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两部分:回顾和展望。
2015年以来的关键词:药审改革,医保局,CXO,PD-1,医药基金,外资流入,疫情
2015年以来医药表现非常好,2017年开始渐入佳境,每年涨幅排名稳定在前三分之一,像CXO这种细分行业连续传出新高,以至于人人都能给你讲两句。
政策层面三大脉络:
1)以2015年药审改革开始,核心的变化是审评速度提升,解决了2007年以后的药审便秘症;药品上市的速度大大加快;
2)从2015年卫计委主导第一次新药谈判进医保小试牛刀,到2018后医保局主导大范围谈判,创新药快速进入;
3)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后,作为唯一超级大买方对成熟仿制产品(不论药还是械)做了重重围堵和杀价,哀鸿遍野。
产业层面三大脉络:
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批混迹在欧美大药企的60后寻找职业方向,2010年前后回国成立大批biotech公司,经过5-10年的积累,叠加药审改革,他们的产品在过去几年逐渐浮出水面;
2)2014年两个PD-1产品K药和O药上市,把肿瘤免疫治疗推向热潮,2018年底中国第一个PD-1单抗上市,到20年底4个国产产品销售额达到80亿;
3)16年凯莱英(06821)上市,17年昭衍新药(06127)上市,18年药明康德(02359)上市,19年康龙化成(03759)上市,讨论和研究逐渐增多,海外医药研发和生产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脉络逐渐清晰。
疫情:2019年底武汉爆发疫情,在对数行业受损的情况下,部分医药公司迎来业绩大爆发:第一波手套,英科医疗(300677.SZ)利润从19年的2亿爆拉到20年的85亿;第二波:检测试剂,东方生物(688298.SH)利润从19年的9000万爆拉到20年的20亿。
第三波:疫苗,智飞生物(300122.SZ)前三季度新冠疫苗利润估计50亿,科兴生物(SVA.US)有推测500亿;第四波:药品链条,凯莱英披露接单五六十亿,药明康德预计更高。支持后三波的上游研发和生产用的试剂,辅料,药械也受到拉动,诺唯赞(688105.SH),义翘神州(301047.SZ),诺唯赞20年业绩大爆发。
资金层面:与政策,产业和股价共振,大量资金涌入医药,医药主题基金从2018年底不到600亿,增加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接近3200亿;外资从2016年配医药,2018年后加速流入,持有医药资产的规模2016年从不到100亿,增加到2021年接近3000亿。
长周期展望,关键词:老龄化,创新出海,制度红利结束;
49年以来第一波婴儿潮即将步入60岁,老龄化加剧,“以后的形势越发严峻”,对医药的需求更加加剧。
医药人,言必称老龄化,但老龄化带来的需求是量的需求,根据公式 量×价=销售额=人们收入的多少,在人们收入增速锚着GDP进入中速增长后,快速增长的量的需求,注定了价的内卷,结构性演变不可避免。国内注定内卷的条件下,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就在眼前——出海。
创新出海的光,尽管微弱,但是已经能看到希望,这注定是一条有大机会长期渐进的路,康弘药业(002773.SZ)倒下了,开拓药业(09939)倒下了,未来也有很多倒下的,但胜利必将属于我们,长周期看,这条路一定能走通,也一定要走通。
一定要走通,是因为制度红利走完了,2015年以来的快速审评,让已经有在研产品积累的国产企业获得巨大制度红利的同时,后来者快速跟进,更重要的是进口企业的产品也快速进入国内,肉眼可见的未来大多数创新方向都会卷起来,从蓝海卷成红海,这一波制度红利结束了,制药企业长期成长的必须依靠真创新。
2022年展望,我们的环境:DRGs,Omicron,Tom cotton和分化的市场
随着药审逐年提速进入常态,创新药谈判也到正轨,仿制药和器械国家和地方谈判有效展开,药审和医保方向的改革基本完成,这也是相对比较最容易做的。
下一步就要走到医疗端,主要是公立医院,未来3-5年的核心关键词是DRGs;如果从商业角度看,似乎没有那个商业实体有医院那么复杂:
首先,医院卖的产品和服务,SKU居多,标准化程度巨底;其次,医院和他的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巨大;最后,影响的人群巨大。这造成这里的改革最难,不能急,出一点问题,就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患者可不像药企那么皮实抗造。
