去杠杆、严监管的金融环境,表外融资回归表内是大概率事件,期间引发社融的收缩和表内占比的回升也是能得到市场认同的。

但基于目前国内的融资体系,信贷和融资资源是偏向包括国有企业,以及享有地方政府隐性信用背书融资平台等传统国有部门,这使得民营企业融资空间相对狭窄,相当一部分融资需求通过表外融资渠道得到满足,这同时也赋予了表外融资一定程度的信用定价功能。

这也导致了在表外融资回归表内过程中,部分具有正常融资需求、低信用等级的企业也被迫从表外融资中剥离了出来,又因为信用定价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办法正常在表内融资。

这就进一步引发了“非标缩量-->企业再融资受阻-->信用违约-->风险规避-->企业债券发行融资受阻且银行表内信贷谨慎-->企业融资压力加大”的负反馈机制,目前4月开始的企业债违约风险上升已经表明该影响已部分成型。

这也促成了表外融资量下滑成为5月社融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从目前形势来看,未来社融增速依旧不太乐观。

非标资产去嵌套将继续影响社融

其实自2018年初以来,金融监管就通过去嵌套等手段全面封堵非标融资、通道业务,并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上限、降准、MLF担保扩容等手段来支持实体贷款和债券融资。其中非标资产的去嵌套导致影子银行持续受压,是社融下滑的源头之一。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银行理财业务的增长主要靠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被纳入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

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该资产业务形式从最开始的银信合作,到信托受益权,再到银证合作、银证信合作、银保合作,通道日益多元化,交易结构日益复杂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多变,其本质上就是向企业发放贷款。

即先由通道方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如资管计划),向融资人发放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再由银行理财资金购买SPV,实现用理财资金向借款人放款的目的。又因为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交叉持有、跨界经营等特征,导致非标资产往往是有多重嵌套属性的。

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02.1万亿元,但剔除金融机构交叉持有的因素后,业务规模仅剩60万亿元,因此交叉持有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增加近40多万亿元的规模。

image.png

并且,通过跨金融部门、跨业务产品、跨市场类别实现的多重嵌套模式,涉及多个个体,任何一方出现风险均将导致整个业务的参与者受到波及,因此去嵌套是金融去杠杆风险的重要领域之一。

就目前情况来看,自2017年的严监管以来非标资金嵌套层数,从2016年的2.9层下滑至2017年的2.6层,但仍高于现阶段允许的2层,这意味着非标资金去嵌套仍会继续影响2018年的实体融资,未来社融增量仍会受到一定压制。

但其实也毋须过度担心,金融环境的完善化必定会引发短期的波动,但健康完善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长期发展强大的助力,未来实体经济发展增速回升仍值得期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