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医药股:快乐并痛着

用“回暖”二字形容2019年的港股医药板块也许最恰当不过。

用“回暖”二字形容2019年的港股医药板块也许最恰当不过。

相较于2017年以36%的全年涨幅冠绝全球,恒指2019年最终在震荡中以累计9%的涨幅收关,不禁让多数港股投资者唏嘘,而当年的“追梦40000点”口号如今更是成为一个奢侈的期盼。

但正是在这难言景气的市场环境下,医药板块却走出了一段触底反弹的行情。在一扫2018年首轮“4+7”带量采购的阴霾后,医药股在2019年再次成为了“市场避风港”。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9年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累计涨幅达到34.2%,体现出了较为优秀的防御属性。

回顾过去一整年,医药板块的起底回升,离不开生物医药IPO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创新药迎来爆发期以及政策端边际影响逐步减小。

12家企业“瓜分”305.82亿

2018年港交所18A政策正式实施,以歌礼制药(01672)、百济神州(06160)、信达生物(01801)、君实生物(01877)等为首的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先后挂牌上市,形成了生物医药板块的雏形。

2019年,在国内医改政策、创新药赛道加速等利好因素激励下,不断有生物医药公司的新鲜血液注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现已然成型。

根据智通财经APP统计,2019年以来先后有12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港上市。这12家公司的IPO募资总额达到305.82亿港元,折合39.35亿美元,超过欧洲生物医药公司同期筹集资金的10倍。并且在这12家生物医药公司中有8家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且2019年的募资额同比增长了约35%。

image.png

这些数据都在说明如今在国家政策、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下,国内生物医药正在驶入快车道。

近两年,生物医药先行者的业绩充分体现了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商业价值,加上港股市场在针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渠道的逐步完善,在全社会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背景,通过港股市场投资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存在相对吸引力,这会在今后吸引国内和国际社会资本跨行业涌入生物医药行业。

在生物医药公司积极上港股的背后,国内创新药大环境趋于向好起到了关键的辅助性作用。

创新药赛道加速

而追溯如此“成绩”,则多归功于政策。

近两年,港交所生物医药板块逐渐扩容,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是港交所18A政策的出台,国家药监局陆续出台的多项支持创新药加速上市的药政改革措施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药品上市前的核心环节之一,药物的审评审批一直是由药审中心进行,2015年之后,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使得药审中心审评资源配置得到极大优化。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8年排队待审评批文数量已降至近十年最低的3440件。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培育环境的极大优化,让企业申报热情逐年提升。

image.png

作为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明星个股之一,复宏汉霖(02696)在2019年的表现突出。2019年2月,复宏汉霖的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这是第一款严格按照《生物类似药研发和评价指导原则(试行)》获批上市的药物,闪电上市充分证明了快速审评审批对药物可及性的改善。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2019年在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中,除1款利妥昔单抗产品获批上市外,包括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及曲妥珠单抗产品在内共有7款药品处在技术审评阶段,而这也意味着2020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中或将同时存在8款生物类似药上市,而这些上市公司也将会向投资者兑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image.png

国家加快药品审评审批,让国内药企在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部分热门靶点重复申报现象严重和产品定价可能低于企业及投资者此前的预期等。

以PD-1为例,继2018年O药和K药获批上市后,国内PD-1领域就开始进入“大爆发”阶段,而港股生物医药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存在。2018年年末,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和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先后上市;在2019年12月28日,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也获批上市。

除此之外,在国内PD-1赛道上,恒瑞医药的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在2019年5月获批上市,阿斯利康I药和罗氏的T药也提交了上市申请。据统计,CDE登记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中PD-1单抗品种达到18个,启动的临床试验达到156个,而PD-L1单抗品种也是18个,启动临床试验达到66个。

