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姜超:利率全面提高 超储历史低位

作者: 智通编选 2017-05-13 12:42:45
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5月12日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的结论是:利率全面提高,超储历史低位。

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5月12日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的结论是:利率全面提高,超储历史低位。

blob.png

贷款利率全面提高。央行公布1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去年4季度大幅上升26bp至5.53%;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上升19bp,票据利率上行幅度高达87bp,房贷利率上升3BP。1季度金融机构超储率大降至1.3%,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反映流动性趋于紧张。

blob.png

货币操作“削峰填谷”。央行指出长期性、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容易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大起大落,有时出于“填谷”的目的会以较大力度持续操作,有时出于“削峰”的目的会持续停做或净回笼流动性,这些都是正常的操作安排。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 7 天期为主,MLF 操作将以 1 年期为主。

blob.png

“缩表”不意味着收紧银根。央行在专栏中对2、3月份的央行“缩表”进行了解释,2月缩表主因是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春节现金需求先增后减,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先扩后缩;3月缩表则是因为财政存款投放加快;此外商业银行预防性流动性需求变化也产生影响。所以中国央行“缩表”并不意味着收紧银根,也不宜与国外央行进行对比。

blob.png

经济向好有周期性因素的作用。央行在专栏和报告中还对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经济近期向好既有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功劳,也有周期性等因素的作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增长、防范资产泡沫和促进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较多挑战。

通胀预期有所回调。央行1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后,未来物价指数较上季下降了 6.1个百分点。但非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对CPI产生一定推动作用。此外,GDP 平减指数涨幅扩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仍然较高,仍需要密切关注通胀走势。

去杠杆、防风险继续。央行解释1季度上调政策利率一方面属于随行就市,不宜与加息划上等号,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一阶段,央行提出要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债券非标萎缩,贷款依旧多增——4月金融数据点评

5月12日央行公布2017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4月新增社融1.39万亿,同比多增6133亿;M2增速由3月的10.6%降至10.5%;当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万亿,同比多增5422亿。我们的观点是:债券非标萎缩,贷款依旧多增。

债券、非标大幅回落。4月新增社融总量1.39万亿,环比少增7000多亿,同比多增6133亿。其中对实体贷款新增1.08万亿,同比多增5164亿;金融去杠杆压缩非标增长,表外委托、信托贷款、票据融资仅新增1770亿,大幅走弱;债市利率飙升令企业债净融资仍维持在435亿的低位。债券、非标锐减的情况下,信贷成为社融主要方式。

blob.png

信贷同比高增。4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1.1万亿,同比多增5422亿。其中居民中长贷微降至4441亿,增速仍不低,但地产销售降温以及监管趋严未来会继续向房贷传导;4月地方债对信贷冲击减弱,再加上贷款对发债、非标形成一定替代效应,4月非居民中长贷增长5226亿。

blob.png

社会加政府融资回落。虽然4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多增6133亿,但4月份政府融资大幅萎缩、同比下降7187亿,因而加总以后的社会加政府融资依然同比少增,而且是连续第二个月同比下降,总融资余额增速也从上月的15.3%继续下降至15%。

blob.png

经济增速趋降。本轮经济反弹的重要原因是15年以来的债务置换和地产繁荣增加了实体融资需求,但今年以来债务置换大幅减量,而地产调控也日趋严厉,社会加政府融资持续萎缩,也意味着后续经济增速将持续回落。

blob.png

M2、M1增速续降。尽管贷款增速好于去年同期,但4月财政存款季节性回升,央行去杠杆收紧基础货币,M2同比微降至10.5%。4月M1增速继续回落至18.5%,主要是受地产销售降温、金融去杠杆影响,未来这一趋势仍会延续。

blob.png

货币维持紧平衡。4月以来经济高位回落,通胀预期显著缓解。但当前政策重心在于金融去杠杆、防风险,央行在2、3月份对存款类公司债权收缩近1万亿,3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降至1.3%的历史低位。央行4月投放适量货币稳定资金面后在5月初又快速回收,维持货币紧平衡的态度依然未变。(编辑:陈嘉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