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咖啡巨头星巴克(SBUX.US),中国茶饮行业能出现龙头企业吗?

作者: 国信证券 2021-06-07 10:50:00
全球咖啡赛道空间广阔,2019年收入规模超4000亿美金。

国际咖啡赛道:长坡厚雪孕育巨擘,细分龙头差异竞争

全球咖啡赛道空间广阔,2019年收入规模超4000亿美金。不仅孕育了星巴克这样市值超过千亿美金的行业巨擘,同时还催生了美国Dunkin、JDE Peet’s、Panera Bread、英国Costa、加拿大Tims、日本Doutor等各国不少连锁咖啡龙头,深挖其各自成长历程,差异化竞争和聚焦区域优势等发力,佼佼者市值也近百亿美金或超过100亿欧元,值得参考。

星巴克成功宝典:定位与效率统一,高效扩张筑护城河

星巴克通过积极打造第三空间,品牌定位与效率统一,单店模型优良,行业红利期资本助力规模化扩张,围绕顾客、员工、股东、社区等统一推动长期发展,数字化、供应链布局促转型,成为全球咖啡馆NO.1。目前在全球83个国家经营32660家门店,2019年营收/业绩265/36亿美元,估值溢价突出,上市29年股价涨400倍,最新市值达1320亿美金。

中式茶饮:可比肩咖啡的大赛道,品牌龙头势能初显

国内茶饮有望成为比肩欧美咖啡的优质赛道,市场空间超4000亿元,其中现制茶饮1000亿+,2015-2020年CAGR21.9%,增速领先;其中高端茶饮尤其高增长,未来3-5年预计CAGR30%+。基于对国内茶饮玩家的全图谱分析,产品、定位、区域、规模与模式等各有差异,中低端偏加盟,高端重直营,单店模型PK下龙头整体突出,高端品牌势能初显。

Z世代下:龙头品牌赋能、数字化、供应链筑护城河

区别于西式咖啡,国内茶饮现阶段发展突出特点:一看Z世代消费崛起带来品牌赋能和品牌运营全新要求,线上线下加速品牌渗透成为关键;二看国内数字化互联网高速渗透,倒逼茶饮龙头加速数字化底层架构重塑,以助长远发展;三看资本支持下行业进入加速迭代关键期,供应链整合,单店模型优化拓宽成长潜力,强品牌,夯基础,抢份额成关键。

投资建议:关注定位与效率统一,对标星巴克看茶饮龙头成长

国际咖啡龙头启示:好赛道下,星巴克(SBUX.US)定位与效率统一,单店模型优良,行业红利期资本加速扩张筑护城河;其他细分龙头则错位竞争谋成长。聚焦国内,Z世代消费崛起下,茶饮龙头依托品牌运营、数字化和供应链深化有望强化护城河。考虑国内茶饮规模系咖啡赛道的2倍,且未来高端现制茶饮快速增长黄金期,资本加持下,品牌强化,数字化与供应链助力,模型持续优化,对标星巴克国内布点,预计未来中高端茶饮龙头3-5年可上看1466~2221家,市场潜力大但龙头需自强。建议重点关注高端龙头喜茶、奈雪等成长潜力,其次关注下沉市场龙头蜜雪冰城等。

图片
图片

投资摘要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国际咖啡龙头成长借鉴:好赛道下,星巴克通过品牌定位与效率统一,单店模型优良,借行业红利期顺势而为,通过资本加速规模化扩张筑护城河,积极供应链深化和数字化布局应对挑战,上市29年上涨超400倍,最新市值超1000亿美金,表现卓越。其他细分龙头则错位竞争,紧扣区域特点,积极谋成长,其代表龙头市值也有望近百亿美金或100亿+欧元。

聚焦国内,Z世代消费崛起下,国内茶饮龙头依托资本支持,品牌运营、数字化和供应链深化有望逐步强化护城河。考虑国内茶饮规模系咖啡赛道的2倍,且未来尤其高端现制茶饮预计仍处于快速成长期,故在资本支持下,龙头通过品牌强化,数字化与供应链助力,模型持续优化,成长可期。对标星巴克中国目前重点城市1/3~1/2规模,预计中高端茶饮龙头中线空间或上看1466~2221家,建议重点关注喜茶、奈雪等未来成长(关注模型优化、扩张节奏及品牌强化),兼顾下沉市场蜜雪冰城的快速加盟扩张(关注扩张及对加盟商品控强化等)。

核心假设或逻辑

第一,茶VS咖啡:受众广,消费高频,兼具成瘾与社交属性,且国内茶饮尚为咖啡赛道规模的2倍,我们认为国内茶饮有望成为比肩欧美咖啡的优质赛道。

第二,消费升级,资本加速行业迭代,Z世代消费崛起下,国内现制茶饮赛道本身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具备孕育龙头公司的良好基础。

第三,产品差异,国内外文化和发展阶段差异,也会导致国内茶饮店龙头未来发展与前述国际咖啡馆相比,又呈现自身独有的特征。

第四,国内后续疫情持续防控良好。

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全球咖啡赛道,星巴克系行业巨擘,分析其成长历程及要素对国内茶饮龙头成长有突出借鉴意义。但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星巴克,也关注其他欧美咖啡龙头成长与表现,以期为分析国内茶饮龙头成长提供更多借鉴。同时,我们也聚焦当下,关注国内茶饮赛道与咖啡赛道的异同所在,重点关注现阶段国内茶饮发展的突出特色,并对国内现有茶饮龙头产品、定位、规模、模式、模型等进行全图谱分析,从而尝试分析国内茶饮龙头未来成长核心护城河,并参考星巴克中国的扩张布局等及国内茶饮龙头特色,推测国内茶饮龙头中长线成长空间。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第一,茶饮龙头顺利IPO上市,资本助力规模化连锁复制扩张;

第二,品牌模型持续优化,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成熟区域同店经营稳中向好;

第三,积极成功孵化新零售、新品牌等第二增长曲线等。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宏观系统性及大规模疫情等风险;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若管控不当可能影响品牌声誉;

第三,竞争激烈下,门店扩张可能低于预期或模型优化可能低于预期;

第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数字化、供应链等布局效果可能低于预期;

第五,资本化节奏仍待跟踪。

写在前面

国际来看,全球咖啡赛道宽广,龙头众多,且孕育出了星巴克这样的龙头巨擘。那么,星巴克成长背后核心护城河所在?哪些值得中国茶饮龙头未来成长借鉴?并且,除了星巴克,其他欧美咖啡龙头表现如何?其成长差异化特色是否也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国内茶饮赛道与咖啡赛道的异同所在?哪些基因可以供分析茶饮龙头时思考借鉴?哪些属于国内茶饮现阶段发展特色,可能对其龙头成长路径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鉴于此,我们尝试一是对国际咖啡赛道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其发展历程及核心驱动,看赛道成长变化对龙头企业成长影响,并尝试全面梳理欧美日本等代表咖啡龙头特色,看国际咖啡龙头差异化成长道路;二是由表及里重点分析星巴克的护城河及成长,以期为茶饮龙头成长提供更好地借鉴;三是聚焦国内茶饮赛道的特色与成长,关注龙头单店模型优劣;最后聚焦国内茶饮现阶段特殊,关注茶饮龙头的护城河和未来看点,并尝试对标国际龙头,展望茶饮龙头未来成长空间,以期为投资者提供借鉴。

咖啡赛道:长坡厚雪孕育巨擘,细分龙头差异竞争

全球咖啡赛道:历史悠久、受众广泛,空间广阔,产品升级助成长

纵观全球咖啡和咖啡馆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核心要点如下:

1、 欧美历史渊源下咖啡文化广泛普及,为现代连锁咖啡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群和消费基础,而赛道宽广又为龙头甚至巨擘诞生奠定基础。

2、 技术升级,产品丰富助力现代咖啡馆标准化连锁扩张(咖啡机技术提升助力标准化)。同时,行业龙头星巴克在资本助力、精准定位、规模扩张背景下,对上游产业链等整合推动本身也助力了咖啡馆行业规范蓬勃连锁发展。

3、 咖啡产品的品质升级及产品多元化扩容受众,咖啡社交文化体验的打造,尤其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打造,使咖啡馆不仅仅销售产品,而是销售生活方式,甚至跨国扩张中通过咖啡文化的渗透,从而符合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民的产品和社交需求,全面助力连锁咖啡馆的发展。

图片

具体来看,咖啡历史悠久且具备广泛的受众基础。咖啡作为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历史悠久,在13-14世纪在伊斯兰地区普及成为大众饮品,15-16世纪传入欧洲,此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先后出现咖啡店、咖啡馆。并且,一开始欧洲的咖啡馆就具备社交功能。如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成为“公开的思想交流地”,带来明显的社交属性,也使咖啡文化本身带有社交体验的基础。不过,咖啡早期因技术和制造流程因素相对口感欠佳,且制作相对需要较长时间,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连锁推广。