以适用症划分,目前肺癌是PD-1/PDL1布局最多的癌种,品种达到16个、临床试验54个;其次便是胃癌、食管癌、肝癌和淋巴癌,布局这些癌种的品种均超过10个,临床试验数量达到20个以上。

实际上,PD-1/PD-L1赛道的现状仅仅是审评审批加速后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领域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虽然对患者而言,药物加速获批上市可以让可及性极大改善。

但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在热门靶点的部分跟进项目上,显著的临床差异性并不容易实现,从而导致公司在研发一开始就在患者招募、审评审批、产品销售及医保覆盖上避免不了后发劣势,而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公司新药上市后的收益也或将低于预期。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先行者拥有极大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实现弯道超车,扩大市占率才是良方。

一切皆为降价

当然,市占率虽是企业“存活”关键,可2019年各种“降价”却让所以医药企业异常尴尬。

比如在2019年的医改政策中,最重磅的当属供给端的集采扩围以及支付端的医保谈判,而这两大政策均是围绕“降价”的主题展开的。

如果现在再次提起首次集采,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者想必都印象十分深刻。2018年起,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国家集采方案逐步推出,在12月确定了试点城市和31个集采品种后,迅速在当月完成了第一批集采;首次“4+7”总共中选了25个品种,这些药品的中选价与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 52%,最高降幅达到96%。

经过第一次集采过后,仿制药市场正式进入“洗牌”阶段。由于投资者对政策面的看法相对悲观,导致港股药企遭遇集体的估值下杀,以致 医药板块在当时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改革进入深水区,取得成绩的唯一办法便是继续走下去。于是在试点半年后,集采政策迎来集中落地期。

9月1日,上海《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出台,文件规定将带量采购试点从11个城市扩大到27个省级行政区域。

9月24日,参加扩围的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 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达25%。

image.png

9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的实施意见》,该政策标志着带量采购正式获得国家主管部门肯定,集采常态化改革方向正式确定。而这也为12月进行的第三次集采扩围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政策基础。

改革方向明确对市场的激励作用明显。此外,带量采购常态化、区域化,会同样促使仿制药价格回归合理,倒逼仿制药企与上游原辅料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9年10月,担心过后的医药板块明显舒缓了很多,当月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涨13.05%。不过,相比于国家政策的确定,盈利风险消化才是板块指数上涨的核心逻辑。

在2019年医药股中报业绩陆续披露后,投资者发现类似华润医药、石药集团和东阳光药等药企净利润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并且板块中还不乏业绩更加亮眼的公司。这足以说明集采给仿制药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刚开始想象的那么大,于是在国家正式文件出台后,医药板块在10月出现了一波爆发。

image.png

集采扩围给仿制药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医保谈判同样在支付端给2019年的医药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9年国家医保局目录谈判共涉及 150个药品(新增119个,续约31个),谈判药品谈成70个,谈判成功率达59%,价格平均降幅 60.7%;31个续约药品谈成27个,谈判成功率为87%,价格平均降幅26.4%。

image.png

此次国谈药品谈判结果出炉,也意味着2019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的完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医保谈判就此止步,毕竟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结构,会将更多重大疾病救治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利于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不过相比对于仿制药企的信心,当创新药企入围医保谈判时,投资者的底气似乎并不是很足。原因在于,创新药的成本和风险通常成正比,研发风险越高意味着成本越高。而纳入医保谈判则意味着降价,当创新药企投资回报周期被拉长,能否维持企业长期价值便成为投资者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最新一次医保谈判为例,在此次国谈中,12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谈成了8个,其中大多数是 2018年新上市的创新药,如信达生物的 PD-1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等,这也是PD-1抗癌药物首次纳入医保目录。作为唯一一家入围医保谈判结果的PD-1药企,信达生物在11月份股价一度实现8连阳,终结了此前的震荡行情。

image.png

但是,八连阳之后,信达生物却因降价幅度过大,“被迫”以价换量而遭遇市场“抛弃”,迎来较为震荡的行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