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证券:增材制造(3D打印)多行业同步渗透 成长空间稳步打开

六大优势奠定增材制造成为数字时代智能制造重要发展方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财通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相较于传统精密加工存在诸多优势:1)缩短新产品研发及实现周期;2)可高效成形更为复杂的结构;3)实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4)材料利用率较高;5)实现优良力学性能;6)对于较小批量生产任务,可以显著降低单件成本。目前增材制造集中在B端,中国增材制造主要集中在工业端且渗透率较低,随着增材制造思维逐渐普及,增材制造行业或将继续享受高成长红利,予行业“看好”评级。

建议关注:铂力特(688333.SH)、华曙高科(688433.SH)(材料、设备、产品全产业链布局企业);超卓航科(688237.SH)(国内少数掌握冷喷涂增材制造技术并产业化运用的企业)等。

财通证券观点如下:

六大优势奠定增材制造成为数字时代智能制造重要发展方向:

增材制造亦被称为3D打印技术,不同于传统制造业通过切削等机械加工方式对材料去除而成形的“减”材制造,增材制造对材料自下而上逐层叠加,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大幅降低制造复杂度。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相较于传统精密加工存在诸多优势:1)缩短新产品研发及实现周期;2)可高效成形更为复杂的结构;3)实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4)材料利用率较高;5)实现优良力学性能;6)对于较小批量生产任务,可以显著降低单件成本。

多行业同步渗透,成长空间稳步打开:

当前增材制造应用领域已经由早期的航空航天领域稳步渗透至医疗器械、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根据工信部数据,2012-2022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自10亿元增长至3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42%。据左世全《增材制造十年发展及展望》数据,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有望于2027年超过千亿,2022-2027年CAGR有望达到25.59%。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医疗/牙科用增材制造市场或将稳步提升,随着钛合金等高端金属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消费电子用增材制造空间亦将稳步打开。此外,随着原材料制造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增材制造在汽车、科研、能源等领域的渗透率有望稳步提升。

增材制造产业链解析:

1)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制备、核心硬件和辅助运行系统供应商。①原材料:国内市场非金属与金属占比约6:4,当前原材料价格约为同等重量传统粉体10倍,改善材料制备技术或可普及3D打印;②核心软硬件:软件主要包括设备工业软件系统及应用软件,目前大部分系向第三方采购,国产化程度有待提高。2)中游:主流3D打印技术可分三类:

挤出成型(FDM)、光聚合(SLA、DLP、PolyJet等)和烧结\粘结成型(SLM、SLS、EBM等),中国3D打印设备主要以SLS、SLM(合计占比约32%)和非金属的FDM(占比15%)。3)下游:增材制造在下游应用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制造、设计验证和原型制造,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牙科、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未来渗透率有望稳步提升。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原材料发展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渗透率不及预期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