现代咖啡及咖啡馆发展历程:先后经历速溶咖啡浪潮、意式咖啡浪潮、精品咖啡浪潮,新零售浪潮等4个发展阶段,如上图所示。第一阶段核心是速溶咖啡的普及,同时咖啡机的出现和技术升级为咖啡广泛商业普及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意式咖啡浪潮中,意式咖啡馆的社交体验氛围被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借鉴,不仅追求产品品质,且志在营造良好的咖啡社交体验,从销售咖啡产品,到销售生活方式,打造“第三空间”,选取高品质咖啡豆,满足了消费升级下人们对咖啡品质和社交的需求。由于咖啡在美国本身具有良好的消费客群基础、同时本身美国连锁模式盛行,在资本助力下星巴克得以快速连锁扩张。并且,咖啡产品也不断迭代,通过咖啡与各类奶制品、糖、可可等的结合(如下图),咖啡产品走向多元化,使其受众也日益广泛。2000年后,精品咖啡浪潮兴起,同时连锁咖啡继续渗透,导致两极分化:一是成熟的咖啡品牌强化规模化连锁经营,包括推出一些特色门店(如星巴克推出臻选门店等),二是新兴独立特色咖啡店也不断出现。2015年后,新零售咖啡浪潮。大数据推动下,咖啡店也开始强化新零售布局,利用大数据更好触达用户,改善产品,如星巴克上线天猫旗舰店以及线下侧重外卖的“啡快”店亮相,实现从第三空间至第四空间的进化。

图片

全球咖啡行业收入规模超4000亿美金,空间广阔。经过多年的发展,咖啡赛道凭借广泛的受众,文化与历史渊源交织,龙头上下游的全面推动,行业规模空间广阔。据全球Statista的数据,2019年全球咖啡行业收入规模高达4310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估算烘焙咖啡收入3164亿美元,占比73%;而即饮咖啡收入1146亿美元,占比27%。2020年因疫情影响,Statista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咖啡收入规模同比下降16%,约3626亿美元。

目前,咖啡在全球尤其欧美等区域普遍盛行,空间广阔,咖啡馆龙头众多。我们接下来首先分析美国咖啡业及其咖啡馆龙头发展历程及特色,同时第三节也关注全球其他代表咖啡馆连锁龙头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咖啡:赛道广阔,龙头集中,星巴克占优,其他龙头差异化竞争

美国咖啡赛道宽广,零售规模达850亿美金。正因前文所述,由于咖啡的文化渊源及广泛渗透,美国咖啡赛道空间广阔。结合Statistics的数据,美国咖啡行业2020年零售市场规模约850+亿美金(折合约5600亿RMB+)。

美国咖啡馆行业:规模庞大,稳定增长。参考咖啡金融网转引美国咖啡市场研究机构Allegra World Coffee Portal的相关报告,2019年美国咖啡馆市场规模达到475亿美元(折合约3000亿RMB+),同比增长4.3%,规模庞大;其中共有37,274家咖啡馆,同比增长增长了3.3%。2020年,受疫情影响,美国咖啡店销售额约360亿美金,较2019年下降24%。

图片

美国咖啡馆行业竞争格局:寡头垄断高度集中,星巴克占比高达40%,其次为Dunkin,JAB,TOP3主导。从美国咖啡馆赛道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品牌连锁龙头基本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根据《2020年美国咖啡馆报告》,美国TOP3咖啡店龙头星巴克、Dunkin及JAB Holding(在美国拥有Panera,Peet's和Caribou等咖啡店品牌)的市场份额(CR3)合计占比达78%,其中星巴克占比高达40%,市占率极高。并且,龙头新开店份额持续较高,显示行业仍加速集中。2019年,星巴克和Dunkin在过去一年中占美国新店开业的80%。2020年,疫情后,美国咖啡馆减少了208家(0.6%),达37189家门店。

图片

美国咖啡馆龙头特点:NO.1星巴克立标杆,其他细分龙头差异化竞争,覆盖不同客户需求。具体来看,美国各咖啡店龙头中,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打造联结文化品牌内核,依托优良的管理和资本助力下的有效扩张,目前在美国市场份额乃至全球咖啡馆市场份额最高,跨国扩张也较为成功。2020财年(截止2020.9.27),公司实现营收 235.18 亿美元,在全球83个国家经营32660家门店,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由于星巴克在咖啡馆行业绝对的巨擘地位,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专门分析,以期为分析国内茶饮龙头成长提供借鉴。但同时,排名第二的Dunkin和排名第三的JAB也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Dunkin’:咖啡+甜甜圈为特色,主打性价比,与星巴克差异化竞争。美国咖啡赛道排名第二的龙头系Dunkin’,1950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最早系是美国著名连锁甜甜圈品牌,此后以饮料+甜品包括冰淇淋等为主打(拥有连锁子品牌Baskin Robbins,主要在Dunkin出售冰淇淋),尤其以咖啡+甜甜圈等为特色,早餐外带是其重要消费场景,此后也适度增加经营面积,兼有一定第三空间特点。公司销售额中,咖啡消费占比约60%,其他甜品等则占比40%,近些年由于甜甜圈销量相对减少(民众日益重视健康理念后,高热量的甜甜圈相对受制),公司对咖啡的侧重有所提升,2018年由Dunkin’ Donuts正式更名Dunkin’。公司产品定位侧重性价比,以加盟为主,且2017年后全部以加盟方式开店,扩张速度相对较快,2019年在美国拥有9630家门店,仅次于星巴克,收入规模达到13.7亿美元(折人民币95.75亿元)(2019-12-28),加盟收入主导。目前,唐恩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了13000+家门店,其中韩国门店686家,日本门店1174家,中东门店650家。公司冰淇淋等产品业务毛利率相对不高,约17-30%,其中18-19年毛利率在17-19%左右。不过,由于公司加盟业务为主,相对较轻,加盟业务的高毛利率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比较高,近几年营业利润率达30-50%,净利率或17-24%。

图片
图片

股价复盘:公司2011年7月纳斯达克上市,上市3年股价接近翻倍,虽不如星巴克,但表现仍相对良好。但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公司发展相对受制,包括在中国的扩张也并不理想,股价一直徘徊震荡,直至2017年改为纯加盟模式,且美国本土表现回升,公司股价2017-2019年3年间再次翻倍。但2020年因疫情影响,公司股价大幅下跌。2020Q2,公司销售额下降20%,且随后永久关闭美国800家商店。此后随着外带、路边取货、外送等销售增加,2020Q3营收同比增长1.6%。但总体来看,疫情确实对公司产生了较大的经营压力。2020年12月,公司以每股106.50美元(总估值88亿美元)的价格被速食连锁餐厅品牌Inspire Brands私有化。Inspire Brands收购Dunkin’集团后,其集团旗下餐厅数将达3.2万家,年销售额达270亿美元,同时直接跨足海外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Dunkin在中国发展相对欠佳。据网易财经报道,2007年,dunkin在台湾开设首家门店,2008年授予台湾三商行特许经营权,计划其内地门店首先落户上海、江苏和浙江,并在未来十年内开设100家新店,其中2012年内地门店55家。2015年,公司与菲律宾快餐连锁集团快乐蜂(Jollibee Foods Corp.,JFC.PH)签订了拓展协议,拟未来20年在大中华地区新增超1400家门店。但目前来看,公司全国门店仅11家,2019年仅新开店1家,2020年无新开门店,尚没有实现规模化运营。我们认为,一是国内没有甜甜圈文化基础,消费客群相对受限;二是公司美国本土主要系加盟扩张,但其本身有多年品牌沉淀积累,在国内主要是授权扩张(而授权经营伙伴本身本土背景稍逊),在品牌力打造上或相对不足;三是从定位来看,与其美国本土注重性价比不同,其国内定位相对不低,从性价比角度相对一般,且中国咖啡赛道除了星巴克,不同阶段还面临其他本土品牌竞争,因此在中国国内发展相对平平,从而也部分制约其海外成长逻辑。

JAB:咖啡集团,由包装咖啡巨头JDE和咖啡馆龙头Peet’s合并而成。JAB本系德国背景的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涉及多个消费品行业。仅就其咖啡布局来看,我们主要关注JDE和Panera Bread。其中JDE peet’s由欧洲投资巨头JAB旗下包装咖啡巨头JDE和连锁咖啡馆品牌Peet’s合并,并于2020年5月29日上市,IPO当日发行为31.5欧元/股,共计筹资22.5亿欧元,上市首日市值达157亿欧元(人民币1219亿元)。上市后股价表现平稳(疫情等因素影响)。

图片

Peet’s咖啡专注深烘+手工,号称美国咖啡馆祖师爷,但扩张速度相对平稳,截至2019年共466家Peet’s咖啡馆。Peet’s 连锁咖啡馆最早1966年由咖啡大师 Alfred Peet 创立于美国加州伯克利,明显早于星巴克,在形象上占据美国深烘咖啡开创者角色,以深度烘焙为特色,提供高品质的手工咖啡。但坚守高品质手工咖啡的背景下(对咖啡师等的要求更高),Peet’s相对标准化不足,故连锁扩张较稳健。1984年,公司被星巴克收购,但1987重新从星巴克独立。2001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1年Peet's的市值是6.36亿美元,仅是同期星巴克市值的2.3%。2012年,被JAB以9.776亿美金收购。

2017年,Peet’s咖啡通过与高瓴资本合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现有门店36家,定位相对星巴克更高,大部分产品坚持手冲,因此整体标准化相对受限,扩张速度较慢,主要侧重高端市场。同时在发展自己的包装咖啡业务,填补JDE Peet’s旗下包装咖啡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空白。

