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新股前瞻|Uber(UBER.US):烧钱无度,盈利无期

2016年8月,Uber(UBER.US)将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如今Uber带着滴滴15.4%的股权上市了。

2016年8月,Uber(UBER.US)将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如今Uber带着滴滴15.4%的股权上市了。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4月11日美股盘后,Uber向SEC递交了S-1文件,在Lyft(LYFT.US)之后宣布上市。这意味着美国两大网约车巨头Uber和Lyft均已敲开资本市场大门。而远在中国的滴滴,上市似乎还遥遥无期。

尽管这三家最大的网约车公司,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但长期以来,“烧钱无度”、“野蛮生长”、“丑闻缠身”等标签却让外界对整个网约车市场充满“戒心”。

如今看来,上市虽是新的起点,但Uber前景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在盈亏中摸索的网约车巨头

在Uber的406页招股书内容中,这家公司详细地介绍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公司目前所处的经营状态。毫无疑问,投资者可以把这份S-1文件当做研究网约车行业的“蓝本”。

翻开招股书,Uber对其商业模式以及运营业务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公司商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网约车的平台运营。公司目前主要通过与注册网约车分成来获得收入。

image.png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实现总营收112.7亿美元,经调整后净营收为1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与此同时,公司全年的运营亏损达30.33亿美元,最终归属于公司的净收入为9.97亿美元,不过公司调整后EBITDA仍亏损了18.5亿美元。

image.png

可以看到,虽然在2014-2018年,Uber的营收规模持续扩大,但其运营亏损也在逐年扩大,直到2018年才有所缩窄。因为在这几年内,Uber为了扩大发展规模持续在市场运营及平台建设上不断投入,才导致亏损率不断上升,直到2018年,这两项费用增速不同程度地同比减少才让公司运营亏损缩窄。

image.png

不过,不断加大的投入让Uber在运营的这5年内发展迅速,用户数及“出行量”逐年增长。

从核心的用户数据方面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MAPC(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达到9100万,同比增长33.8%。不过,在2017年该增速为51%,也就是说Uber的用户增长出现了一定下滑。

从出行数据方面来看,2018年公司总订单额为497.99亿美元,其中网约车业务全年总出行量为52.20亿次,订单额约为415亿美元。可以看到,网约车仍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

image.png

而提到网约车不就不得提“网约车司机”。

在招股书中,Uber提及了公司的员工情况,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共有22263名员工,其中平台运营人员11860名,研发人员5459名,管理人员2993名以及销售人员1951名。而网约车司机并未列入公司员工统计中,而是作为合作伙伴(partner)存在。

image.png

不过这些合作伙伴却最不让Uber“省心”的存在。

“不省心”的合作伙伴

在招股书中,Uber披露了有关对其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司机的奖励计划。Uber将在全球为超过110万名司机派发一次性的现金奖励,总额是3亿美元。

而在美国,如果司机在2019年4月7日前分别完成2500、5000、10000或20000次服务,便将获得10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或10000美元的现金奖励。

虽然从表面上看,对司机的激励政策有助于公司平台更好的运营,但实际上,随着网约车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补贴或已成为Uber最大的负担之一。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由于完全市场化和放开网约车牌照,加入Uber的网约车司机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7-2018 年,纽约有近一半的司机都在干网约车司机的全职工作,以此养家糊口。到2018 年,总人口860万的纽约市持牌网约车数量已超过7.5万辆。相比之下,同期1300万人口的深圳市的合规网约车数量仅有约4万辆。出车单价降低,争夺订单加剧也就成了纽约司机们的“家常便饭”。

“狼多肉少”的后果就是平台需要持续对司机进行激励以维持平台运力,否则兼职网约车司机出车频率或会下滑。根据Lyft统计数据显示,Lyft平台上90%以上的网约车司机每周出车时间不满20小时,平台运力下滑严重。

而在国内,此前非高峰时段出现加价才能打到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平台对司机补贴的减少造成的。据了解,为保证平台在早晚高峰运力,2018年滴滴补贴司机超过113亿元。

如果说补贴只是让网约车平台“割肉”的话,那由司机引发的安全问题则是“要了平台的命”了。

在出行行业,安全问题一直都是行业运营模式的核心。

去年5月和8月,在郑州和温州的两起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案,一时间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顿时让滴滴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致于公司不得不进行深度的平台整顿,紧急关停了旗下唯一盈利的顺风车业务。

实际上,滴滴顺风车案并非独家问题,Uber这些年也深受其扰。智通财经APP发现,自Uber上线以来,各种盗抢、性侵案件就接连在平台上发生。

2014年,一名名为辛·库玛·雅达的印度Uber司机因涉嫌强奸女乘客而被逮捕。2015年4月,美国休斯敦一名名为邓肯·伯顿的57岁Uber男性司机被指在1月强奸了一名醉酒的女乘客而被捕。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在Uber旅程中共发生了212起性侵案件。

一系列负面事件让Uber的品牌形象大受影响。2014年,因层出不穷的安全事件,西班牙、泰国、巴西、波兰、美国等多地禁止使用Uber叫车服务。2015年2月,继首尔市政府封杀Uber之后,韩国交通部拒绝为Uber建立注册系统以及在韩国进行合法运营。

此外,2016年2月11日,Uber因安全问题受到大规模公诉,并收到一笔2850万美元的诉讼罚单。高昂的赔偿金成为Uber经营中“不可承受之重”。

为了对网约车司机进行更好的监管,Uber不得不投入资金开发安全技术,并推出了人脸识别、路线控制及“一键报警”等多种安全功能,这无疑让Uber付出了更多的交易成本。而在国内,滴滴也同样面临着加大安全措施投入带来的成本压力。在安全问题面前,Uber和滴滴俨然是一对“难兄难弟”。

为了解决司机带来的运营风险,Uber开始加码“无人驾驶”。在Uber列出的被其视为主要潜在竞争对手的公司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Cruise Automation以及特斯拉、苹果等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

并且公司还对竞争对手的研发进度表示担忧,“Waymo已经推出了商业化的无人驾驶网约车车队,我们的其他竞争对手可能会比我们更早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加大对“无人驾驶”等“未来科技”的投入,无疑会对Uber的公司经营及资金压力造成较大影响。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已累计亏损79亿美元。在招股书中,公司也提到,“预计运营成本将上升,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但是,Uber能如此“坦诚”,或许也是出于对美国投资者的了解,在美股市场,未盈利的公司比比皆是,投资者或许更愿意相信,这些未来具有不错的成长性。

不过对于Uber以及其他任何一家网约车平台来说,若不能切实地解决涉及核心商业模式的安全问题,以及公司的可持续性盈利问题,到最后也将只是白白消磨了投资者的耐心。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