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02318)股价创新高,保险股正开启新一波升浪?

作者: 智通财经 华琛 2017-10-22 16:07:17
如果这波升浪得以确定,结合四大险企最新出炉的前九月保费收入来看,平安未来表现不容忽视。

中国平安(02318)股价近日表现亮眼,10月18日、19日连续创历史新高。在平安的带动下,四大上市险企中的其它三家也表现亮眼,10月18日,中国人寿(02628)一度上涨3.5%,创8月25日以来最大涨幅;中国太保(02601)涨3.2%,创9月7日以来新高;新华保险(01336)攀升4.1%,达到6周以来最高水平。

这次集体上涨,被不少投资者认为是今年內险股第二波升浪的开端。此前十年期国债反转,內险股集体上涨,已经是第一波升浪。彭博援引分析师评论称,近期内地市场债券收益率的上扬提升了市场人气;债券收益率上升令投资者预期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和估值都会提高。

如果这波升浪得以确定,结合四大险企最新出炉的前九月保费收入来看,平安未来表现不容忽视。

平安成北上资金增持首选

10月20日盘后数据显示,沪股通渠道当日大举净买入中国平安超过9亿元,这一数字创下2015年8月以来新高。

根据港交所数据,中国平安当日位居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个股首位,其中买入金额为12.88亿元,卖出金额为3.82亿元,合计净买入金额约为9.06亿元。这也意味着,在沪股通渠道整体呈现小幅净卖出的情况下,中国平安成为北上资金增持的首选。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沪港通开通至今,中国平安A股一共有663次上榜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其中351次为外资单日净买入,312次为单日净卖出。在净买入的情况中,包括10月20日在内,只有5次单日净买入金额超过9亿元,且此前4次均发生在2015年6月至8月期间。

具体而言,2015年8月25日,中国平安获外资单日净买入金额最高,达到12.89亿元;同年7月28日,外资净买入11.89亿元;同年6月23日和6月26日,公司分别获外资净买入10.63亿元和9.02亿元。期间,前复权后公司股价区间为24元至40元左右。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收盘,外资通过沪港通渠道合计持有中国平安A股股份40767.57万股,较今年6月末大幅增加逾8200万股,对应持股比例也由6月末的3.00%增至3.76%。以公司最新股价计算,上述股份对应市值超过240亿元。

不难发现,与两年前外资对中国平安“越跌越买”不同的是,在目前公司A股股价不断逼近历史新高的背景下,外资仍对其出现如此大金额的单日净买入,显示对其后期走势判断仍十分乐观。

新业务价值保持稳定高增速

平安业务庞杂,主要业务集中在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资管、互联金融等几个板块,其中保险部分主要包括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

根据公司公告,今年前九月,平安累计原保险业务收入4714.3亿元,同比增长31.3%,其寿险个人业务占比稳步提升,健康险环比增长显著。公司公告显示,平安寿险前9月原保费收入2979.1亿元,同比增长36.3%;平安财险前9月原保费收入1575.1亿元,同比增长23.6%;平安健康险前9月原保费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73.0%;平安养老险前9月原保费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14.5%。

子公司当中,涨势最快的是平安健康,其次为平安人寿,平安财险和平安养老险紧随其后。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保持5年以上的稳定高增速,新业务的利率敏感性看齐友邦保险(01299)。

公司中报称,代理人规模和人均产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旗下产品“玺悦人生”备案已定,“平安福”继续贡献稳定的新业务价值,预期全年内含价值增速接近24%,剩余边际释放强劲,净利润数据亦可期。

可见平安的估值有逐步提升的潜力。

产品回归本源,保险股长期增长逻辑不变

业内人士分析,外资看好平安乃至整个保险板块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层面,居民消费升级,保险行业需求增长,零售金融快速发展;公司层面,保险产品回归本源,业务转型加快;公司互联网客户流量引入和代理人数量增加促进收入规模提升。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四大上市险企中,平安前九个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1.3%至4714亿元;人寿前九个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6%至4500亿元;太保前九个月原保险业务收入增22.40%至2311.29亿元;而新华前九个月保费收入同比下跌3.8%至898.4亿元。

海通证券发表研报称,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提升了保险消费的发展空间。中国人均保费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未来保险行业保费的增长将会是GDP的增长和保险深度的提升的乘积效应,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十年内看不到天花板。

从2017年的数据看,寿险保费收入增长仍旧强劲。2017 上半年,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6.0%。尽管增速同比下降约 20 个百分点,该增长依旧可观,原因在于家庭财富积累和消费者对人身及健康保障的需求和保险意识提高,以及“十三五”计划旨在促进保险渗透率及保险密度。在上市寿险公司中,上半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平安38.7%,太保34.4%,太平29.8%,人寿18.3%。新华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 13.8%,主要由于银保渠道趸交保费大幅收缩约 200 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上市寿险公司向个险渠道、期交业务及长期保障型产品转型的成效显著。新华转型较晚,但是在新一届管理层领导下,正逐步缩小与同业的差距。就上市同业平均而言,代理人队伍自 2016 年末以来增长 56.9%。新华保险代理人队伍扩张幅度最小。2017上半年,首年期交保费增长最快的保险公司为太保及平安,其代理人队伍增速也略高于同业。续期业务已成为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且占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的一半。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及中国太平上半年续期保费同比增速超过 30%。由于业务结构优化,上市寿险公司录得强劲新业务价值增长,其中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增长 59.0%,中国太平增长63.4%,中国平安 46.2%,中国人寿 31.7%,新华保险 26.4%。

第三,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寿险行业长期利好。虽然保监会出台的 134 号文进一步限制短期储蓄型产品销售,寿险公司明年尤其是开门红阶段保费收入将承压。然而,由于上市寿险公司大多专注长期保障型业务,因此对于上述监管带来的不利影响抗压性较强。

长远来看,寿险行业回归保障型业务的本源,将使得行业竞争格局更为健康,寿险巨头或借此机会强化优势,从激进的保险公司手中收复失地。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