2020年JDE重新上市后,公司专注胶囊咖啡和连锁咖啡馆发展,助力于强化咖啡布局。目前来看,JDE peet’s快消渠道占比近8成,咖啡店占比仅5%。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69亿欧元(折人民币543亿元),其中速溶咖啡/烘焙研磨咖啡/单杯咖啡占比24%/24%/22%。销售渠道上,公司快消和线上渠道销售占比79%,户外和零售咖啡收入占比21%。其中咖啡店占比仅5%。公司目前拥有50多个全球、区域、本地领先的咖啡和茶饮品牌,囊括速溶,即饮,现磨咖啡品牌,形成咖啡生态链。2020年,受疫情影响,JDE的全球销售额下滑4.2%至66.5亿欧元。未来JDE一是侧重胶囊咖啡的发展,二是Peet’s咖啡则侧重连锁餐饮发展。

图片

Panera Bread同样隶属于JAB旗下,是全球最大面包咖啡连锁,主打健康概念,侧重轻食快餐+咖啡,2017年被JAB以71.6亿美元收购退市,主要提供现磨咖啡、烘焙面包、沙拉轻食等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2100多家门店,以直营+加盟的方式扩张。Panera Bread最早创立于1987年,原名叫St. Louis Bread,1993 年被上市公司Au Bon Pain收购以后,更名为Panera Bread。最初Panera Bread只提供简单的面包和咖啡,被Au Bon Pain收购以后,Au Bon Pain的创始人Ron Shaich决定将它转型为一家休闲快餐餐厅,除了面包和咖啡,也会提供三明治、沙拉、汤等轻食快餐,定位相对高于传统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主打健康理念,这一转型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成长较受关注。在其每年业绩增长10-15%的阶段,仍能对应30x左右的估值水平,整体享受估值溢价。

Panera Bread从2010年起,推出了会员计划MyPanera、实行消费积分制,同时还实行盲盒策略,利用会员+盲盒的福利模式,提高客户进店率,采用消费积分就能为消费者带来惊喜的方式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在美国较快积累了2000-3000万的有效会员。在此背景下,公司2010-2013年之间股价上涨200%。同时,公司于2017年提出8.99美元/月“会员订阅制度”,当月会员可免费享受咖啡(正常时段每2小时免费享受一杯),提升了顾客粘性并促进了对面包、沙拉等产品的交叉销售。目前Panera Bread系美国休闲餐饮板块龙头,咖啡系其特色之一。2017年,Panera Bread被JAB Holdings 以75亿美元收购(较当时股价溢价20%),创造了美国餐饮史上第二大并购案。

图片

此外,在美国,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巨头也是其现磨咖啡的重要参与者,依托其广泛的门店网络,通过增加咖啡品类,也有助于其同店收入提升。以麦当劳为例,公司1993年最早在澳洲推出McCafé,在其门店类设立独立咖啡台售卖咖啡,对其同店收入提升贡献良好,此后在北美等门店推广。公司依托其广泛的门店网络(2019年底全球门店38000多家),助力McCafé的持续扩张。2020年11月16日,麦当劳中国旗下子品牌“麦咖啡”宣布全新升级,并且三年内将投资25亿元,加速布局内地咖啡市场,预计到2023年,麦咖啡在内地的规模将超过4000家(截至2020年底约1500家)。咖啡布局也成为这些快餐品牌持续提升同店收入的补充之一。

欧美日代表咖啡馆龙头:文化渊源、本土特色,区域领先

全球来看,聚焦不同区域,代表咖啡龙头仍有差异。在中国和日本,星巴克的规模仍然相对领先,在英国、加拿大,本土咖啡品牌则较为强势。此外,意式咖啡的发源地意大利也是本土咖啡龙头较具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图片

Costa Coffee系全球TOP3咖啡龙头,起源于欧洲,由两个兄弟Sergio和Bruno Costa1971年创立,最早系咖啡豆烘焙工场,此后1978年开立第一家咖啡馆。目前,公司咖啡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三千多家连锁店,其在英国及爱尔兰的占比超过50%,在英国本土优势尤其突出。公司坚持半自动咖啡机制作咖啡,因此其咖啡产品对咖啡师相对也有一定要求,在标准化流程管控、出餐速度等方面相对与星巴克有一定差异。但与此同时,与精品咖啡相比,Costa相对偏中等品质规模连锁定位,故定位上也有一定差异。从文化来看,Costa源自英伦,其定位风格也与星巴克轻松愉快风格相对差异。公司2006年进入中国,强调“我们更有品质,我们更有格调”,此前门店超过400家,但疫情后部分门店关店导致门店规模有所缩减。公司最早被Whitbread收购,2018年8月底,可口可乐宣布以51亿美元全资收购Costa咖啡所有发行的股份,近两年侧重门店调整及零售布局,包括推出即饮咖啡等。

加拿大国民咖啡Tim Hortons(Tims):1964年首家店在汉密尔顿开业,店名“Tim Horton Donuts”,后公司实施业务多样化战略,更名为Tim Hortons,主要售卖咖啡、软饮、茶饮饮品和烘焙食品等,性价比高,是加拿大国民品牌。2005年,Tims成为加拿大最大快餐连锁店,门店数达2529家,在加拿大快餐市场份额占比22.6%。2014年,汉堡王以125亿加元(114亿美元)收购Tim Hortons,成立新公司RBI。2018年,Tims开始安装自助咖啡机,进入零售领域。截至2020年末,其全球门店达4949家,其中加拿大门店超4000家。在加拿大咖啡市场份额达63%,超过星巴克的7%(2017年数据)。Tims2006年正式上市,加速扩张,于2017年开始在亚洲扩张,2019年2月年进入中国,目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2020年获得腾讯投资,规模达数亿元,2021年获红杉领投,腾讯和东方贝尔跟投,用于构建咖啡产业数字化转型,整合微信生态,完善全渠道会员管理,搭建完整营销平台,进一步在中国市场扩张。目前Tims在中国扩张速度较快,截至2021年2月末,Tims在中国门店超150家,并在开设标准店的同时,尝试Tim Go等其他店型。其咖啡在中国定位走大众化路线,主要有两个系列,鲜萃咖啡和意式咖啡,价格分别在15元起和20-30元,后续发展值得关注。

图片

意大利:作为意式咖啡的发源地,意大利咖啡文化盛行,咖啡馆以Bar为特色(只站在吧台喝咖啡,注重情怀),普通Espresso咖啡定价不高(1欧元上下),各类品牌和门店众多,也包括众多夫妻店。最大的两家咖啡店连锁品牌 Lavazza 和 illy 均历史悠久(illy全球咖啡店200多家),本身也是全球领先的咖啡店烘培商,其中illy咖啡豆产品相对高端,Lavazza咖啡豆产品定价相对多元。虽然意大利在意式咖啡机上有众多尝试,其中illy的创始人1935年创造出第一台自动Espresso咖啡机'illetta',此后拥有众多专利;Lavazza 在咖啡烘焙上也拥有众多革命性技术如Espresso point,咖啡机技术领先,但重视品质的意大利咖啡相对手工,烘培等有更多要求,因此咖啡馆的大规模连锁相对受制。

德国:沏宝(Tchibo),成立于1949年,最早系咖啡邮寄服务商,此后成为德国最大的国际零售和消费者商品公司之一,年收入超过33亿欧元,号称全球第五大咖啡销售商,其咖啡店主要以咖啡销售+日用品销售为特色(不仅仅包括甜品等,还包括其他众多日用品),全球门店超过1200多家。

日本本土咖啡馆品牌Doutor:最早1980年在日本开出第一家咖啡店,截至2021年4月根据其官网数据,公司门店数达到1294家,其中1292家均在日本,在日本本土优势突出。Doutor的主要特点是高性价比,1980年初即通过“平价路线”攻占了当时经济萧条的日本市场,在相对不低品质下,价格明显低于星巴克,且在日本门店众多,渠道优势凸显。从扩张来看,公司主要以直营+加盟方式扩张,其日本1292家门店中,934家为加盟店,358家为直营店,直营占比28%。同时,公司在南美地区有自己的咖啡庄园,在夏威夷有自己的培训及疗休养基地,积极上游布局。

小结:长坡厚雪孕育巨擘,细分龙头差异竞争

图片

综合本章分析,核心要点如下:

1、 咖啡赛道长坡厚雪,支撑各类咖啡馆龙头崛起。咖啡历史悠久,受众广泛,系全球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赛道空间广阔,2019年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美金,赛道空间广括为各类咖啡馆龙头崛起创造了必要条件。以美国为例,其不仅孕育了星巴克这样市值超过千亿美金的休闲饮料巨头,同时也催生了类似Dunkin、JDE Peet’s、Panera Bread等连锁咖啡龙头(咖啡+甜品等),其估值也近百亿美元,其中JDE Peet’s估值达150亿+欧元。

2、 在咖啡行业发展的几个黄金发展期,龙头关键时期策略的差异对其后续做大做强影响较大。回溯咖啡行业发展,咖啡机技术升级、产品多元丰富、从销售产品到品牌打造、上游产业链整合,均推动了咖啡行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在行业阶段发展关键红利阶段,咖啡馆龙头能否有效地吻合行业趋势变化,有效打造品牌产品定位,并抓住有消费力且受众最广泛的人群,提升管理效率和整合供应链等,成为龙头后续规模发展差异的关键。

