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01658)步艳红:回归代客理财本源是银行资管的方向

作者: 智通编选 2017-05-10 11:55:59
中国邮储银行(01658)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表示,无论是银监会出台严格的银行业理财管理文件,还是来自外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客户争夺之战,其核心都是倒逼银行的资管业务回归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

编者按:

近期,新浪财经推出访谈栏目《资管会客厅》,邀请数十位银行资管业负责人,分享他们对未来资管黄金十年的最新观点,其中一期栏目采访了中国邮储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央行观察研究员李朝霞就此采访内容撰写了本文。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管业务)应该说是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进化而来。2004年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元年,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客户优势、网点优势、资金优势等各种天然优势,使得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截止到2016年底,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已达30万亿,占全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12%左右,超过整个资管市场规模的二分之一。资管业务的这种快速扩张必然会引起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

随着银监会印发《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银行资管业务不仅面临着来自市场同业机构的竞争,同时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在小额贷款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市场的不足。另一方面,居民的理财需求日趋个性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制度红利开始缩小,商业银行不得不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资管业务自然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窗口。

近日,中国邮储银行(01658)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表示,现在监管新规由“一行三会”出台框架式的指导意见,总结起来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去”就是去通道、去杠杆、去套利,“降”就是降影子银行的规模,“补”是补监管漏洞,这种大一统的监管体系有助于规范监管套利行为。

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

无论是银监会出台严格的银行业理财管理文件,还是来自外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客户争夺之战,其核心都是倒逼银行的资管业务回归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商业银行的资金和客户优势相当于哑铃的两头,而资管业务是连接资金和客户的桥梁,资金和客户的这种天然优势是券商、基金不能比的。客户需要银行从众多的理财产品中选择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商业银行需要将客户进行细分,以满足客户精细化的理财需求。

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转型之道

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必须进行主动转型。我们可以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产品设计两个方面来考察资管业务的转型。内部来看,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控水平,注重防控流动性风险,建立表内和表外的防火墙;外部来看,商业银行资管应该向公募基金的方向转型,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风险、人群、市场环境变化等多维度因素。

2017年资管业务关键词——创新

创新与挑战并存,创新大于挑战。权益类投资与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会不断深入,资管业务的创新也是要根据实体经济的特点和痛点来开展,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财富保值增值产品,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融资产品。同时银行要不断研究新的理财产品,从各个角度进行创新实践,把控好资管业务的风险,由创新驱动发展。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我们现在比较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银行业理财新规的出台,您觉得会对整个资管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步艳红:这几年资管行业确实是在杠杆、监管套利这方面走的力度有点大,现在监管新规由“一行三会”出台框架式的指导意见,我总结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去”就是去通道、去杠杆、去套利,“降”就是降影子银行的规模,“补”是补监管漏洞,这种大一统的监管体系有助于规范监管套利行为。

我们认为新规是需要拥护和赞同的,这有助于资管回归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这样的本源上去。资管业务的发端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财富管理端来看,客户有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从企业融资端来看,资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和产品体系。权益类融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一个资本占用的成本,而这个成本不能转移给实体经济。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又要满足实体经济降杠杆的诉求,因此只能发挥资管领域的资源,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模式进行匹配。

新浪财经:银行业理财新规的出台会对资管业务产生哪些挑战?

步艳红:不可否认,新规的出台会对资管业务产生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所有的资管都要向基金的方向转型,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型,而预期收益型的理财产品银行没有办法打破刚兑,因此要提取风险准备金。因为没有办法打破刚兑,刚性兑付的话会侵蚀表内利润,这样表内和表外的栅栏防火墙就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整个产品架构的设计面临着挑战,像券商、信托,还有基金,他们发产品的方式和定位是通过募集去配置的方式,而银行基本上是传统的存款变理财的方式,这样银行就存在着产品和资产的期限错配。我们认为最好是给一个过渡期,通过央行的这个宏观审慎的监管和调控,来降低影子银行负面的那些影响,同时也使得所有的机构从盈利模式的盲目扩张转移到服务客户的本源上来。

新浪财经:您认为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优势是什么?

步艳红:我想是这样,所有的商业银行,如果是和券商基金比的话,其实有两块应该是它传统意义上比较强的,一个是大部分的银行资管都是脱胎于金融市场部,就是它就是做固收传统起家的,所以说这块肯定是它的一个强项。因为很多的债权投资、固收的投资,都是基于他自己的客户发展起来的,所以说他的风控能力、投资的收益能力,我认为可能不差于券商。再有一块,就是非标。通过信托投资,委托贷款就可以把这个融资给到客户手里面,但是又没有占到央行管控的信贷规模上面。总之银行的最大优势是基础客户元丰富、风控体系完善。

新浪财经:我们知道邮储今年是成立10周年,也刚刚在H股上市,您能跟我们谈一下邮储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历程吗?

