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泰勒:不止是“泰勒规则”

作者: 智通编选 2017-10-21 17:27:42
如果泰勒成为美联储主席,那么将会把他的学术声望也带到美联储。市场也预计,他的政策将会更加鹰派。

本文选自“华尔街见闻”。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表示,他考虑让现任美联储理事Jerome Powell和斯坦福经济学家John Taylor都在美联储担任重要职位。此前,有媒体认为,如果泰勒成为美联储主席,那么将会把他的学术声望也带到美联储。市场也预计,他的政策将会更加鹰派。泰勒认为美联储应加息至5.74%,远高于目前的1%-1.25%。也因此,他被解读为一个“大鹰派”。

在笔者看来,直接给泰勒贴上“泰勒规则”的人物标签是泰勒极大的不尊重,直接将其政策主张化简为“泰勒规则”一条铁律令人匪夷所思。

著名经济学家John H.Cochrane在其博文中重新“定义”了他的朋友约翰·泰勒:

John is, quite simply, the top monetary economist of his generation. He understands the theory, he understands the empirical work, he deeply knows the history. He took the baton from Milton Friedman.

约翰是在他那个时代顶尖的货币经济学家,他理解货币理论和实证工作,同时了解历史,接过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衣钵。

After it became clear that central banks could not operate by controlling the quantity of money in the 1980s, they went back to interest rate targets. But standard monetary doctrine said interest rate targets could not work. (Friedman 1968 is classic on that.) John's "rule" describes how interest rate targets can, and should work. John's work here is not high tech math, but very transparent and intuitive.

在1980年代,央行通过控制货币量进行政策操作被证明为不可行的,于是重回了利率目标,但是,传统的标准货币正统理论认为利率目标不可行,弗里德曼就持有这种主张。但是,泰勒规则却证明了利率目标可行。虽然泰勒规则不是高深的数学公式,但却透明而又直观。

所谓泰勒规则,即在通胀目标的政策框架内考虑通胀和失业率缺口(即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计算后的名义利率水平。不同形态的泰勒规则实际上就是给通胀缺口和失业率缺口的不同赋权。分解来看,泰勒规则的等式的核心层其实还是费雪方程式,即i =π +r*,在基于此方程式的基础上纳入了菲利普斯曲线的两大维度通胀与失业率。

对于央行而言,规则不是死的。这也是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和即将离任的费希尔的观点:

在2015年11月,美联储监管及现代化法案(Fed Oversight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Act of 2015 or the FORM Act of 2015)一度引发争论,这个法案要求美联储基于(参照)数学规则制定利率政策的立法法案,耶伦一封致众议院议长Paul Ryan和少数党领袖Nancy Pelosi的信件中表示这将“严重损害美国经济”。笔者找到了这个法案的原文,这个所谓的数学规则其实就是……泰勒规则!

blob.png

耶伦在此后也表示升息过程不会是机械的。

我们再来看费希尔,他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You can’t expect the Fed to spell out what it’s going to do,” Mr. Fischer said. “Why? Because it doesn’t know.”

你不能让我们先剧透我们将做什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儿呀!

“We don’t know what we’ll be doing a year from now. It’s a mistake to try and get too precise.”

把话说太死可不好!

“If you give too much forward guidance you do take away flexibility,”

如果前瞻指引太多太明确那你就没有政策灵活性啦!

也因此,泰勒规则被市场被解读为泰勒必为鹰派的理由,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结论下得有点太过于鲁莽。笔者再次引用Cochrane在其博文中的说法:

约翰的伟大贡献是“泰勒规则”。但却因此而遭到不公平地对待和诽谤——人们认为他希望将美联储政策与机械的数学公式联系起来。这些人应该好好听听泰勒是怎么描述泰勒规则的。

约翰描述他的规则是如何运作的——它大概就像你可能向你的配偶所宣布的“规则”:我将在晚上六点钟到家吃饭。你们两个都明白,如果交通不好,如果老板突然要求加班,如果学校里的孩子遇到了麻烦,你会迟到。但规则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协调期望。你的配偶会形成自身的预期,而你也有实现你6点到家的驱动力。他或她将需要为对预期的偏差提供解释,但合理的偏差是游戏的一部分。

事实上,货币政策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稳定预期,而泰勒绝不会做一些戏剧性的事情来扰乱这种预期,事实上,泰勒规则本身对过去的利率水平给予很大的系数,因此,这也意味着利率会缓慢地变化。

选择美联储主席的过程不是对利率的方向投票!

事实上,联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也绝非单单是加息进程那么简单,缩表(准备金规模)、金融监管、独立性问题都有可能给新的联储主席带来挑战。因此,市场仅仅关注泰勒规则创始人是个鹰派这一点大做文章,实在是不够明智。

然而,笔者也有自己对泰勒的担心,因为泰勒确实对准备金量感到非常敏感,而且这种敏感犯了一些错误:

"When the economy begins to heat up, the Fed will have to sell the assets it has been purchasing to prevent inflation. If its asset sales are too slow, the bank reserves used to finance the original asset purchases pour out of the banks and into the economy."

当经济开始好转,联储将不得不出售资产以避免通胀。如果资产出售过慢,创造的准备金将涌出银行体系并涌入实体经济。

泰勒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混淆了银行准备金和银行信贷创造的先后机制,银行是无法将准备金贷出给私人部门的。你只能说充裕的准备金增加了银行放贷的驱力,但是准备金本身是无法融出给私人部门的,也不存在pour out of the banks这种说法,准备金只能在准备金市场流通,不存在银行把准备金融出给A公司,A公司就拿去实体投资这种机制。

泰勒早年对QE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评论也错得比较离谱,比如在这篇文章(The threat posed by ballooning Federal reserves)中:

blob.png

事实情况是美国并没有在联储资产负债表极为庞大的情况下出现高通胀,笔者认为,泰勒若当选可能对缩表进程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而非利率走势——泰勒对银行准备金量特别敏感,他支持联储维持极小的准备金量,并不对其付息。而现有的联储利率下限体系中,是对准备金付息,且维持了较大规模的准备金量的。而缩表完成后总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量实际上也取决于联储的合意准备金量。因此,泰勒的偏好可能会影响联储缩表的进程。(编辑:姜禹)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