3、 在众多咖啡馆龙头中,星巴克通过咖啡第三空间品牌打造,通过商业效率与社交体验的平衡,实现顾客、员工、本地贡献的和谐统一,充分抓住时代机遇,在资本支持下快速规模化扩张和供应链整合,成为全球咖啡馆市场巨擘,规模排名全球第一,我们下一章也将重点分析。

4、 区域本土龙头深挖自身龙头差异化竞争亦可快速成长,且部分区域本土龙头优势鲜明(如英国、加拿大等),在星巴克的竞争下仍能保持相对强势。星巴克之外,无论美国还是全球其他区域,在有效把握自身定位和时代机遇背景下,众多咖啡馆龙头通过差异化定位竞争,积极成长。如Dunkin占领中低端市场,JDE Peet’s发力精品咖啡赛道,Panera Bread主打高端和健康食材。这些龙头都有不同侧重,发展各具特点,精细覆盖不同客群。从全球其他区域来看,部分连锁龙头充分紧扣本土受众偏好,在自身的优势区域发展相对仍较为领先(如意大利Lavazza 和 illy、英国的Costa、加拿大国民咖啡Tims)。虽然目前来看这些龙头国际扩张成效不一,但其成长对分析我国茶饮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星巴克借鉴:定位与效率统一,高效扩张筑护城河

星巴克:国际咖啡巨头,高成长支撑高估值

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企业,旗下包括星巴克咖啡、星冰乐、Seattle’s Best、Torrefazione Italia、Pasqua咖啡、星巴克Hear Music等。公司最早成立于1971年,早期仅售卖新鲜烘烤咖啡豆,此后舒尔茨将其收购,聚焦“第三空间”概念,打造连锁咖啡馆,通过成功的品牌定位塑造,依托直营+连锁方式快速成长。1992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加速扩张,其中1996年开始国际扩张,逐步成为全球咖啡馆NO.1。2020财年末(截止2020.9.27),公司在全球83个国家经营32660家星巴克门店,其中美国门店数8941家,中国门店数4704家;16023家为特许经营门店,占比49%。FY2018-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 247.20/265.09/235.18亿美元,直营贡献主导,对应归母业绩45.18/35.99/9.28亿美金(FY2018有非经扰动,FY2020主要受疫情影响)。截至2021年6月4日收盘,公司市值达1320亿美金。

图片
图片

估值复盘:星巴克1992年上市时,仅在北美有165家门店,因其第三空间定位+品质咖啡切合当时市场需求和时代趋势,且商业模型较好地平衡客户体验与经营效率,资本支持下快速连锁扩张成长,上市之初估值高达90-100X。1992-2004年,星巴克通过较好产品品质,上游供应链深化,并积极打造第三空间,内部联接文化强化激励与价值观,其海内外门店连锁扩张支撑高速增长,门店年复合增速达到37.06%,营收和业绩年复合增速分别达40.04%/58.91%,估值中枢约57x,持续高位。2005-2008年,公司自身发展战略调整不尽如人意,叠加阶段外部经济压力等影响,估值从60x震荡回落至20x左右。2009年后,舒尔茨掌舵改革,对内优化,全面数字化布局提升效率同时保持其第三空间特色,并重点加速海外扩张(尤其中国等扩张),带来营收和业绩较稳健成长,估值从20x又回升至30x左右。总体来看,星巴克高速成长期对应高估值,发展瓶颈和战略调整期也面临估值压力,但战略调整优化后,估值回升至30x左右,仍享有估值溢价。

图片

简言之,星巴克通过品牌定位和商业效率的有效统一,快速规模化扩张,其上市29年间股价累计上涨400倍+(考虑复权等),资本市场表现尤其突出。

品牌内核:“第三空间”+“联结文化”,贩售生活方式

聚焦星巴克的品牌定位,核心就是将意式咖啡中的社交体验特点与美国人熟悉的社交体验方式融合,打造第三空间,并通过产品、员工、顾客、门店、社区、股东六个维度协调统一,形成联结文化,多维度丰富品牌内涵,具体可以参考其使命宣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业模式:单店模型优良支撑成长,开店测重区域辐射与加密渗透

聚焦星巴克扩张的模式基础,我们围绕单店模型与扩张策略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单店模型较优良,粗略估算门店利润率或较可观:我们认为,依托公司多年形成的品牌定位,咖啡产品高毛利率且受众足够广,同时品牌溢价带来租金相对可控,人工则通过系统化的体系和优良福利激励相对稳定可控,最终带来单店模型较为优良,可以支撑其快速复制扩张。

图片

开店策略方面:区域辐射+加密渗透。公司从核心城市切入,首先在核心区域建旗舰店,兼顾品牌形象宣传及门店消费体验,然后向周围辐射密集布店,通过短时间内门店“注满”策略来将顾客分流到就近门店,降低运输和管理成本,进而实现规模经济与品牌效应,获得租金谈判上的相对主动权并确保市场主导地位,之后再进入另一城市。如星巴克初入中国内地市场1999至2008年九年间的门店数量CAGR(54%),近似早期国美国市场1987至1996年九年间的门店数量CAGR(57%)。从2011至2020年,星巴克中国的开店速度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保持良好增长。

图片
图片

直营&加盟扩张兼具,不同阶段侧重不同。早期来看,1987-1994年星巴克一直直营扩张,因其追求产品和服务品质,在供应链和管理尚未完善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品控,保持直营。1994年后,公司开始逐步加盟扩张。1994-1999年,公司加盟门店占比在逐步稳健提升,此后稳定在7%~10%。1999-2008年,公司加盟世界人占比阶段快速提升,此后稳定增长,加盟占比控制在45%以下。2008年至今,公司加盟占比已经稳定在5成左右。

图片

护城河补充:供应链深度整合,数字化全面推进,与外部强强合作

在品牌定位精准,商业模型优良背景下,公司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数字化全面推进,与外部强强合作,不断巩固强化自身竞争地位。

供应链:深度整合,与上游供应商一起成长,搭建全球一体化物流体系

星巴克2008年供应链重组对其发展影响较大。根据CSCMP,星巴克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之间,其美国市场营收下滑-10%,而供应链成本+10%,2008年净利率降至3.04%/-4.11pct,主要系高速扩张后,供应链的瓶颈开始显现,一是物流费用较高且对第三方物流较为依赖,二是原料无法有效保证等。鉴于此,星巴克进行供应链重组:一是简化供应链组织,分为规划、采购、生产和交付;二是推动开发产品本地制造,增加咖啡烘焙工厂等;三是采用记分卡对供应链合作商进行评估,保证准确和按时交付,从而实现了供应链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结合搜狐等媒体报道,星巴克当时的供应链副总裁吉本斯(PeterD.Gibbons)表示,实现供应链优化之后两年时间里,节省超5亿美元成本,其中大部分来自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进一步强化了供应优势,公司2009年和2010年净利率分别回升至6.28%和9.15%(同时还有这一时间门店智能化推进效率提升等的贡献)。

同时,在咖啡豆配送上,星巴克物流体系构成:咖啡种植园—咖啡生豆仓库—咖啡豆烘焙工厂—区域/中央配送中心—门店。目前星巴克拥有6个烘焙工厂,并计划2022年在中国开设烘焙工厂(咖啡创新园),投资1.5亿美元,工厂不仅具备加工、烘焙、包装和分销功能,同时也整合了仓储、自动化和智能化配送中心,未来将成为中国分销网络的核心。在销售地建立生产工厂的方式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保证了物流效率。

图片

数字化:较早布局,数字飞轮计划全面驱动公司成长

2016 年星巴克在宣布五年科技创新计划时提出了数字化战略,即数字飞轮(digital flywheel)计划。具体来看,星巴克的数字飞轮(digital flywheel)计划指的是围绕移动端进行数字化方面的布局,具体涉及到四大模块:星巴克会员体系、移动支付、个性化体验和移动端购买体验。

积极与外部强强联合合作,扩充消费环境,强化护城河

星巴克不断扩大与不同领域的优秀公司合作,对其供应链、品牌调性、产品、渠道、服务体验进行创新和改善。在不同时代,公司对于合作方的选择也体现了公司的战略眼光。公司此前品牌增加消费场景的方式主要通过与特定领域的企业如书店等合作,强化“第三空间”品牌调性。同时包括与食品公司合作,强化其零售布局。近几年公司更注重与科技公司和数字化平台的合作,如前述与阿里等合作进一步把公司线下消费场景拓展到线上,实现“第四空间”构建。

图片

星巴克中国:从加盟到直营,咖啡文化渗透,国际扩张成功范例

星巴克目前海外扩张包括4种形式,全资自营,合资公司、许可协议、授权经营等,主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各有侧重扩张,在较好控制海外经营风险的同时实现品牌跨区域渗透。其中,星巴克在中国成长伴随了咖啡在中国的持续渗透。星巴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公司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场,其门店和收入占比已经达到15%左右和11%,其过去20多年在中国的成功拓展尤为值得借鉴。

图片
图片

星巴克中国发展:从合资加盟到直营扩张重视提升

合资加盟到直营模式,重视程度提升。1999年,星巴克初入中国内地市场,最初授权经营,分别与北京美大、上海统一和美心合作。授权模式下,公司虽为品牌所有者,但没有直接管理权,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品牌授权与广告费。