步艳红:邮储银行是10年的历史,理财业务也应该是10年的历史。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在外币,通过存款的方式,就是变相理财的一种方式,给客户推出外币的这种理财产品。2007年3月份银行成立以后,我们马上去银监会正式申请理财牌照,我们大概是在2007年12月26日拿到了银监会批的理财牌照。所以说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其实理财业务也有10年的发展历史,银行整个也是同步的发展。

在没有成立银行之前我们创设产品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从2008年一直到2012年,当其他银行大规模在金融市场部发展理财业务时,我们行并没有赶上这波高速发展的机会。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可能规模只有两三百亿,和其他银行是1/10数量级的一个比照。到了2013年,正好是整个机构改革,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一个部门,然后专门成立自己创设产品的这种业务部门负责理财业务。

新浪财经:邮储银行资管业务已经有了10年的发展,您能跟我们谈一下邮储银行资管业务未来发展的规划吗?

步艳红:邮储银行资管部成立以后,应该说这几年确实还是一个快速发展,基本上每年翻番。事实上虽然说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因为它基础相对的弱一些,所以说通过这几年的追赶,应该说目前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和发展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基本上在规模、客户的体量上面能够基本上持平。

我们行保本理财基本上是没有发展的,主要是表外理财,表外理财的规模在2016年年底和几家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的规模差不多,像光大、兴业、交行、民生,大概1万亿左右。但是和第一梯队,比如工行、招行,就是他们可能还是2万亿梯队的数量级,还有包括可能有几家是在一万五六的,有那么两三家,我们基本上属于第二梯队。

我们行最开始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的能力相对弱一些,所以一部分是大量的通过表外的方式来配置的。随着银行发展轻资本业务的诉求,注重在资管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我们可能在自身的配置能力上也有稳步的提升,所以说也是市场的一个变化,还有我们自身的一个变化,我们在逐步提升自己的投资和配置资产的能力。

新浪财经:今年或者说未来几年中,邮储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和权益类投资方面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调整?这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步艳红:资产证券化和权益类投资,我认为可能未来在一两年内还会不断的再深入和深化,为什么呢?因为像资产证券化可能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每一年或者每一个阶段底层资产选择和行业的轮动其实都是有差异的,就是说可能每一年他的主题和创新的点都不太一样,只是就是说他都叫资产证券化,我们可能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投资人的需求,不断的丰富整个资产的类型。产品的形式我觉得可能也是会根据监管的要求,不断的去创新,方向我认为,这一两年我们可能没有重大的偏离。

对于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权益类的投资,我们会从产业基金到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融资方向扩展。由于我们有对产业领域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在综合化权益类融资或者说上市公司的定增、再融资、股质再融资方面会更深入。

对于资产证券化,过去更多的是以信贷、非标的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未来我们认为企业应收账款也会慢慢地资产证券化,这样就会服务到实体经济上面去。比如去年,可能很多的房地产他们的REITs,包括和房地产相关的商业地产,有很多的技术资产涌现出来,他们也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这样的大平台去盘活它的存量资产,然后丰富它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形式。还有包括最近这两年涌现出来的大的零售端的,包括P2P,也包括消费金融公司,还有金融租赁公司等等的这些融资主体,也会把更多的金融资产拿出来,作为ABS新的创新形式,这其实都是在推动整个融资市场不断的前进。

新浪财经:权益类会占到咱们总资产管理金额大概百分比是多少?

步艳红:我们目前的占比还比较小,因为很多的基金签了以后投放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去年只是说签约,可能量还比较小,因为项目的选择也是逐步的要慢慢起来,包括央行的一些股改,还有一些并购,都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推进的,他的退出可能也是需要经过两三年和三五年的退出,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说,通过前年和去年也都是刚刚开始布局,因为包括国家级的基金基本上要酝酿一年左右的时间才有可能做成,我们现在先把架子铺好了,可能未来两三年会围绕着这些去做综合化的融资,而权益类的,就是刚才说的,是所有的这些企业去杠杆他的一个诉求,和目前的债转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手段可能是相近的。

新浪财经:邮储银行在资管业务方面,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步艳红:对于我们银行来讲,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客户驱动发展的轨迹不太一样,可能我们行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零售存款储蓄端的利率市场化,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家银行对存款的定价空间其实差异会非常大了,各家银行会根据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的管控,然后去确定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定价策略。

