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房地产供给侧逻辑持续演绎 关注优质央国企及头部民企

明年需求市场有望逐步企稳恢复,同时也可期待更多政策释放,因此当前具备融资优势和土地储备的房企有望在2023年迎来更多的成长空间。

智通财经APP获悉,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房地产供给侧逻辑持续演绎,关注优质央国企及头部民企。即使行业基本面下行,但22年以来部分国央企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优异,市值依然创新高,拿地战略5年来首次成为股价表现核心变量。明年需求市场有望逐步企稳恢复,同时也可期待更多政策释放,因此当前具备融资优势和土地储备的房企有望在2023年迎来更多的成长空间,建议关注相关央国企和少数头部民企。

重点推荐:1)A股开发:华发股份(600325.SH)、建发股份(600153.SH)、招商蛇口(001979.SZ)、滨江集团(002244.SZ)、万科A(000002.SZ)、金地集团(600383.SH);2)港股开发:华润置地(01109)、中国海外发展(00688)、龙湖集团(00960);3)物管公司:中海物业(02669)、保利物业(06049);4)转型房企:华联控股(000036.SZ)、鲁商发展(600223.SH)。

华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行业: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但修复裂痕尚需时日

202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居民杠杆率稳步下行,监管部门表态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该行认为后续政策空间可以抱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但行业和企业修复尚需时日。2022Q1-3新房市场均延续21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趋势,新房累计销售额同比-26%,改善型需求成为主流。二手房相对更具韧性,已率先开始修复之旅,房价仍处于下行区间,但核心城市坚挺。库存层面,狭义库存绝对量持稳,但去化率重回高位。土地市场热度成交量收缩,长三角等区域土地出让占比提升,个别地方政府通过提升推地质量、取消限价等措施鼓励投资。

政策思路:三个托底—稳需求,托信用,保交楼

稳需求:年初至今,各地方政府政策放松频次明显增多,因城施策力度不断加大,逐渐向高能级城市蔓延。政策呈现如下特点:逐步解放主流城市限购区、优化“认房又认贷”政策、房贷利率加速下行、存量房政策多管齐下、“因城施策”与租赁、生育等国家导向结合;托信用:以信用保护工具、中债增信为代表的融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彰显对民企最后护城河的坚守;保交楼:这是供需两端稳预期、稳信心的关键环节。7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密集举措,专项借款有望成为纾困活水。郑州作为纾困样本城市,三季度以来持续推进项目实质性复工。

2023年核心判断:2个视角看待需求和投资

2023年房地产行业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该行基于保守(政策保持当前力度)和积极(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两个预期来展望。保守预期下,该行假设行业沿着当前的政策框架前行,预计明年销售面积、销售额、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以及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9%、-3.9%、-17%、-5.1%、-10%和-6.3%,积极预期下,经济不确定性消除,将带来销售投资的修复提前,该行预计前述指标同比增速分别为5.6%、6.6%、-15%、-1.8%、0%和0.3%。

企业:国进民退格局进一步演绎,物管承压而代建新兴

2022Q1-3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降幅在4月创出年内最大值后震荡修复,9月收窄至30.7%。国企销售复苏明显优于民企,且两者的差距持续拉大。整体融资环境未见明显改善,2022年以来再次出现净偿还。央国企相对民企的融资优势仍在进一步凸显。拿地策略上,民企投资进一步收缩,地方城投平台加大托底力度,龙头房企拿地愈发谨慎。建设类央国企拿地积极。受地产下行、经济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22H1上市物管公司规模扩张、财报表现、多元服务等方面的情况不甚理想。央国企业绩和估值同样优于民企。代建业务方面,多重催化下规模加速扩张,该行认为未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风险提示:疫情、行业政策、行业基本面下行、部分房企经营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