图片

2003年至2017年,星巴克陆续回购中国华北、华南、华东股权。2017年,星巴克以约13亿美元收购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剩余50%的股权,取得在华东地区约1300家门店的100%所有权(单店估值1348万元,其中上海近600家)。2017年,全面直营中国大陆市场所有门店,推动在华长期发展规划。截止2021年3月,星巴克中国官网显示,星巴克已在中国内地200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800家门店。按窄门餐眼数据,则截至2021年5月底,公司内地门店已经达到5000家左右。

文化渗透、组织支持,从第三空间到第四空间,积极谋发展

强化第三空间体验,咖啡文化成功渗透。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内地咖啡蓝海市场,凭借“第三空间”的理念,依托改革开放后国内发达区域对舶来文化的较受关注,其员工伙伴主动联结顾客感受咖啡消费背后的品牌文化,90年代即注重维护客群体验,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消费体验,消费体验帮助门店积累大量熟客群,创造品牌效应,提升品牌价值,成功输出咖啡文化,并赋予其门店商务交流等属性。

图片

选址初期注重占据核心区域核心商圈,且门店管理较好结合公司联接文化和商业投入回报,支撑其快速扩张占领国内消费者心智。公司一是选址以核心商圈、CBD商圈等为主,尤其发展初期注重不断强化其高端定位和品牌内涵;二是有效结合中国国情及其本身联接文化特色,注重与社区、员工、顾客和谐发展,咖啡文化加持下本身国内单店模型突出,支撑其快速连锁扩张;公司紧抓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依托其品牌优势等积极连锁扩张,从而不断通过品牌输出、渠道扩容强化消费者认知,强化品牌认知和渠道规模溢价。

从2011至2018年,星巴克中国在高速展店的同时,始终保持5%以上同店增长,且中国/亚太区域营收在全球营收占比从4%(2011)上升至18%(2018)。2018年起同店增速略微下降,星巴克从产品创新、展店策略、数字化升级方面进行战略转型。

图片

目前来看,公司预计近几年每年中国区新增门店数约600家,在2022财年末中国内地市场门店数量增至6000家, 覆盖总数达到230个城市,有望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星巴克小结:品牌定位与效率统一,行业红利期高效扩张筑护城河

星巴克成功思考:好赛道+好机遇+好定位+好管理+好格局

好赛道:在星巴克成立之前,咖啡消费本身已受众广泛,且咖啡具成瘾性,复购率有支撑,赛道空间广阔,且咖啡机的技术升级下为咖啡馆龙头标准化复制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

好机遇:星巴克真正的成长壮大来自1980s,这一时期,从宏观经济来看,美国经济迎来滞涨后的复苏期,消费对其GDP的比重日益提升,90s后更是迎来新经济时代,消费购买力提升,咖啡消费升级赛道扩容有支撑,助推美国80-90年代第二波咖啡浪潮带来良好的行业发展红利期;与此同时,虽然在此之前美国咖啡馆行业出现了Peet’s、Dunkin’等龙头,但在品牌定位、单店模型效率、规模发展等方面仍有差异,尚未出现行业巨头。并且,星巴克90年代初即成功上市,资本支持+管理优秀,使其有效抓住了咖啡行业黄金发展期带来的有利机遇,高速扩张和品牌渗透。在进入中国时,也有效抓住了中国消费快速成长时期,包括及时调整策略聚焦直营扩张等,有效咖啡文化渗透并收获快速成长。

好定位:星巴克通过将意式咖啡的社交体验与美国文化结合,通过前文所述产品、员工、顾客、门店、社区、股东六个维度诠释,打造第三空间,与其之前的其他咖啡馆龙头错位竞争,有效契合了当时美国民众的咖啡消费需求,精准和成功的品牌定位助推其高速发展,并对其单店模型效率提供支撑。

好管理:公司不仅品牌定位优良,且可与经营高效统一。相比其他同时期咖啡龙头,公司一是中等定位的同时可以保证较好地标准化(Peet’s侧重中高端,但对咖啡师技术有要求,标准化有不足),二是中等定位下,饮料和烘焙的配比更优因此盈利能力也相对更好(Dunkin’更重性价比且甜品占4成),因此单店模型优良既可以让吸引资本投入,带来有效产出,也可以支撑其有效平衡员工、顾客、社区、供应商等相互关系,得以和谐发展(比如员工期权激励计划在其高速发展市值成长下吸引力强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不断优化,一是加强上游供应链整合,二是积极数字化等布局效率提升,三是顾客互动体验等提升,品牌溢价在其良好口碑和高速扩张中不断强化。并且,公司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2007-2008,2017-2018两次战略调整期,精简业务,平衡发展,强化数字化布局和供应链优化等,至少从目前来看,公司战略调整成效明显,也侧面体现公司管理优良。

图片

好格局:咖啡行业本身高度市场竞争,好格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对星巴克而言,其较好地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高效的经营管理,好模型好管理且资本助力不断上下游强化,支撑品牌溢价,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护城河,成为目前全球咖啡龙头的绝对第一龙头。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没有一种格局能一成不变,星巴克未来无论在北美,还是中国,也面临多元竞争,这些也考验公司后续的应对能力。

综合来看,星巴克背靠好赛道、好机遇,资本支持下,依托自身的好定位+好管理,最终成就了好格局,成为国际咖啡巨擘。

国内茶饮:比肩咖啡大赛道,品牌龙头势能初显

茶VS咖啡:受众广,消费高频,兼具成瘾与社交属性

国内茶饮文化渊源悠久,与欧美咖啡文化各有特色,且覆盖人群广泛、在成瘾性、社交属性上与咖啡也有类似之处,二者产品特较为类似。

图片
图片

赛道PK:国内茶饮有望成为比肩国外咖啡的优质赛道

国内茶饮有望成为比肩国外咖啡的大赛道。参考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预计2020年底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将达到4420亿元,中国咖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155亿元,茶饮市场规模仍系是咖啡市场规模的2倍以上;预计2021年,茶饮市场规模与咖啡市场规模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对比国内茶饮及美国咖啡赛道规模,结合前文,美国咖啡行业2020年市场规模约850+亿美金(折合约5600亿RMB+)。综合来看,历史文化渊源差异,国内茶饮规模系国内咖啡赛道的2倍,且国内茶饮赛道和美国咖啡市场至少在数量级上大致接近。

结构来看,国内现制茶饮市场2020年空间1000亿元+,在茶饮市场中占比近30%,高于国内现磨咖啡在国内咖啡市场的占比,但国际来看显著低于美国现磨咖啡市场在美国咖啡市场的占比。从结构对比来看,国内现制茶饮在茶饮中的占比也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图片

国内现制茶饮行业持续高速增长,高端现制茶饮尤其领衔。如下图所示,参考灼识咨询的统计,国内现制茶饮过去5年复合增速22%,明显高于即饮茶和茶饮茶包等5-8%的年均增速,是国内现制茶饮近几年增长的最核心驱动。我们认为主要系消费升级背景下,追求健康、口感和更好的社交体验,叠加现制茶饮店的不断迭代创新,从而持续支撑现制茶饮行业的快速成长。其中,过去5年国内现制茶饮中,高端现制茶饮(客单价>20元)的复合增速高达75.8%,显著高于中低端的茶饮店增速(分别为21.2%、16.4%),且预计未来5年的增速达到30%以上,依然领涨。由于茶饮消费整体客单价相较其他品类而言相对不高,高端现制茶饮在品牌逐渐渗透,产品日益丰富背景下,依托消费升级趋势,仍有望持续较快增长。

此外,考虑美国现磨咖啡业不仅包括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龙头,同时也包括麦当劳等连锁餐饮龙头销售,未来国内现制茶饮的占比提升预计一方面是来自茶饮店龙头的持续连锁扩张,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餐饮或其他企业的跨界配置。

图片

国内茶饮店VS美国咖啡店:国内茶饮店收入规模仍有差距,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前文,美国咖啡店2019年整体销售额为475亿美金,折合约3000亿RMB+。参考灼识咨询的数据,国内茶饮店现制茶饮销售额2020年为666亿人民币,相比美国咖啡馆规模差仍较大。

若对比国内高端茶饮和美国高端咖啡业,差异相对更大。参考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国内茶饮店总体规模为666亿元,其中高端现制茶饮店整体规模为129亿元,占比近20%。若参考欧睿数据同一口径下比较,2020年中国高端茶饮及咖啡店规模为532亿元,美国高端茶饮及咖啡店规模为308亿美元,预计与收入水平、中产阶级占比等因素相关,但也侧面显示国内高端饮料店发展空间。

图片

国内茶饮VS美国咖啡店:连锁化率整体不低。由于茶饮店、咖啡店都相对易标准化,因此连锁化率并不低。参考灼识咨询等相关数据,按门店规模计算,目前国内现制茶饮门店连锁化率估算约59%(门店超过1家即算连锁),相对不低。若参考欧睿数据同口径比较,2020年中国高端咖啡茶饮店达20000+家,美国达35000+家。其中中国高端咖啡茶饮店连锁化率达67%,美国连锁化率达77%,也相对都不低。

