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第三方支付国内格局相对稳定 建议重点关注现有境内支付龙头

作者: 智通财经 汪婕 2023-12-22 08:30:48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中国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出本土化的独特生态,实现弯道超车,2022年支付金额约占有全球30%的市场份额。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中国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出本土化的独特生态,实现弯道超车,2022年支付金额约占有全球30%的市场份额。回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清晰的监管主线。在起步期和发展期,行业围绕C端用户需求扩张和迭代,目前已步入成熟期,支付宝和微信的双龙头竞争格局步入稳态。展望未来,抖音是增量市场中值得重视的扰动变量,有望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在全球贸易数字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跨境支付市场空间大、利润率丰厚且有较高壁垒(海外本土化能力和服务生态化能力)。建议重点关注现有境内支付龙头,跨境支付头部机构以及增量流量主要贡献方。

中信证券的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第三方支付:全球领先,从场景入手弯道超车,构建出本土化独特生态。

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2022年中国支付金额(以2023年现价美元计)和支付笔数分别占比全球30.12%和35.25%,是全球最大的支付市场。2022年中国数字支付(转账+银行卡)占比86.25%,纸支付(现金和支票等)占比13.75%,数字钱包在线上电商和线下销售网点的渗透率分别为81%和56%,数字化水平较高。过去20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商品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电商迅速崛起,催生对支付的持续迭代的需求增长,第三方支付公司从场景入手,流量即场景,实现弯道超车,构建出本土化独特生态。

产业发展格局:以监管为主线,围绕C端需求不断演化。

回溯过去十余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清晰的监管主线。在监管宽松期,各平台跑马圈地,围绕C端账户侧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场景扩张/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提供综合服务),培养了用户支付习惯,延长了支付链条;在监管收紧期,各平台围绕用户需求,聚焦增值服务,并谋求多元化发展。

产业起步期(2000n-2014n):依托互联网,满足C端用户需求。

2000年前后银行网银刚刚起步,2002年银联成立后开始推动卡基线下支付。为满足电商发展需要,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最初只做线上配套收单,属于通道业务。2003年后支付宝开始建立账户体系,2010年第三方支付被正式纳入监管,宽松的监管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

高速发展期(2014n-2019n):争夺心智入口,产业链多点开花。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一炮走红,在移动互联红利加持下,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微信和支付宝分别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社交粘性/运营效率)拓展线下入口,争夺C端用户心智。2016年之后两大平台竞争加剧,加大对其它参与方利润让渡,收单机构获得了阶段性发展机遇。

产业成熟期(2019n至今):竞争格局步入稳定态,谋求多元化发展。

2013年监管建立了备付金存管基本框架,2016-2018年明确规定了四方清算模式、清算组织分润以及备付金100%缴存等政策,2016年10月开始“断直连”,2017年成立网联,2023年529号文落地。监管趋严叠加行业增速放缓,利润重回更具话语权的账户侧。行业承压,倒逼支付机构服务多元化,寻求第二成长曲线。

未来展望之本土:存量场景格局相对稳固,生态同盟开始松动;增量场景有所扰动,抖音拥有一席之地。

存量场景下,支付宝和微信的双龙头优势格局相对稳定,但微信与美团和拼多多,曾经深度绑定的生态同盟有所松动。美团和拼多多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获得支付牌照。增量场景下,值得关注的是异军突起的抖音,其2023年7月MAU(月活)已达7.3亿。2020年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收购合众易宝获得支付牌照,前者实控人为张一鸣。

未来展望之跨境:全球贸易数字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贸易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型科技企业和平台公司在拓展海外业务;另一方面,据World First、增长黑盒《2023年中小微外贸企业出海白皮书》和国务院新闻办,以中国制造为依托的外贸出口总额占比49%(2021年)、外贸增长占比80.8%(2022年)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对跨境支付的需求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跨境数字支付总额4.6万亿,2018-2022年CAGR为26.4%,同时衍生服务需求不断上升。该业务的壁垒在于海外本土化能力和服务生态化能力。

风险因素:

境内外监管政策变动超预期;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居民收入不及预期;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不及预期;跨境支付行业竞争超预期。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