随着利率市场化,可能更多客户有理财觉醒的意识,因为无论任何一款理财都要比存款的利率高,我们行因为是零售定位,大量的零售的客户如果你不给他提供理财的话,他就会流失到其他机构,到了其他机构可能通过理财的产品给他吸引过去了,虽然一部分是解决了表内的这种压力,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客户维护的手段。慢慢的我们银行就从传统做储蓄开始,也开始通过理财这种方式给客户提供产品。我们可能原来传统上的是代销其他的大理财的这种概念,但是随着公司客户融资需求的兴起,我们满足对公客户融资需求起来之后,我们可能也就把非标做起来了,债券和非标的,我想我们是和其他银行同样有竞争优势的。

那么还有一块就是,我们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为了适应整个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的宏观背景,我们重点在两个方向上做了突破,一个是资产证券化这一类的业务,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其实就是盘活存量嘛,就是有金融机构的杠杆、也有实体经济非金融机构企业的这种杠杆,都是资产证券化的这种方式,甚至就是说有一些基建类的项目、重大工程的一些项目,都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去体现,我们在这方面是大量配置了专业的人员,也和相关的,包括和交易所这方面保持密切的政策和信息的沟通。使得我们行在最近这两年,在资产证券化这个市场迅速崛起,目前已经应该在市场上排名前三位,应该在去年的时候排到第二了,我们整个配置。不光是配置,我们其实做了很多投行的工作,就是我们自己去设计产品,自己做风险切分,去找这种中介机构,然后包装、上市,然后我们自己还投一部分,其他的就是市场化去消化。这是一个方向,就是说我们顺着这个大的市场方向去做。

再有一块,为什么我们有这个实力?一个是我们其实认识的早,就是往这上面去配置资源。另一个就是因为我们确实是有资金实力,我们是重要的买方,为什么他们这些机构愿意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的投资偏好决定了这些产品能不能发行成功,我们的投资标准有可能是这些产品发行的标准。

再一块,权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其实从前年开始就已经通过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方式积极的参与到所有的企业,其实他也是一个去杠杆,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是债转股,事实上如果债转股是对盘活存量的一个概念,而并购基金是一个增量的同时去杠杆的一个方式。假设我们说可能“两高一剩”的这类行业,可能他需要债转股去把他存量的一些债权资产负债率降下来,使得他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美观,然后降低整个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一个我认为可能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的行业。

我们其实更多的是侧重在战略新兴的这些行业,这些行业要扩张可能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事实上他们也有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就是他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因为长期的这种负债成本高、负债率高,也要有降低资产负债率这样的需求,但同时他又要扩张他的这个资本规模,更多的可能就是通过并购基金的这种方式。大型的可能就是由国资委,还有发改委、财政部发起的有一些国有的层级比较高的这些基金。还有就是央企自身的,有投资运作平台的、有资本运作平台的一些大型的央企,他们也是通过这种基金的方式,扩展自己在产业领域的这种优势,然后进一步扩大他们在这个产业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上面的影响力。

新浪财经:您认为在资产管理业务这块,如何面对与互联网金融所形成的竞争格局?

步艳红:是这样,其实如果说单把这个P2P和银行的这个区分开的话,我认为应该处在不同的监管层面上,可能没有办法去做对比,也没有办法去同台竞技。

如果是比较金融机构的话,我想其实更多的金融机构都在利用互联网的这种手段去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品牌和产品的价值,包括现在银行通过这种P2P的方式、手机银行的这种方式,以及把理财嵌到不同的场景,甚至包括智能投顾这样的方式,来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财务管理的体验,我想可能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最终一个目的,就是满足客户最精细化的需求。

新浪财经: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概括今年银行业理财的这么一个趋势或者发展,您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步艳红:我觉得还是需要靠创新驱动发展,虽然创新这个事情每年都在说,但是创新的含义不太一样。

我认为还是要跟着实体融资需求的特点和痛点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实体经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资金来源端,通过机构投资人的投资能力和技术手段,满足他们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另一方面要和“三去一降一补”以及供给侧改革相联合,然后为真正的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融资服务、融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迎合了未来直接融资发展,又符合了今后产业转型过程中权益类产品的融资需求。我们作为机构投资人也要随着政策的导向去研究这些新的产品,然后把一些低效的和不太受融资人欢迎的产品,向新产品慢慢的转型,满足客户的需求。(编辑:姜禹)

本文来自“新浪财经”, 作者:李朝霞。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