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鹰”还能飞多久?

作者: 美股研究社 2022-07-10 07:30:26
6月加息75基点之后,有分析师认为美联储是在提高加息的速度,6月会议纪要的字里行间似乎也证实了这个观点。美联储似乎进入了「应激状态」。那接下来又会有何反应?

当地时间周五(7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显著好于预期。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6月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37.2万人,高于预期的26.8万人;失业率维持在3.6%,与预期一致。

分析师Reade Pickert写道,本次非农是美国就业数据的又一个强劲增长,凸显出就业市场的韧性与经济前景的黯淡形成鲜明对比。

贝莱德分析师Jeffrey Rosenberg也认为,这份非农报告将巩固美联储在7月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

非农报告公布后,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有所增加。美联储互换利率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终端利率将升至3.58%。

根据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该行在7月27日会议上加息75个基点概率达到了95.4%,而另外4.6%的概率是加息100个基点。

图片

如果经济衰退,美联储的「鹰」还能飞多久?

6月加息75基点之后,有分析师认为美联储是在提高加息的速度,6月会议纪要的字里行间似乎也证实了这个观点。美联储似乎进入了「应激状态」。那接下来又会有何反应?

很明显,大幅加息是美联储对5月通胀数据高于预期的下意识反应。也许大家都还有印象,就在6月FOMC会议前几周,「加息75个基点」这个议题甚至都没有拿到桌面上。

加息预期在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报告发布之后大幅升温。在报告发布之前,市场广泛预期美联储6月和7月加息50个基点。在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发布后,观点马上转变为:6月和7月很可能会加息75个基点。

美联储本希望通胀在今年春季已经见顶,但随着CPI出人意料地飙升,美联储感到有必要加大加息幅度。为什么?因为他们突然开始担心美联储的公信力。

多位委员认为,FOMC当前面临一个重大风险——如果公众开始质疑美联储政策立场的决心,那么高通胀可能会变得根深蒂固。

换句话说,美联储就像是在上学的孩子,担心着如果自己不强硬一点,别人就会把他当弱鸡。问题是,美联储的的确确不是一个「硬汉」——市场很担心它能不能兑现说过的「空头支票」。

会议纪要表明,FOMC预计7月将再次大幅加息。

但美联储也遇到了难题,利率已经非常接近极限了。如果利率继续走高,完全有理由相信经济会完全崩溃。在2019年,利率最高去到2.5%。那时,经济不稳,股市崩盘,美联储立即恢复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说2.5%的利率特别高。)2019年,美联储三次降息,甚至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恢复了量化宽松政策。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美联储如今会在债务增加的情况下将利率推高至3%或3.5%?

图片

美联储似乎处于「应激状态」,没有长期计划。分析师猜测,如果看到6月CPI数据有任何缓解,美联储会发出信号表明他们的政策已经「足够紧」。通胀确实有可能已经消退了一点。由于预期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下跌,尤其是石油价格,这能缓解经济的一些价格压力。

但如果美联储重新转向降息和量化宽松,这种缓解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说到量化宽松,美联储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一切有关缩表要做的事。FOMC的量化紧缩(QT)政策已于6月开始,但力度聊胜于无。

在QT的第一个月,美联储想方设法,资产负债表只减少了不到1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持有量实际上增加了超过10亿美元。

因此,尽管美联储的基调看起来很「鹰派」,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旦真的需要实打实地「鹰」下去,情况可能真的就十分糟糕了。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直在四处奔波,坚称经济足够强劲,可以应对加息。

那就看看美国经济的实力——家庭的财务状况非常稳健,他们仍然有很多盈余的储蓄,这些储蓄是因为没法出行旅游攒下来的,以及一些财政津贴。企业也是如此,违约率非常低,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现金。劳动力市场也非常强劲,平均每月仍有非常高的就业增长。总体而言,美国经济能够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些信息都是鲍威尔告诉我们的,他也同样告诉我们通胀「很快」就会消退。

所以,这些信息可信吗?

亚特兰大联储已将其第二季度GDP预测下调至-2.1%。这意味着自今年年初以来,经济一直在萎缩。

回到那个紧迫的问题——如果事实证明,美国真的处于经济衰退之中,美联储鹰派还能「飞」多久?在经济下滑和通胀看似降温的情况下,美联储是否愿意降息50或75个基点?

分析师不认为美联储会继续「鹰派」下去。那么,正如美国投资达人Rick Rule所说,美联储怕是会在这场通胀斗争中临阵退缩。正处于「应激反应」的美联储,很有可能会降息!

本文编选自“美股研究社”;智通财经编辑:黄晓冬。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