DRGs,简单说就是同一类病支付标准用同一个支付标准,花冒标了医院自己兜着,比如某病住院,支付标准100块,医保给70块,患者掏30块给医院,医院给病人治花了90,那么就落下10块在自己口袋,如果花了108块,那么就亏8块自己兜着。这个操作的核心是药品,耗材都成了医院的成本项目,医院有动力节省了,从这个逻辑出发,整体上是趋于内卷的,但内部一定不乏结构性机会。
对疫情目前我看到的信息结论比较清晰:
1)Omicron的传染力很强,未来大概率是和delta并行的主流病毒,但是危害不大,对肺部的感染力和致死率都弱于delta。
2)疫苗如果按照原来的打法肯定不行,必须加强针,加强针对Omicron还能抗。
3)目前药里面就辉瑞(PFE.US)的是“人民的希望”,其他的都不太行,辉瑞这个对国内企业拉动机会也最大。
去年12月15号, CXO和生物医药企业集体大跌,主要是一个说法,FT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16日将把部分中国公司列入实体名单,其中包括一些涉及生物技术的公司”,最后16日名单出来发现都是军科院医疗相关的研究所,虚惊一场。
但是通过这件事,大家开始关注美国对华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态度,他们主要关注两方面:第一,害怕药品供应链掌握在中国手里,就在最近联邦议员Tom Cotton提了个方案歌词大意如下:
第二,跟其他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行业一样,他们担心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伤害美国利益。所以在明年会不会有更多的“虚惊一场”?
过去几年,由于医保局的围追堵截和产业变化共振,在医药细分行里,可投资或者投资者认为可投资的范围在不断收缩;同时在市场风格上这几年赛道投资大行其道,这就造成这么一种局面:
尽管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不到35倍,但是内部分化巨大;尽管整体上投资者手里的医药股比例已经不高,但是都集中在少数企业身上,之前我总结过二季度基金持仓,有的在闹市无人问,有的在深山有远亲,可以说是非常极致,那这种情况会继续极化吗还是会有回转?
2022年的展望,机会在哪里?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我自己觉得这种估值的极端分化,持股集中度的极端分化很难持续,或者说很难有超出平均的收益机会。可以往一些二线三线的公司里去找机会,把心态放平,细致地看看这些里面有变化的公司。可以向过去受到政策压制的公司堆里找一找,找那些政策影响已经基本出清,自己增长还行或者有点新业务新变化的,类似恩华药业(002262.SZ)和华东医药(000963.SZ)这种公司。
这是一个大思路,里面应该有丰富的机会,最近暴涨的中药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行业长期不受重视,估值低,一些OTC中药本身业务还不错,最近又有一些政策加持带来变化。
创新药的Gartner曲线
Gartner曲线也叫技术成熟度曲线,曲线形状和说明如下:
我们把这个曲线套用在国内创新药企业投资身上(尽管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大致可用),17年到21年初是创新药向过高期望的峰值B点,鸡犬升天,然后随着内卷化浮出水面,大家的心里开始凉凉,从B点往泡沫化的方向去走,现在已经到C点了吗,还是需要再走一段到C点,不好判断,但是大方向上明年应该有C点的出现,对于一些本身资质好能看长的公司一定会有好机会。
新冠小分子药产业链:第一波手套,第二波:检测试剂;,第三波:疫苗;现在到第四波了:应该沿着药品链条去找找。
仿制药制剂出口:这个方向目前就三个公司华海药业(600521.SH),普利制药(300630.SZ)和健友股份(603707.SH),不受国内政策影响,沿着全球产业链往上爬坡还是有机会。
基因和细胞治疗方向:小分子,大分子之后,一个大方向,产业和市场热情非常高涨,有产品型公司还有一些CXO,但总体可选的公司不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桥海豚投研”;智通财经编辑:赵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