国内茶饮VS美国咖啡店:龙头集中度仍待提升。参考此前估算,我们粗略估算喜茶、奈雪的茶等龙头2019年按销售额计算二者在现制茶饮领域的整体市占率大致为3-6%,2020年预计略有提升,但估算仍系个位数水平。此外,若按门店规模计算,则喜茶、奈雪等的门店占比不到1%。与此同时,加盟为主,定位平价,门店规模较大的蜜雪冰城预计市占率也仅约3-4%左右,也相对较低。与之相比,从美国咖啡馆赛道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品牌连锁龙头基本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结合前文,美国TOP3咖啡店龙头星巴克、Dunkin及JAB Holding的市场份额(CR3)合计占比达78%,其中星巴克占比高达40%,市占率极高。

图片

国内茶饮店:玩家众多,高中低定位兼具,高端品牌势能逐步彰显

国内现制茶饮玩家众多。单体奶茶店投资相对不大,普通加盟品牌单店投入一般15-30万不等,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玩家众多。据36kr、前瞻研究院及新式茶饮白皮书等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预计近50万家左右;参考灼识咨询数据,截至2020年9月30日,国内现制茶饮店约34万家。无论何种称谓口径,整体参与玩家均较为庞大。

图片

依据产品划分,奈雪の茶和乐乐茶搭配烘焙,奈雪の茶、喜茶、古茗、茶百道等主打鲜果茶,沪上阿姨首创五谷茶、书亦烧仙草、悸动烧仙草、7分甜实现甜品杯装化,茶颜悦色走中国风和坚果茶,一只酸奶牛主打酸奶饮品等。

图片

不过,目前行业快速发展中,品牌的定位、产品和分布区域相对也有变化。在定位和产品上,大众和平价品牌部分开始尝试进入价格较高的水果茶领域,如益禾堂、CoCo都可,一点点等。区域方面,高端品牌喜茶、奈雪の茶在新一线和二线不断扩张下沉,大众品牌古茗本分布在三四线,但近年也往一二线城市扩张,蜜雪冰城已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拥有近3000家门店,区域性品牌如茶颜悦色则在长沙实现高度渗透后向武汉等初步扩张,目前武汉已有9家门店。

不论是中高端还是大众品牌,都在店面营销、体验和成本中寻求平衡。高端茶饮店在原本超大店模型背景下开始探索降低面积的新店型,如喜茶原标准店120-200平,在加密中推出喜茶go店(面积50-80平米不等),奈雪推出Pro店型(面积从以前标准店的200-400平米,降至80-200平米)。同时,CoCO都可则开始尝试进驻商场店,扩大面积,而茶颜悦色进驻武汉后店面面积从低于50平米提升至高于100平。

商业模式:单店模型较优良,直营加盟各有优劣

从单店模型的角度,虽然不同定位的茶饮品牌单店投入和门店特点具有较大差异,但整体而言,茶饮店等饮料门店相比餐饮等门店模型通常更轻,单店模型较为优良。具体参考奈雪招股书以及其他茶饮品牌的跟踪,估算如下。

图片

毛利率:仅考虑食品成本,参考奈雪的招股说明书及我们的持续跟踪,奈雪门店因茶饮+甜品的特点,其毛利率在62-64%之间;若茶饮为主,则毛利率可能更高。与之相比,咖啡龙头星巴克的毛利率预计在65-70%(公司CFO此前曾表示星巴克咖啡的毛利率80%,但食物的毛利率50%左右)。总体来看,茶饮、咖啡等饮料占比越高,毛利率越高。

租金:品牌议价能力差异,商场、写字楼、交通枢纽等相对差异。一般而言,租金往往采取保底+提点孰高的方式,其中扣点影响较大。交通枢纽、商场、写字楼等议价能力相对差异。交通枢纽议价能力最强,一般扣点最高;大型购物中心Mall则相对次之,目前也是奈雪、喜茶、星巴克等主力店型所在地;写字楼及社区店等则议价能力较低,通常扣点最低。鉴于此,由于奈雪Pro店既可以在购物中心,也可以在写字楼等,因此租金占比相对可以低于标准店。其实,餐饮品牌而言,主要由于面积要求较大,一般购物中心具备符合要求的卡位,有时可选品牌并不太多,部分优势品牌租金议价能力较强;但对于咖啡茶饮品牌而言,由于一般位于购物中心一楼,品牌入驻的竞争相对更激烈,故茶饮品牌租金扣点通常不会太低(部分中低端品牌甚至很难进驻商场),但其中有品牌效应的企业,仍有一定议价能力,从而也可控制租金成本。

人工:相比现制饮料业务,现制烘焙往往需要配备较多后台人员,因此人工占比会更高。同时,在品牌成长期,因老店承担新店培训人工等因素,人工也可能偏高。如奈雪标准店目前人工占比20%+,未来伴随门店提升有望优化15-16%,而奈雪Pro店型去除烘焙团队,加强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人工成本的预计有望进一步优化。

门店投入:茶饮店通常较餐饮店投入更低。但相对而言,由于高端现制茶饮店追求社交体验等,其单店投入相对也不低,而Pro店型与外卖为主的Go店型预计有所优化。这与星巴克类似,臻选店型投入最高,标准店次之,而啡快店投入最低。不过对于街边茶饮店而言,由于面积较小,前置投入更低,以蜜雪冰城为例,其加盟商单店投入预计20-30w,对应门店面积一般15-18平米。

整体而言,茶饮店龙头毛利率较高,品牌龙头租金有优势,不同模型定位下人工有差异。同时,数字化等强化效率下,未来人效、坪效等有望进一步提升。综合来看,茶饮店品牌龙头成熟门店税前利润率可达税前20-30%+,预计相对可观,单店模型较优良,其中初步预估喜茶的单店模型效率可能略占优。

直营VS加盟:直营模式下,垂直管理下品控更容易,可有效掌握数据,品牌口碑较易保证,参考下述NCBD统计,国内直营茶饮企业整体满意度更高。但是,直营模式一是资本、人力等制约下,门店扩张速度较慢:据NCBD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直营茶饮企业平均门店249家,加盟茶饮企业平均门店2507家。二是折摊费用和人力成本较高,单店盈亏对整体影响较大。

图片

与之相比,加盟模式下扩张通常较快,比如侧重加盟扩张的蜜雪冰城2020年底规模已经超过10000家。但加盟模式非常考验品控与管理,一旦发生较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影响整体品牌形象和生命力。

当然本质而言,加盟模式并没有原罪,国际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发展中均加盟扩张,星巴克加盟占比也达到49%,但这种业务模式主要对公司的管理半径、供应链、监督管理等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不同品牌定位、不同供应链及管理水平,不同地域下,直营和加盟可能各有千秋。

图片

同时,国内茶饮龙头加盟扩张,也有部分采取区域授权模式。由品牌方和加盟商共同投资建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采取直营的经营模式,最终品牌方与加盟商以约定比例分配利润。区域授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直营与单店加盟,从而可以在提升扩张速度的同时较好实现内部管理。以CoCo都可为例,其仅允许通过区域授权进行加盟,授权区域一般配合行政区划,以百万人口为单位划分,加盟商首三年需要完成15家门店开发,不得再次向下授权。

区域授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直营与加盟,一是可以相对较好地保留了品牌方对加盟商的管控能力,通过对加盟商经营团队的严格筛选和培训,促使加盟商坚持公司理念,实现对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把控;二是可以利用加盟商对当地的了解及资源优势,获取优势区位,降低租金成本,扩大资金支持,实现快速扩张。但区域合作模式核心是需要慎选各区域合适的合作伙伴(能认同品牌核心理念,且具有一定本土资源优势),处理好与各区域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包括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平衡,也非常重要,对品牌龙头管理和扩张来说也有相对不低的要求。

图片


Z世代下,龙头品牌赋能、数字化、供应链筑护城河

茶饮龙头护城河:品牌运营系核心,数字化与供应链奠基

结合前文,国内茶饮赛道有望成为比肩欧美咖啡赛道的优质大赛道,且国内现制茶饮赛道本身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具备孕育龙头公司的良好基础。但同时,产品差异,国内外文化和发展阶段差异,也会导致国内茶饮店龙头未来发展与前述国际咖啡馆相比,又呈现自身独有的特征。

区别于国外咖啡发展历程,现阶段国内茶饮发展的突出特点:

1、 国内互联网的高速渗透,数字化的日益普及,品牌信息传播加快,对茶饮龙头品牌营销和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

2、 资本介入下,无论餐饮和茶饮,其上游供应链的整合日益强化,对龙头企业相关布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 国内茶饮行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玩家众多,资本加速行业迭代的关键时期,能否借助资本的支持对其各自规模发展可能会有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于茶饮龙头而言,数字化和供应链已经成为龙头成长逐步脱颖而出的底层架构,系其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品牌运营是核心,既包括精准定位、客群互动与多元营销等安排,也要求单店模型高效、人与组织稳定、渠道布局扩张等多维度支撑。

图片

品牌:Z世代消费崛起下,产品“变与不变”中多元强化塑品牌

Z世代消费崛起下,品牌附加值日益凸显。对于Z世代(95后、00后等)而言,颜值正义、独而不孤(一方面宅,另一方面注重多元社交体验)、圈层文化等成为其重要标签。在日常消费中,“Z世代”希望通过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和定制化内容,获得与其他客户不同的待遇,并喜欢参考别人分享的购买经验,依据品牌口碑作出消费决策。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他们对消费体验的注重,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决定要素,消费主题化/IP化日益凸显。因此,其消费茶饮时,不仅要求产品和环境的颜值、氛围,同时也注重产品消费带来的标签和圈层定义,注重各类社交媒体的种草体验等,乐于分享,无形中二次扩大了受年轻人喜爱的品牌的传播力度。不仅好吃,而且要好看,好玩,品牌人设本身要丰满有特色,品牌附加值日益凸显。

图片

中高端茶饮崛起本质即产品到品牌的塑造。现制茶饮兴起多年,国内玩家众多,但2015年以前,国内现制茶饮一直属于有产品,无品牌的阶段,主要茶饮产品本身技术壁垒不高,单一产品模仿不难。2015年,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饮尤其高端茶饮品牌崛起,本质就是产品到品牌的塑造,通过更健康的食材(鲜果茶)、更好的口感、颜值、体验环境等,给消费者更丰富的茶饮消费体验和情感满足,通过社交媒体、社群营销等打造其品牌调性,从而脱颖而出,其兴起本身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加成。

目前来看,高端茶饮品牌依托其先发优势带来带来的品牌、渠道等支撑,品牌势能开始初步显现:一是可以依托目前品牌力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喜茶、奈雪会员分别3500、3000万,乐乐茶、茶颜悦色等估算数百万级),相对可控的获客成本,延长顾客消费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在获取物业方资源、供应链谈判方面获得更好的优势(更低的租金、原材料价格,更高的位置或产品品质);三是更易获得资本的青睐,从而加速其规模扩张和品牌外延加速渗透。

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品牌本身系茶饮龙头产品定位、渠道布局及营销管理各方面综合运营的结果。以茶颜悦色为例,其主要围绕亲民风格,打造高性价比,较具特色的产品,聚焦区域高渗透打造长沙名片,以中国风的特色和养成系的运营营销出圈,与其亲民人设呼应,品牌特色独树一帜,营销可谓非常成功。不过,这种定位在后续扩张中或也需要平衡:一是高性价比下毛利率或受限,对控制供应链、物流配送等成本有较高要求,聚焦单一区域有助于控制,二是聚焦长沙后,区域特色突出,但异地外延扩张尤其高加密的外延成效仍则有待观察。

综合来看,对于茶饮品牌,关键在于围绕品牌核心定位,通过产品、营销、渠道等多元布局,一是产品创新或事件维持品牌热度;二是关键时期有效渠道扩张加速品牌渗透(直营背景下单店模型越优良,则扩张相对越有支撑),并平衡品牌定位效力。此外,数字化与供应链的深化,既可以支持产品迭代与创新,又可以提升单店模型效率,助力扩张,后者也构成必要条件。

产品:经典品贡献核心收入,产品创新维持品牌热度

产品是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首要联接。但茶饮单一产品壁垒不高,核心首先看规模化标准化下能否品控一致,效率较高。虽然鲜果茶的门槛相对高于奶茶和其他,但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技术模仿壁垒。只是对龙头而言,能否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保证品质,效率较高,对其供应链有较高要求,从而强化其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支撑。

茶饮龙头产品策略:经典款支撑收入中枢。以奈雪为例,其经典款产品一直占其茶饮销售的近8成,其中最核心的霸气橙子/草莓/葡萄,近五年一直排名前三,贡献茶饮收入的25%。与此同时,无论KFC还是麦当劳,亦或星巴克,其核心产品本质还是其经典产品。如KFC虽然一直以本土化为特色,但其售卖最主要一直是汉堡和薯条,星巴克在美国主要是冰美式和意式浓缩,而中国则系拿铁。经典款的持续微迭代构成其收入的基石。

产品创新及周边创新持续强化品牌热度。茶饮产品的持续创新迭出,不仅可以为其经典菜单提供蓄水池(口碑好的新品转化为经典品),更核心是保持品牌热度。具体来看,奈雪的茶2019年推新24款/2020年27款,更新频率为0.5款/周,喜茶2019年推新41款,2020年60款,更新频率0.99款/周。其中新品的推出,往往可以带来阶段热点,对其门店或线上引流提供支撑。比如奈雪今年推出的霸气玉油柑,喜茶重新推出的“爆柠茶”,均广受市场关注,引爆市场热度。但是,这些快速上新并且在门店推广需要供应链的强大支持。同时,对于具有品牌势能的中高端品牌,产品周边的研发创新也能有一定助力,如此前星巴克各类特色杯子,尤其猫爪杯等,尤为引发市场关注。

图片

数字化:底层架构重塑!全方位影响茶饮龙头品牌与运营

客观而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渗透和大数据布局,包括Z世代愿意提供个人数据以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体验以及分享自身的体验,都对中国众多餐饮茶饮企业数字化布局提供了深远影响。近两年疫情进一步则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趋势。

目前来看,对于茶饮龙头而言数字化不仅仅只是其线上布局的一个方面,核心在于能否底层架构的重塑,包括前端客户信息获取,客户互动,中端线上线下渠道数字化打通、后台运营管理供应链数字化打通、数字化组织架构和激励考核等各个方面,这些对茶饮龙头的中长线成长将影响深远。

图片

具体来看,茶饮龙头如喜茶、奈雪等纷纷加快数字化步伐,形成了数字化前中后台等全方位布局,通过数字化运营能准确消费者画像和分析,不仅加强前端营销互动,同时预计门店销售量、物料采购、食材原材料采购、新品全国销量预估等,提高了门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和稳定性,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大数据还可以为公司产品创新研发改进提供更多支持。

喜茶全面数字化赋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内部运营,拓展未来新茶饮发展空间。一是前端会员体系较早布局,线上点单效率持续优化。公司最早2017年在线下推出会员制,2018年建立线上会员体系,推出喜茶小程序,2019年试水社交电商。2020年喜茶GO小程序新增会员1300万/+37%,达到3500万,线上点单占总点单数的81%。2020年喜茶消费者平均等待时间较2018年缩短1/3,推动便捷的线上点单与舒适的线下场景融合。二是线上品牌商城释放品牌势能。喜茶天猫、京东旗舰店2020年相继上线,零售业务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占据消费者心智。三是数字化供应链节省成本、满足需求。EPR系统助力原料品控、优化采购、库存管理、销售配送全过程,同时根据消费者数据辅助新品研发决策,打造更具柔性和敏捷的供应链体系。四是消费者大数据洞察,打造用户生态。以喜茶GO会员体系为中心,天猫京东等电商商城为配套,全面触达消费者,在拓展新活跃流量同时建立复购的闭环生态。五是供应链数字化赋能。

图片

奈雪的茶:引入2018年布局数字化转型战略,2019年开始会员体系化运营。虽然公司会员体系搭建晚于喜茶,但公司疫情后数字化布局明显加速。2020年下半年,公司引入原瑞幸咖啡CTO何刚,全面组建数字化团队,数据化布局全面升级。不仅线上点单开始优化,会员体量去年底达到接近3000万,同时可以根据会员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加强与用户互动。同时,公司还积极推进智能系统升级,未来有望进一步用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如打造排班预订系统、降低通过简化SOP流程,降低员工培训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等。同时,公司自建供应链系统,链接果园、茶园和门店、仓库、物流和配送,实现门店、仓库库存管理一体化基础上的自动订货、自动耗料,从供应商到仓库、及生产环节数字化,优化效率,拟未来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图片

因此,数字化对品牌的重构已经成为影响茶饮龙头未来成长的核心要素之一,这一关键时期数字化布局的差异预计将加速龙头分化,强化未来成长的护城河。

供应链:与上游深度整合,物流支撑,数字化管控打通

为了支撑规模扩张和标准化管理,茶饮龙头需要深化上游供应链布局,在原料规模采购、品质把控、快速反馈、物流支撑等方面赢得先机。

茶饮龙头供应链的建设能助力规模化经营,降低原料成本。2020年,以鲜果为例,据喜茶2020年度报告显示,喜茶消耗葡萄5800吨/草莓2000吨/芒果4700+吨/椰子3200+吨/桃子3000吨。充足而且稳定的原料供应能满足大规模经营的需求,同时规模化采购能降低原料成本。以蜜雪冰城为例,其自建原料和设备供应子公司,其中原料供应子公司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线包括了调味粉剂/果酱/果浆/糖浆/五谷罐头/奶浆/咖啡豆等,几乎涵盖门店产品原材料。

规模化扩张中保证品控,并支持产品持续更新迭代。在茶叶的供应上,喜茶和奈雪部分自建茶园,同时核心茶叶精制工厂合作,甚至进行相关工艺改良,保证规模化供应支持。如奈雪则通过和茶园合作,获得阿里山初露的独家授权代理,买断原料和制作工艺。在水果的供应上,喜茶和奈雪一方面自建果园,自研水果品种,另一方面与稳定的水果和鲜榨果汁供应商合作,并且保持对种植源头的把控。同时,供应链的强化还在于可以较快反馈,对产品创新和规模化推广提供强大支持。比如,奈雪较早储备了霸气玉油柑产品,但一直未推出。此后根据大数据平台掌握到油杆关注度提升,依托供应链支撑,新品推出仅2-3周,顺势打造爆款。而喜茶的“爆柠茶”,在今年柠檬茶饮品类爆发、上游柠檬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依靠强大供应链优势,同样拿到高品质的柠檬原材料。

高效物流体系能保证原料充足供应,且减少损耗。由于茶饮原料中包含乳制品,鲜果,鲜榨果汁等天然原料,对物流的要求较高。以奈雪为例,其目前与30+物流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且合作企业均具备冷链物流能力。在效率上,通过GPD定位设备监控车辆位置,降低交付异常概率。蜜雪冰城目前拥有5个仓储配送中心,分别位于华中(郑州)、华南(佛山)、沈阳(东北)、西南(成都)和西北(新疆),实现全国各地门店的原料和设备供应的覆盖。

图片

供应链数字化赋能,全面管控。通过前端数据与供应链打通,供应链数字化能打破数据孤岛,反推原料供应和管理决策。过往咖啡行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且受鲜果供应和存储影响较小。而茶饮行业机械化程度低,优质茶饮和咖啡对原料品质要求高,在确保不同地区的门店出品稳定,供应链管理和库存管理难度较高,未来供应链的数字化也有望进一步加速龙头企业发展。

由于供应链的布局对资本支持、规模效应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茶饮龙头而言,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能全面强化自身供应链能力,与上游深度捆绑,有助于保障品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规模化经营下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对其后续成长具有重要支撑。供应链布局的差异,也会进一步加速品牌之间中线成长的差距。

茶饮龙头展望:定位与效率统一,对标星巴克看成长

定位与效率统一,单店模型优良构筑龙头规模扩张基础

综合国际咖啡赛道及咖啡馆龙头分析:赛道长坡厚雪孕育巨擘,行业第一立标杆后,细分龙头也差异竞争在部分区域争得一席之地。其次,聚焦行业巨擘星巴克成功发展借鉴说明:追求定位与效率统一,行业红利期高效扩张筑护城河。

图片

具体来看,星巴克相比其他同时期咖啡龙头,公司一是中等定位的同时可以保证较好地标准化(Peet’s侧重中高端,但对咖啡师技术有要求,标准化有不足),二是中等定位下,饮料和烘焙的配比更优因此盈利能力也相对更好(Dunkin’更重性价比且甜品占4成),因此单店模型优良既可以让吸引资本投入,带来有效产出,也可以支撑其有效平衡员工、顾客、社区、供应商等相互关系,得以和谐发展(比如员工期权激励计划在其高速发展市值成长下吸引力强化)。

鉴于此,聚焦茶饮龙头,在品牌运营为核心,数字化和供应链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茶饮龙头尤其资本助力的中高端茶饮龙头正在高度竞争的行业全面强化自身的护城河。考虑品牌定位与运营效率的统一,是支撑其门店长期较快扩张的根基。因此,在品牌定位、数字化&供应链支持的情况下,单店模型越优良,则扩张空间越广(对人流、选址的刚性限制越底)、开店节奏也更具支撑。

结合前文对单店模型的分析,喜茶围绕目标做代表中国茶饮的第一品牌,标准店+GO店结合扩张,单店模型初步估算预计较为优良;奈雪主打社交与空间概念,结合我们此前深度报告《奈雪的茶-深度报告:高端现制茶饮龙头,打造中国版“星巴克”》的内容,奈雪Pro店更注重平衡空间与效率,投入更低,面积更低,减少烘焙区域和现场烘培人员后,未来其单店效率和选址范围预计较奈雪标准店有较大的提升改善。但因公司2020年11月才尝试新推出PRO门店,目前仅运营几个月时间,仍在持续验证中,我们认为奈雪Pro店未来持续扩张下的模型验证对其中线成长也十分关键。

图片

对标星巴克中国布局,预计茶饮龙头中线空间有望上看1400家+

从区域来看,如下图所示,由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口的持续流入和人均收入支撑,我们预计未来2-3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仍然是中高端茶饮品牌门店加密的核心重点。但同时,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三线及以下城市茶饮门店数量增长达到了138%,超过北上广及新一线城市120%的增长率;同时,三线及以下城市茶饮门店关店率为15%,也远低于一线城市茶饮门店55%的关店率。因此,三四线下沉市场空间也值得关注,但可能需要更适合下沉的品牌模型及更灵活的扩张方式,方有助于持续成长。

图片

聚焦龙头,由于现制茶饮行业的高频消费特征,其渠道布局是否充分,对其会员体系的巩固和强化,品牌影响力的扩容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高端现制茶饮领域,核心城市关键卡位是否充分,对抓住高端客户,提升客户黏性意义重大,因此喜茶、奈雪未来3年能否充分布局卡位成为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无论定位高端的喜茶、奈雪,还是定位平价的蜜雪冰城,都在大举扩张。前面二者主要依托直营扩张,后者则主要依靠加盟扩张。目前奈雪已经递交了港股招股书,行业其他龙头未来资本化节奏也不排除加快,未来核心区域茶饮门店卡位的竞争也可能变得更加激烈。资本加持节奏,门店模型的改善节奏和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对茶饮龙头后续成长可能具有关键影响。

目前来看,奈雪IPO材料中披露公司预计今年、明年、后年的开店计划分别为300/350家/不低于350家,预计Pro店占比不低于70%,且主要聚焦一二线城市;喜茶在目前700多家基础上,未来预计伴随资本助力,也有望加快布局。

从未来空间来看,我们参考窄门餐眼的2021年5月的最新数据,整理星巴克、奈雪、喜茶各个城市分布数据如下表和图所示。

图片
图片

目前来看,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发展20多年,中国内地门店已经超过5000家,但其中仍有88%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其中67%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换言之,星巴克过去多年发展因其相对中高端咖啡定位,还是相对侧重核心城市的发展,直至近几年才有所下沉。喜茶、奈雪则更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占比分别达到96%、93%,预计其未来2-3年,其扩张重点仍然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及部分重点二线城市。

图片

中线来看,参考星巴克的扩张及选择,若仅以星巴克目前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门店情况,假设未来茶饮龙头有望接近其重点城市1/3~1/2左右的规模,则茶饮龙头门店空间中线有望看1466-2221家。其中,从奈雪来看,参考我们此前深度报告《奈雪的茶-深度报告:高端现制茶饮龙头,打造中国版“星巴克”》中的相关分析,若考虑人口和经济估算取孰低,则我们预计奈雪未来3-5年门店有望达到1456家左右,较目前门店500家左右的门店规模有接近2倍的成长空间,成长弹性未来或相对可观,但以上需要公司新门店模型优化验证以及资金、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因素配合。

长线来看,考虑国内茶饮空间本身是咖啡赛道的2倍。伴随资本的助力,通过品牌内涵的持续强化,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持续发力,推动良好单店模型的持续线下扩张,我们认为国内茶饮行业不排除有望产生门店规模与星巴克比肩的龙头公司。但其中,如何线上线下多元布局使品牌势能和品牌人设持续强化?如何能较快实现数字化和供应链的全面重构,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如何有效推出多元化的品牌模型和新零售布局针对更加广泛的市场?如何平衡品牌定位调性与经营效率,实现顾客、员工、股东等利益的平衡统一?或将成为目前这些初具品牌势能的茶饮龙头未来成长的关键,我们将持续跟踪观察。

投资建议:定位与效率统一,对标星巴克看成长

纵观星巴克及全球其他咖啡龙头成长:同样好赛道下,能否抓住关键时期机遇,品牌定位与经营效率统一,单店模型效率良好,资本助力规模扩张成长,成为其崛起的关键。与此同时,供应链和数字化的深化,也是星巴克近10余年调整策略重获增长的核心。而行业第一之下, 区域本土龙头深挖自身龙头差异化竞争亦可快速成长,且部分区域本土龙头优势鲜明(如英国、加拿大等),在星巴克的竞争下仍能保持相对强势。

考虑咖啡与茶饮产品特点及空间、结构、趋势等,我们认为国内茶饮赛道有望成为比肩欧美咖啡赛道的优质大赛道,且国内现制茶饮赛道本身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具备孕育龙头公司的良好基础。但同时,产品差异,国内外文化和发展阶段差异,,也会导致国内茶饮店龙头未来发展与前述国际咖啡馆相比,又呈现自身独有的特征。

Z世代消费崛起下,综合品牌运营能力成为茶饮品牌崛起的核心,数字化和供应链成为核心基石,其中基于数字化的底层架构重塑成为茶饮品牌后续扩张的重中之重。看长线成长潜力,单店模型是否优良,品牌定位与效率统一有助于加速其规模成长扩张,也系关键时期抢夺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考虑国内茶饮空间本身是咖啡赛道的2倍,且未来尤其高端现制茶饮仍处于快速成长期,我们看好未来3年资本支持下,品牌强化,数字化与供应链全面发力的茶饮龙头未来成长,建议重点关注高端直营龙头喜茶、奈雪等未来成长(根据Wind2021年6月6日信息,据港交所文件,奈雪的茶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与此同时,考虑国内茶饮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我们也建议关注供应链持续强化和快速加盟扩张的蜜雪冰城,但其对加盟商的有效品控管理也影响公司中长线成长空间。

图片

风险提示

第一,宏观系统性及大规模疫情等风险;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若管控不当可能影响品牌声誉;

第三,竞争激烈下,门店扩张可能低于预期或模型优化可能低于预期;

第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数字化、供应链等布局效果可能低于预期;

第五,资本化节奏仍待跟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仔看消费”,智通财经编辑:玉景。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